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31日

在何處何方相逢。

 在何處何方相逢。


今年發生了很多事呢,不管是好運還是災運,或許說不上好壞參半,但也沒有極端到特別偏於哪一方。一時之間想不到什麼獨特重要的回憶,但也只是笑笑的想對身邊的所有人,親人、家人、友人們、遠方的某樂團、未來將在何方相逢的人們,說聲:「來年,也請多指教了!」



「今年添了不少麻煩真是不好意思。」

「謝謝了。」

「來年,還請多指教、多關照了吶!」

「就是這樣了呢[笑]。」


             檄&香
           95/12/31

2006年12月24日

繼續翻譯下去的理由

打算稍稍整理昨天送來的翻譯就要讀書,卻因翻譯起來就沒完沒了,故今天還沒讀到什麼書,所以糟糕。其實沒料到整理翻譯一事會弄那麼久,原本只打算謄寫完かすみ的腐海就好,結果卻因為某珊似乎簡化了重疊詞的部份,故有一小區塊照字面意重翻。翻譯中途打電話向某珊求救,問咲く至咲いて之意,了解接續狀態後才得以繼續翻譯。翻譯「很深地很深地很深的傷,哭泣著哭泣著哭泣著冬,開花著開花著盛開的開,狂亂開著花是的血化粧。」其實還蠻愉快的,不過現在能翻的也只有這種小部份而已,而且細節部分還是要靠珊,距離直接貫穿的理解似乎還很遠很遠。


一首腐海就耗掉了一小時多的時間,剩下兩首因還要翻英文歌詞,所以不會是今天忙騰抄。如此的想的某檄,過了一小時就陷入兩難,因為停不下「悲劇是閉起雙眼溫柔的憂鬱」的英文歌詞翻譯,發生了始料未及的小小慘劇。明明知道該讀書該忙正事,卻停不下從歌本騰抄英文歌詞,且未料及的翻譯動作,結果就只好抄個兩三句,停下配合英文字典和某珊翻譯翻個一句半。實在是不怎麼喜歡英文,且英語能力很有問題的某檄,居然用不到兩小時翻好一首英文歌詞,事情本身是個難以言喻的驚悚。

姑且不論忽略英文文法,同時對照某珊日文翻譯所寫出來,或許可稱之為某檄式日文感京歌詩是怎樣,翻譯時的衝勁真的很可怕。用糟糕到不能再糟糕的外文轉換,看前後文推斷查出來的重點字彙字義,重複字詞的地方排入相似卻又有些不同的詞語,一個又一個的拼湊成形,曾在難過的深淵中拉了某檄一把的歌詞,就這樣被翻譯出來。翻這首歌時,有個模糊卻又明確的想法出現在心裡,然後好像明白了什麼而相信著。有些部份,很想翻出來卻不知道用什麼字詞,簡單的說就是辭窮,但是卻又是那麼的想傳達出來,所以有所衝擊。

你是單薄軟弱的,但維持著成為你自己就好;即使僅是片刻瞬間,也請活下去;正在真實化的是得到且擁有的疼痛;不論季節的到來與冬日的沉睡,我將帶著花束來訪。出現了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卻知道其意涵的部份,只能依靠於相通的可能性而已。想起京殿寫歌詞的對象是那位自殺的歌迷,同時也是對一直支持京與Dir en grey的歌迷們所言,或許還包含京自己也說不定,那樣的蔚藍深海實在太過的悲傷沉重。

持續地翻譯歌詞就會發現,不管是拜託珊翻譯的日文歌詞也好,還是翻成了英文的英文歌詞,某檄再用自己的語言翻譯成中文也好,或是流傳在網路上的其他人的翻譯成果也好,雖然曲風不斷地改變,但是所想傳達出來的東西卻是不變,最核心是同樣映照這個世界的心。翻譯會繼續下去,直到沒辦法完成前都要繼續下去,不管怎樣,最直接的認識也只有靠這個而已,依靠於此的深深相信。今天體認到的,之前應該就有留意到,只是好像有什麼變得更加的明確,但不知道該怎麼陳述,那個堅持下去,一直相信的理由,總之就只有繼續一途而已。

2006年12月6日

RE: 生物科技與生活--"魔鬼複製人"影片觀後感報告

 RE: 生物科技與生活--"魔鬼複製人"影片觀後感報告


張貼日期 2006/12/06 01:11:06

主題內容 生物科技與生活,影片觀後感報告
下次上課繳交作業,回答下列問題.12/6前上傳.
1.你對影片中所提的「第六日法案」有什麼看法?請就贊成與反對選一方提出看法.
2.試述你對複製人與複製技術對未來衝擊的看法.
P.S.請將觀後感於規定時間內至E-campus討論區上繳交.



1.你對影片中所提的「第六日法案」有什麼看法?請就贊成與反對選一方提出看法.

關於魔鬼複製人裡所提到的第六日法案,就是禁止複製人,若一經發現,複製人就得像牛馬一般宰殺,複製人不該存有人權[權利所屬問題與存在問題]。我個人同意於第六日法案,同意禁止複製人。複製人的複製,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讓人的生命延續嗎?還是純粹只是依人之執著而強迫他人的存活與否?

一個孩子之出生,身上有一半的父親的基因,一半母親的基因,這是血緣上的繼承.受父母的家庭教育與向老師求教,經由接受後天的教育與吸收而成長,使人成為人,而有別於禽獸,這是文化之傳承.人與其他生物之所以有繁衍的動作,是因為只要是肉體,終將會腐壞,故佛教云:諸行無常.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繁衍後代其一也存有物種多樣性的意涵,有越多的不同之相同,就能避免單一災害或是因素使物種滅絕,這也該算是生物存活的手段.

人類的生命延續,依靠於血源傳承,與後天的學習.即使有「只要是人都會死」的必然性存在,身為人總有一天會死,但只要血緣之傳承與學習生存下去的方法,然後學習可提高身為人的素質之人文文化,生命就不會中斷.《列子.湯問》北山愚公曰:「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此即為人的生命延續之脈絡.

複製人違反了人的既定的價值,利用像是電玩遊戲內的儲存點之功能,有違自然界法則.利用空白體作為延續的介質,而腦紀錄則是延續物,而延續物的本體則是複製者的存在.複製者之生命的下一步都是死亡,而複製者複製之意義,依<魔鬼複製人>之劇情,粗略的區分為兩項且加以探討.

一是不捨得親密者的死,所以利用複製人的技術,將將死之人複製為複製人,一是自身的執念,自命不凡的執意活著,故製造像是分身的複製人延續生命.捨不得親密者之死,是因為害怕可以愛自己之人消失,故違反了自然法則.雖然利用科技始生命延續,但這對生命已到大限而將死者,面對生命的不死,反倒是種矛盾的痛苦,故到最後,死亡才是將死之人的靈魂歸處.另一種狀況,是自命不凡的違抗自然,所以利用科技製造出不死,但這樣也只是製造了個靈魂的牢籠,侷限於肉體與精神上的執念,故無法體認到人的可貴性與根本性.

違反自然法則的,必定有其缺陷.以複製人為假設,若複製人的複製者個性冥頑不靈,那麼即複製了冥頑不靈者,是否是明智之舉?若複製犯罪者,犯罪者所犯的罪是否會消失?若是注定要犯錯,那麼複製存在成為另一存在,卻擁有同樣的思維同樣的意志,那麼將要犯的錯會不諱消失?很多事情在不同時間地點發生,就會有不同結果,所以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如何才是最好.人的死亡是種淘汰也是種選擇,就算是聖人的死也未必沒有意義,所以死亡的存在,同時肯定於存在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就是因為生命只有一次,故始知生命之可貴,而好好的珍惜生命,且同時也要愛惜世上其他生命.沒有任何人可以否定存在於世上的存在,因為存在之所以存在,並非存在以外之存在可以解釋其存在意涵,故尊重於世界的循環法則,珍惜於只有一次的生命.

[補充違反自然法則的三個問題,個人的回答答案:複製冥頑不靈者,會因時間地點而有不同結果;複製罪犯,其犯下的過錯,就算時鐘向左迴轉,以犯的罪惡也不能改變;注定犯錯,若在同樣必要條件下,必定還是會犯錯.]

2.試述你對複製人與複製技術對未來衝擊的看法.

複製人與複製技術若在未來確立,首當其衝的就是人權與存在的問題.人的死亡可能是因為疾病、人為意外、天災、非自然因素[包含戰爭與自殺],或者是符合自然法則的壽終正寢.諸多不同的情況而有不同的可能結果,依現在的醫療技術來看,仍舊無法抵抗從古至今,只要是是生命,就要面對死亡的必然.

複製人要複製怎樣的人?複製的對象,是想要脫離死亡的威脅,還是要保留點什麼,所以複製.複製技術是要為了什麼而複製,是為了疾病所帶來的壞死,還是替代原先有些缺陷的不完美,所以複製.不管是複製人還是複製器官,當複製要取代本體成為本體時,有誰能定義本體的死亡,即等同複製成為本體,取代本體而成為本體呢?光是判斷是否為植物人,是否為腦死,這些醫療科技的定義,難道真的是非常完善的嗎?誰能給予判斷呢.

複製器官就罷了,但若是複製帶有意識,有思考能力的複製人時,那有什麼東西可以證明,複製人的存在,就是複製對象的延續.科技真的能完全複製人的理性和感性嗎?大腦所代表的就是人的全部嗎?我想這是有爭議的部分.假若大腦是人的全部,那麼或許現在所感知的世界與存在的概念,其實只是Hilary Putnam所提出的桶中腦[外在世界的集體幻覺]也說不定.

沒有什麼存在,可取代另一存在之所以存在,當然存在也無法成為另一存在.複製人是想取代誰,或者複製器官是想取代什麼,如果只是物質的取代,即可成為於原本的狀態,這件事對於存在流逝時間的世界,是件不可能達成的事.複製人的存在,除了存有存在之意涵,還有存在的所屬權利問題.複製人要到何時才會取代要取代的本體,是在被複製者還活著,或者是斷氣的那一瞬間,而這個定義必定見仁見智,故所屬權利跟存在是否能夠畫上等號,是個值得探討之問題.

2006年12月5日

READ#002一書之考據

 看了新井一二三的《讀日派》[封面折頁裡寫了「《讀日派》是新井一二三的第五本中文作品。],有篇叫「崩壞」的一篇三面的散文體之敘事。因看了這篇而理解了點日本出版書籍方面的事,更重要的事是知道,於今年[民國九十五年]十月一日,收到的READ#002的一點小事考據。


以下引大田出版社出版,新井一二三《讀日派》,p97-98之部分內容。

以往日本出版界的常規是:先出單行本,若博得好評,過幾年會出文庫本。當年,出文庫本的只有幾家大出版社,如文藝春秋、新潮社、中央公論社、岩波書店、講談社、角川書店。一但出了文庫本,出版社盡量保持庫存,好讓作品得到半永久性的生命,也讓讀者用不用著急,可以慢慢看的承諾。當時,「文庫本」近乎是「古典」的同義詞。

現在回想,那是多麼和平的年代。如今日本的「崩壞」潮流,已經衝擊著日本出版界。經濟不景氣時期,相對便宜的文庫本受歡迎,價格高的單行本反而被人冷落。結果,越來越多出版社不願意出單行本,即使是新作品,都要以文庫本形式問世。

同時,好多新的出版社參加文庫本市場,但是並不準備保持庫存。很多書,出版後才幾個月,就當廢紙處理。人家是要把書籍市場雜誌化的。例如小學館文庫,報紙上的廣告都明說是「文庫本形式的jouralism」,內容也幾乎跟雜誌刊登的文章差不多。

一九九九年誕生的寶島社文庫,離過去的、有古典味香味的文庫本很遠。比如說《家教崩壞!》一書,前身是一九九九年九月,《寶島別冊》的第四六二號「孩子變了!」。六個月以後的二OO年三月,同一家公司出版了基本上同一內容的文庫本《家教崩壞!》。

《寶島別冊》是日本所謂的mook,也就是magazine(雜誌)和book(書籍)的混合體。看起來像雜誌,但是不定期發行,在書店架子上待的時間比較長,而且內容方面,每一號只以一個專題,很接近書籍。

很多社會現象,時事問題等題目,其實蠻是合於mook的形式。由多數作家,對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加以分析,比分析報導有深度,比論文既輕鬆又機動靈活。我對《寶島別冊》評價很高。

然而,一本mook,在半年內變成文庫本,我只能仰天慨歎「出版崩壞!」

[下略]

新井一二三解說mook讓某檄覺得很有趣.之前曾以為日本的雜誌都像READ#002那麼有深度,但實際上卻是不然,畢竟有時代背景與人所需要之問題,所以才會這樣吧.因為寶島社並非日本早期的文庫本之作風,而READ也只不過是mook,所以會賣完有缺貨買不到之問題,其原因應該就是出自於此.

是說,有那麼點的希望,2003年10月27出版的READ#002能出文庫本.由mook之形式改為文庫本,或是單獨把京殿的獨立出來成文庫本,那樣會很不錯吧!
[…當然,就現實狀況而言應該還蠻困難的[苦笑].]


READ#002之廣告.右上方有寫Mook.
另註,READ#003是清春為封面,同樣跟#002的京殿有個人訪談.


READ#002之封底,左下方除了書及資料外,還寫了寶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