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的孩子漫畫版雜感
跟圖書館借的漫畫快到期了,趕快來看一看。其中一本是細田守構思原作的漫畫,怪物的孩子。全四本,差不多一個下午就能看完。沒有看過原作劇場版,或許會補,或許不會補。不過單就整個漫畫版還是可以簡單筆記一些想法。推特認識的人有人是細田守鐵粉,那個朋友還蠻堅持子供向作品,不過我認為怪物的孩子其實主題蠻多的,是否跟是給特定族群看得我覺得倒是沒那麼重要。
怪物的孩子對我而言大概有幾個主題:關愛,學習,自我認同。而細田守的其中一個主題是成長(wiki)主題是「成長」,而他認為「容許多樣的價值觀,一直都不厭倦變化」。前作至今還沒去看(狼的孩子雨和雪),印象中也有漫畫,應該也會去借一借。
先跳離主題,單單純純就《怪物的孩子》這個標題來看,怪物的孩子我覺得可以帶換成其他字眼,就連設定的澀天街等"怪物形象的設定",其實我覺得全部取代成真實存在的東西都沒有問題。但是可能細田守考慮到希望讓這樣的主題更加輕鬆,淺顯,明白,明快地被闡述出來,所以透過人物設定跟不同的世界觀,穿插在這之中。
這邊的怪物我覺得始終不是那個故事裡面的形象,反而比較像是有別於"一般論述的普通的家庭"以外的種種,全部都可以被包含在這個意象裡面。在於失去父母跟原生家庭,被迫要進入新的群體裡面所產生出來的衝突,然後又透過模仿跟各種生活小衝突來成為"精神意義上的真正的家人",這樣的成長過程,的確是"關於成長"這個主題所想闡述的事情。
如果這是在一個沒有發生變故的家庭裡面,相對而言孩子們會比較沒有自我認同上的問題,但在故事裡面,九太在一開始就不得不面對外在的質疑而產生嚴重的衝突,但在新的環境跟新的家庭裡面,這個質疑暫時被放下了,可是到了十七歲的時候,這個懸而未解的問題又回來了。
一郎彥雖然是一開始就被收養,但在豬王山善意的謊言底下卻成了黑洞的根源。明明知道不是,卻又強迫自己去接受,導致認知跟內心的落差間隙過大,胸口彷彿黑洞的破洞也隨之擴大,最後就連意識也被負面情緒所遮掩。但好在,家人們,尤其是二郎丸還是坦率地接受了這個有點不一樣的兄長,這才讓成長過程中的撕裂受到了些許的療育。
楓雖然不是怪物所養大的孩子,但胸口跟內心也有父母所造成的傷痛,雖然同在一個屋簷底下卻沒有辦法彼此說出真心話,那也是種成長的撕裂。結果,沒有誰(主要是人類的孩子)是一路平穩走來。但是,每個人還是可以透過自己的方法去尋求自己的人生意義。
裡面有個關鍵之一是獨當一面,但即便是到了十七歲的九太,熊徹依然不覺得他已經獨當一面了,或許熊徹的想法是正確的。當發生事情的時候,蓮(九太)想要用的是犧牲自己來達成事情,而熊徹也很清楚九太可能會做出的行為,所以才許願希望成為確實填補九太胸口那個破洞補起來的那把大太刀(信念)。與其說是不成熟或者是無法獨當一面,但明明熊徹自己也是多少依靠他人的幫助才活出那個樣子(至少宗師曾經是那個唯一一個沒放棄過他的人),身旁也還是有多多良跟百秋坊。或許成長的過程中是獨自一人,但是活著的這件事情卻不是一個人,是在很多人的相互幫忙跟交流下才達成的事情。
九太欠缺的不是是否獨當一面,而是需要一個心靈支柱,而熊徹明白且了解了這件事情而決定奉獻出自己。做為父母,其中一個課題就是"成全"。熊徹做出來的就是成全九太。最後放手,但也不離不棄。
成為了一個比過去還要成熟的自己,就比較不會選擇玉石俱焚的處理方式。跟楓相遇後,蓮不斷的透過閱讀跟學習不同的事物讓自己成長,擴大自己的世界,在擴大自己世界的過程中也開始理解了九歲時期遺留下來的黑洞(曾經一度被遺忘在澀谷街頭),但是那個時間點上其實蓮已經開始懂得可以為別人付出。只是在面對重大事件的時候,處理的方法可能不夠成熟,所以熊徹還是出手幫忙了。透過成熟跟包容,讓那份心意得以繼續傳遞下去。
細田守的其中一個主題是成長,但我比較傾向於細田的確有把成長放進故事裡面,但有一點比較像是個過程,也是個不斷變化選擇的結果。但比較核心的部份我還是會覺得,可能還是比較傾向於學習跟自我認同這幾件事情上。
細田守在處理事情上處理得盡量不牽涉太多瑣碎複雜的事情,無關緊要的東西幾乎被捨棄或者替換掉了,所以相對而言的確會很適合孩童們欣賞,我想應該也還是會有一定程度的共鳴。倒是不用在意是否是針對哪個族群而創作的作品,我想說的大概是這個。
不過,我看的畢竟是漫畫版,不是劇場版,可能能夠窺見的東西跟劇場版不同吧?不過我認為這的確還是一部好作品。有空應該會補其他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