整理房間前先來啃書,總算把飛飛讓渡的三本書最後一本啃完了《NHK文明之道2~忽必烈~世界帝國的完成》。除了切入點跟收尾的地方我不是很喜歡外,其他其實講得蠻淺顯易懂的,大脈絡很清楚,即便對元史沒特別去讀過也能夠很快的上手。前言部分到收尾其實也有相互輝映,所以一開始前面死了個哈里發,最後用同樣的手法處理掉叛亂的乃顏。本來看不上眼的男女結果最後再一起。描繪長遠的規劃跟戰法來闡述忽必烈的雄心跟手腕,戰爭變的變化也凸顯世祖忽必烈的家系的變革。不過引言的假設是"成吉思汗為源義經",收尾也有意隱射那樣的神聖空間是那樣傳承下來的比對,這點我個人是不太服啦。
雖然事情發展總有先後,不過同一時間同一空間也不會只有一人可以得到那唯一的資訊,宇宙就這樣,所以同時間有人想到但先發表不代表那就是獨創好嗎?神聖空間也可以用在很多宗教上,雖然有這樣的概念跟意象,不過我覺得要拿來當作某種來源的隱射,我覺得實在不妥。然後關於鐵器,因為宗像教授鑽研的就是鐵器發展跟文化史的關聯性,所以在前半段說明這樣的掠奪史是跟鐵礦有關我是覺得可性度有。戰爭本來就很需要這種金屬物資,戰爭也很常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跟收穫而進行的結果。不過如何巧妙地將戰爭不太超過篇幅的描寫,我覺得星野之宣在這部分處理得簡單明瞭。
我個人是不太喜歡這種因為看到空白史就拿其他東西去填補這種處理方法。也因為看過姊嫁,勉強是對中亞遊牧民族有點概念,我覺得文化差異性很難用這種方式去掩蓋。中亞遊牧民族其實也有很強烈的家族性,我不太認為一個"外人"可以順利融入然後成為族長,這點有很強的衝突性。如果外人可以爬到族長地位,不太可能沒有留下相關口耳相傳的話語。
至於防禦堡壘,我覺得這種遠見是作為軍事將領會有的才能,就跟日本的將軍跟大名,很多其實也都是身兼土木工程的能手,例如被招喚去蓋之後的名古屋城的加藤清正。而且早在唐代就有類似的概念,其後影響到日本京都跟奈良等地的城市架構。書裡的這部分還是加減看看吧,哈。德川的大名普請,其實就是把各地大名挖過來蓋房子的概念。
至於書中提起蒙古軍內少有親族內鬥,不過游牧民族的特性就是誰強就去搶那個位子,這邊描述我覺得不夠警慎。不管是不是遊牧民族或在哪裡,基本上家庭和睦的話那就不會有領導者產生啦,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啊。看完之後其實還不錯,結果自己吐吐槽好像也就這樣了。
喔好呦,想起來了。這種寫法其實就"託古",以提高某種對象的某種地位,是有點穿鑿附會的手法,用在這本裡面我覺得這手段實在是不太好。這邊的寫法會很像是:成吉思汗很強,忽必烈很強,但它的前身是OOXX,所以什麼什麼最高。大概是因為這點讓我有點反感吧。雖然可以說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不過這個假設似乎沒有考古學跟人類學的背書,真的是加減看看就好。說白了就是少了骨頭鑑定
跨民族的託古有時候是為了想要提高或貶低某個民族,雖然立意是希望快速有效率地讓讀者切入故事,不過就這一點來說會覺得不太妥當。但是另外一本宗像系列的羊大夫也是有強調那個時期有跟元代的交流,所以有羊占,我覺得可能有,但作為佐證不太足。除非有很明確的古文物出土,否則實在難以立基。
結論是:姊嫁物語萬歲!!
充滿了遊牧民族跟中亞等處的日常生活表現真是太棒了!
(為什麼結語是這個
神南火這本,其實我個人還蠻喜歡的。比較(看起來)是從女性的觀點去切入神話。有些人會覺得他比宗像系列少了點什麼覺得比較乏味,但我覺得他卻比宗像系列多了一些人味。宗像的特別篇,這本比較像是星野之宣的短篇集。後半段的面具相關的故事比較像是地方志,而且復仇的處理手法老實說覺得不是很好(個人喜好問題)。土之女想像的畫面還行,另外兩篇關於蛇神信仰跟龍神都市,覺得就宗像系列的風格吧?不過方違的概念這邊講得蠻簡單的,一看就能懂。
宗像系列雖然大家很推,至少看過有幾個人是真的蠻愛的,不過我自己好像跟這部電波有點搭不上線。可能是星野之宣的某種特質或者敘事方式不是我偏好的吧。現在大概還剩宗像系列的本篇還沒去看
後續跟番外都看了,就東方奇譚祕聞錄還沒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