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他暴雷滿滿不喜勿入
雖然有買尖端的實體書,但因為譯者的各種BUG所以完全沒幹勁看(以前買過新譯版本的月之影影之海差點沒吐血),拖了一年半,在疫情爆炸居家的時候總算趁空去找了各方野生漢化看完了。如果今天十二國的翻譯是舊翻譯群,我就一定會去讀那些人的翻譯,但已經看到過多王某人在翻譯的各種BUG,結果就只能去找其他翻譯來讀,多少還是覺得有點無奈的。不然第二本充滿各種衝突看起來應該是蠻愉快的。
找的野生漢化第一卷看到的翻譯大概省略了大量資訊,所以其實沒什麼好說的。但泰麒的行動值得玩味。第二卷正在看李齋對峙中,但是這段會覺得。現況還沒遭到會出現妖魔的程度,但是感覺也快了。
閱讀到第二本第九章左右,覺得小野主上有意描述一個架空政權跟對於他人評價極奇在意,而不讓當事人表現,而是透過種種旁人描述跟事情來處理這個問題。這是個拼圖遊戲,每個人用不同角度在拼湊阿選跟驍宗兩個人的樣貌。第二卷第九章在提到阿選的時候,不忍讓我想起尚隆那邊的故事(東之海神西之蒼海)。透過惠棟的描述會覺得,旁觀者清,越是支持越是讚許,得到的這樣空洞的結果也實在巧妙。
看了第三卷,結果跟本放不下,第四卷24章開頭前歇一下。第三本因為換了一個翻譯,結果一發不可收拾的看了十幾個小時,整晚沒睡到隔天中午,只能說好翻譯真的不得了。但第三集故事其實是很沉重的,第三第四幾乎只能連在一起看,很難找到斷點,要有心理打算。幽冥之岸其實這篇不知道哪裡來的,但我覺得筆法來看的確是小野主上,不知道是在哪裡首次刊登,但這篇將白銀之墟也好好處理了。
(*事後得知,應為官方在推特上的應募活動)
白銀之墟其實整個故事算是小野主上很仔細融合了暫時停筆這段時間,將數個故事熟捻而成的樣貌,其實有些劇情多少是跟過去十二國系列發表的故事小有重疊,略能窺見某幾部的影子。例如東之海神‧西之滄海當時同樣去處理地方州侯的問題,這邊的解法是,如果此人真的愛慕虛榮到了的確是為了人民而把人民放在第一順位的話,那麼王位應該就是由他繼承,可惜沒能堅持到最後。這裡跟阿選有部分重疊。圖南之翼比較多黃朱跟剛士的篇幅,甚至還出現抓騎獸的一小段篇幅,同時也帶回風之海‧迷宮之岸的過去。甚至連最少被提及的魔性之子,那個老師也有極小段的篇幅,作為泰麒為了要鼓起勇氣去地牢救人結果因故拿起刀劍的這段。這段其實是很沉重且令人玩味的一段。
多少有一點點一口氣把四五個故事都取出一點東西出來重新再寫,我覺得是很厲害的一招。或許也可能老套了點,但很多東西是重新被提起,重新被審視的。同時因為泰麒沒有令使,也導致整個故事走向跟東之海神仙人們跟王之間在剛即位時的對立,或者是風之萬里‧黎明之空同樣是剛為了國家建立但內部紛爭不斷,白銀之墟用更大量且分兩條主要線去處理反民跟偽王的強烈衝突,故事也把地方盜匪跟政局不安相關聯也拉進來處理,所以雖然看起來很兜圈子但實際上就是要那樣去鋪陳,雖然比較費力,但我覺得那也算是必要的。
同樣類型的在東之海神其實沒有用到那麼大量的篇幅,但是在白銀之墟看起來時好時壞,到最後來出現路斷將死之局,但在那麼不一樣的地方翻盤,這點著實精彩。多少覺得白銀之墟是有點把過去幾個故事在收攏彙整幾個重點重新再描寫的,但我覺得這故事其實還是蠻龐大的,沒有說好還是不好,但最後處理也算精彩。
這次故事中其實有個隱藏的描述,是妖魔。其實妖魔並沒有實際上大肆虐,這點在故事前期,尤其在第二集的時候有在想,如果今天妖魔橫行就不會只有寒冬跟雪,會呈現整個崩盤狀態,但直到第三集後半段驍宗的出現,而且看到後來會發現他也不是故意消失不見的(曾看過相關論述說前面是故佈疑陣,但我看了的感覺完全不是這樣),這邊卻出現幾個很有趣的對比感,實際上妖魔並沒有真的橫行,驍宗也在被迫流亡期間也有試著祭祀,這是很有趣的。整篇其實大多著墨於人的舉動,人的動向居多。
只是第四集故事出現大量死傷,飛燕也走了,覺得蠻可惜的,但多少也是為了襯出那件事情。阿選不是傻子,但他到最後因為無法面對自己內心的黑暗跟權力鬥爭,結果將整個戴國與之傾覆。泰麒說得很好,他不是忌妒,那只是不足為道之事。那麼阿選就是敗給了自己無止盡面對自己黑暗面的結果,被那樣的黑暗給吞食了。但是如果這樣的崩壞程度跟東之滄海比起來或許不算什麼,但最終還是用大量死傷堆疊而成,甚至泰麒需要為了突破僵局而拿起武器。
就兩邊來比較,實際上戴國的故事不是最慘,現實層面來看這種反覆其實更顯得寫實許多。李齋依然是佔了很重的分量,但說到底他還是只有對泰麒是對待稚兒般的疼惜,對於西王母的作為,這個部份李齋更有女性的切入點去描述那種不合理。其實我覺得這四本的故事其實可以塞到三本中,不過沒這麼做。日本當時是前兩本一起發售,後兩本一起發售,多少覺得其實該拆成上冊跟下冊,可是分量可能太多了點吧。
補個我覺得其實小野主上這次便當發不少的部分,那個人臉鴿子最後還是帶走了一大批泰麒信任的人,本來是有想說會不會有點轉機,但並沒有這樣,後來染病後就病了然後沒有然後,所以惠棟後來也被抽取魂魄了,算是稍有可惜之處。只能說阿選的水太沉了,但泰麒也真的很拚,在謀略上根本不是一般麒麟可以比的,甚至自己親自上陣。
阿選真的就敗在阿選自己的黑暗,明明聰明,卻又不相信自己除了與人對立去比較外,自己本身的價值,就算比驍宗早去升山,其實問題也不會改變。弄到最後跟惡霸小孩沒什麼兩樣,得不到的就去搶奪,被比較就直接跟對方對峙然後證明自己不是不如對方,就是因為這樣泰麒才沒有選擇阿選啊。但最後這一段就用戴國史書一筆帶過,因為其實也說真的沒什麼特別好說的,最後就只是驍宗對阿選的掃蕩戰,這段其實不會有什麼好寫的,最大重點就落在泰麒的歸來,跟在眾人面前告訴誰才是泰王,這裡就夠了。
而且其實第四卷收掉了很多我預期可能會有的伏線,隨著小野主上便當大量發送便當,導致趙家的大當家(就是那個默默收留冬官製造冬器的葆葉夫人)在戰亂中死去,土匪的首領朽棧在戰亂中死去,本來以為這些人會在王政奪回後價值被重新審視,但最後都戰死在事故跟戰場上,多少還是有點不勝唏噓。關於土匪這一段,沒有特別洗白,有啦朽棧的部分在故事推進中李齋幫忙洗白了,但會讓人覺得在戴國的歷史中,那些人在阿選的掃蕩戰跟驍宗的正統政權後續評論會有點小尷尬。
戴國國號被改成了明幟。在國家進入第八年中,驍宗只實際上在王位上執政一年,第二年就被阿選討伐,第七年(事件發生後第六年)李齋的行動開始奪回,花了十個月的時間(這邊以李齋送泰麒到蓬山時間計算,以故事開頭看本以為是戴國七年下旬,本來預期的降雪推遲了,但看起來他們是第八年一月才慢慢降雪,感覺跟一般曆法不同?),第八年十月阿選被討伐。
明幟這個年號其實很有意思:
白幟(百姓自發性開始搜索王上)→墨幟(李齋起義)→明幟(討伐阿選後將這段事情紀錄在新年號上)
在日本舊時也有,就算天皇沒變,但因為發生厄事所以改年號的習慣(現在已經廢止),在這個小地方事值得注意的。不過這邊雖然只是在白布上畫上墨跡跟白幟做出區隔,但"墨"也有玄黑的意思,泰麒是黑麒,雖然沒有實際關聯不過也挺剛好的。
李齋其實也算運氣不錯了,真的再差一點點就變成徹頭徹尾的逆賊了,差那麼一點點。雖然走來實在艱辛,但最後大家還是救回了主上,避免讓戴國傾頹,一旦出現大量妖魔就代表國勢傾頹,王失道,但第二集其實只有小規模的妖魔。雖然李齋真的是被阿選當作逆賊打的,完全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只能忍辱負重大局為重。李齋這角色真的讓人也挺心疼的,姑且不論那個被翻成失去手很害羞的翻譯…(下收相關翻譯)
另外一個小細節覺得其實可以等小野主上來補,因為其實想知道琅燦到底想做的是什麼?雖然故事裡面講了,泰麒也幫腔了,但沒完全洗白啊。葆葉夫人這裡覺得少了一點點洗白有點可惜,不過還是做得很好的,前面故意引發衝突的伏線其實收得很巧妙。
這一部,其實看到一半就覺得這根本就政治角力鬥爭跟軍事政變。想了想,其實這也說明為什麼政權輪替後,會掃到前朝跟政治理念相異的對象,其實白銀之墟就是"驍宗太過相信以為是政治理念相同卻沒有考慮到個性上嚴重缺陷又急於去處理前朝的問題"所導致的一連串慘事。但阿選水也很深,驍宗忽視了這種有能者的敵對心(驍宗自己知道對阿選也有競爭心,但他認為這是良性競爭),某種程度而言也算是天真的想著大家都是為了扶持王朝而努力,結果卻換來了慘痛的代價。
但是整個故事讀起來也會覺得戴國的人民,的確是在酷寒之下讓國家緩慢地從傾頹態勢去慢慢走回正軌,這也有點呼應到前部黃昏之岸曉之天,景王楊子跟李齋說:「李齋,人只能自救」。李齋始終是對於天意是有很深的不滿,她受到的磨難太大,責任過重,但是也因為這樣,戴國的人民最後還是相互扶持度過了嚴冬。
天意跟天命在這次其實也有一定份量的論述,就是泰麒為什麼選定了驍宗,而不是李齋,也不是阿選,但是整個故事還是盡可能回歸到人民的自救。李齋也是戴國人民,也曾經去升山,其他人也都是戴國人民,阿選也是,但是每個人的選擇不同,導致那樣的結果。只能說李齋的意志力也超過了一般人,很清楚位高任重的代價(裡面在對土匪討論的時候有提到,土匪也只是為了求生存,但李齋做唯有仙籍的官,是不允許如此任性)。
天命其實多少還是有站在驍宗身上,不然就不會困在礦坑底下還給出現一隻騶虞給你抓,還偏黑色的。有趣的是,其實阿選也給驍宗一個絕妙的機會,這麼一搞,五年十年三十年內,只要驍宗沒有失道,政策錯誤,民眾都會站在驍宗這邊。
冬官琅燦只能說是個微妙的雙面間諜角色,她其實也幫到葆葉夫人,也間接幫助到李齋,這層關係其實不明顯,但實際上就是有。葆葉有冬官的保護,冬官的上司是琅燦,琅燦沒有跟阿選對立所以相對有較多的資源跟餘裕在墨幟的前期好歹物資都這邊出的。雖然驍宗引進了黃朱跟黃朱的智慧導致琅燦在阿選時代各種紛擾,但是技術卻是保留下來的,技藝傳承跟知識也透過各家道觀去維護維持,故事沒有特別著重於此,但其實改朝換代時把前朝全部鏟除推平這太常見了,琅燦在這點也算是很巧妙地迴避了這件事情。
琅燦對驍宗不會是忌妒,因為他是黃朱之民,根本沒辦法在戴國選為王,但阿選卻擇不是。裡面一段對話也有提及,阿選笑琅燦這是忌妒吧?但最後回過頭來看,琅燦大概真的只是個想要保護其他人的雙面間諜,所以甚至把耶利送到泰麒身邊。這邊太巧妙了,故事進行中沒有感覺,一邊敲一邊回想確有這種感慨。總要有人當壞人吧?琅燦大概是這種角色,突然就對琅燦有大幅度好感提升。
------------
拜託低調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811127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4287313
https://syoumei55.home.blog/blog-feed/ *這個大推
關於幽冥之岸
https://www.ptt.cc/bbs/Juuni-Kokki/M.1607840764.A.9D3.html
https://www.plurk.com/p/np9ilj
「それに、李齋様をそう侮ったものでもない。本人は腕が落ちたと恥じておられるようだが、さすが将であられた方だ、あれなら充分、遣い手の範疇に入る。」
「何況,李齋大人亦非可以小覷之人物。儘管她本人似乎自愧本領已不如前,但為將者到底是為將者,憑那一位的武藝,要排進高手之列足矣。」 BY ∑(・ω・ノ)ノ@u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