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1日

住著燈神的霓虹燈牌-『燈火闌珊(電影)』

住著燈神的霓虹燈牌-『燈火闌珊(電影)』

張艾嘉演出的燈火闌珊,好看。一開始前十分鐘就把整個情緒拉了起來。總督戲院晚場才四個人買票入場看,推薦家人隔幾天後去另外一間戲院看,該場次也才六個人,幾乎包場。若打掃阿姨沒在戲最高潮時走旁邊的門漏了點光進來更好。不過我想打掃阿姨大概也不是故意的就剛好吧,或者是晚買票入場的。算是稍有被打斷,但也只是剛好,也怪我沒有專心到不受到干擾的程度。

這齣因為光影效果的緣故,很適合在大螢幕上看。週三幾乎是首映的最後,建議要看就這兩天去看,週四只剩下一間有放映週四看起來有少數的戲院有追加上映。這場好在,直到最後一幕出來前,都慢慢的放映,沒有燈亮,情緒持續到了最後。這部蠻適合大螢幕去看,很多光景處理得很好。

最後有把整個故事收尾,伏筆也都有回收。張艾嘉在處理美香的情緒很直白的說是很到位,但要怎麼形容呢?詞窮。這齣差不多要下戲了,所以是趕著來看的,周四這整區只剩一間有上映,至少今晚趕上了。片尾試圖多記錄些什麼,劇中也有帶過一些。

美香這個角色,身為女人,身為妻子,身為母親,然後為了曾經最愛的男人而決定要做點什麼。故事並不是什麼對上政策跟時代的苦情劇,而是一封情書。一個回憶中美好,一個短暫的美夢,卻不褪色的情書,即便只在午夜夢迴時閃爍著光輝。

燈火闌珊這個影名取得很好,一是指香港曾經輝煌一時的霓虹燈,一是指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一個名字貫穿了兩個主題。且,女兒名是彩虹,所以也是相關聯,所以另一就是代表家人的關係,霓虹燈產業及舞台的夕日,女人所盼著的另一半,這邊其實也隱射了霓虹燈工藝,一個時代的回憶,一個屬於香港人的回憶,同時包含家族的回憶,這個命名是多重且有層次的。

其實我對於香港並沒有什麼憧憬也沒什麼研究,但一些動畫產業跟文史類將這樣的文化也留下了一些紀錄。即便對此感到陌生,絲毫也不影響閱覽該部電影的情緒。預告片其實我覺得味道有出來,其實我是為了預告片才去看這齣戲,少少一部分則是有得獎跟提名。剛好去看龍與地下城前面廣告有煞到。

燈的意象貫串了整齣戲,到最後,美香的床邊換掉了那盞燈,但是換上了擦身而過的飛蛾樣式的霓虹燈,隱約代表著她已經接納了一些事情。梳子在這齣戲是個重要的配件,雖然只出現了兩次左右,但是最後一段有說明為什麼是梳子,為什麼不把頭髮染黑,只是為了希望白頭偕老。梳子也可以代表的是結連理,所以當出現了疑似是情感上的競爭對手時,美香的情緒起伏是很大的,但最後他也懂了,拿著那把梳子替她梳頭的人自始自終都沒有變心。

放手讓女兒去做想做的事情,是種成全。最後沒有選擇一起移民,但那個情緒跟一開始是截然不同的,跟劇情中間抱著骨灰站在高樓上那個情緒是不同的。從一開始的不諒解,到了強求著想要慰留,直到最後接納了開始懂得放手,也才發現有些事情並不是所想的那樣,成全了別人也是原諒自己,有一點這樣的味道。從不能諒解到強迫自己接受,開始覺得好像有點明白,那種懵懵懂懂,卻又受到責難跟打擊,直到最後接納了這一切。這齣電影並沒有尖銳地把法規變革當作靶子攻擊,而是陳述一個個璀璨耀眼的霓虹燈背後所代表的意涵,就像是每座霓虹燈招牌都住了神燈精靈,許願了願望就會實現。

劇本老練的地方在於。對於上了年紀的人,雖然在情緒潰堤的時候一發不可收拾,卻在面對自己真心後很快地振作起來,這個節奏並不雜沓,雖然也有點老套發展,可是卻又如此自然。或許同樣這個劇本交給其他人來演也會有個樣子,但張艾嘉把美香的情緒詮釋得非常出色,也透過上了年紀的身姿姿態,很細微的舉止,說明美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可惜的是感覺叫好不叫座,蠻可惜的。但這齣片最主要是為了獻給香港霓虹燈產業的相關人士,片尾有很多的說明,看起來也做了一些訪談,有一些是可以呼應到劇情的,例如有個角色,中輟後卻在該產業中發光發熱。或許可以等二輪片,但我覺得他值得首輪。在總督花了270幾乎可以包場,還坐在幾乎最中間的位置(九排2),說真的蠻爽的。

其實這一部有一個很明確的意象,不很確定定位是什麼。在家的場景,幾乎必定會有水族缸在畫面角落,至於為什麼是用這個?不太清楚。或許想闡述的就是美香跟女兒之間的家的概念?抑或是美香自身,一個想要建構一個完整的家的意念。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若要說的話,其實該齣戲也是符合題名的來源。
講的是光輝的霓虹燈招牌,但也在最後呼應了,或許很多事情都忘了,但那曾經璀璨的光卻存在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