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1日

二度名古屋散策-0501-東別院周遭

 -0501-東別院周遭 下茶屋公園

昨天一整天是好天氣,今天看起來也是好天氣。氣象預報寫有機會降雨,但希望到看完巡演前都能維持好天氣狀態,但願如此。


做為此次旅行的最重要日,其實沒有安排特定行程,僅此要求自己下午三點後時間都空出來到會場。不想跑太遠也不想太耗費時間,便依照上次名古屋行的走法,決定以旅館為起點,在附近隨意繞繞便是。一樣看個電視隨便吃點東西墊個胃就出門,出門前確認今天準備要帶到會場的行李是否已備妥,打算逛完一圈就要趕回來拿東西再衝會場。



根據上次名古屋行歸來後的整理照片後得知,東別院區的同一路線有幾個點被跳過或漏掉,今天目標就是把這些點掃過。早上七點近八點,從旅館出發,往名古屋電視台方向前進。上次住在這間旅館時,知道附近有間很普通的和菓子店,不張揚看起來很古樸,就在過個馬路的轉角附近而已,店還在,但很可惜沒開門,就只得拍張照紀念已矣。


過馬路時注意到,馬路對面的名古屋電視台門前附近好像有什麼?結果是早上的晨拍。因為前前工作有接觸到一點拍照攝影,所以對這種東西有點敏感,覺得有意思,所以在有點距離的地方試著偷拍,不過隨行的警衛人員馬上就注意到並走進警告別太靠近別影響拍攝,印象中應該是很客氣的講,內容其實有聽沒有很懂,不過基本上就是別礙事的意味,剛好也把覺得可以紀錄下來的東西拍下來後就默默的離開現場。話說,真的很意外,沒想到有機會可以親眼見到名古屋電視台吉祥物,披著羊皮的狼先生,不過今次看到的是只批著狼皮的狼,覺得有點點可惜。親見吉祥物狼先生外拍錄影覺得很有趣,不過感覺這場並非現場直播,而是預先拍攝後續剪輯用。


沿著上次走過的路,想要再次挑戰名古屋中區/史跡散策路/別院路線。

第一個抵達的定點是附屬於東別院的下茶屋公園,上次也是走這邊作為起點。上次走過的定點是:下茶屋公園、東本願寺別院、崇覺寺、妙善寺、日置神社、西本願寺別院;漏掉的定點是:古渡城跡、榮國寺、長榮寺、天寧寺等。該路線總長2.4km,往北直通大須。


此次也是先在下茶屋公園繞一圈,從略高的下茶屋公園往旁方才走過的路望去,旁邊的空地依然還是出售中的狀態,而下茶屋公園也還是跟兩年前一樣,沒什麼變動。旁邊的解說板畫了公園平面圖及簡介。


下茶屋公園

『此公園本為舊東本願寺.新御殿的後庭。真宗大谷派名古屋別院(東別院)所藏的平面圖記載此處為「新御殿御庭」,應該是伴隨於天保年間(約1830~1844)落成的建築群時建造的庭院。殘存此庭院的平面圖,為江戶時代後期庭院貴重的史料。又,東別院周邊一帶為古渡城跡地,尾張名所圖會(幕末)的「東本願寺 掛所」中,記入了「古渡城天守臺址」。』


簡單來說,此公園本應為東本願寺的境內,但在都市更新及道路規劃等其他因素下變成了東本願寺外的公園。其中這裡提到了古渡城跡,即為織田信長元服,其父織田信秀築城的城跡。後來翻了一下網路上的說明提及了下茶屋公園的解說板提出了質疑,言及:在信秀的時代,以及後代信長多建造的城跡中,還未開始建造天守閣功能之建物,很可能只是物見櫓或什麼跟城有關係的設施。總之,因為解說板就這樣寫就加減參考吧。


兩年前到下茶屋公園時,池內其實沒什麼水,呈現鳶尾叢生的雜草狀態,但今次還不錯,有充足的池水映照著綠景,感覺還不賴。在空無一人的公園內走動,一個人囊括了整個青綠色庭院,實在是不錯。



參考資料:

織田信長が元服をした、父・信秀築城の城跡

http://maro32.com/%E5%8F%A4%E6%B8%A1%E5%9F%8E/

古渡城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8F%A4%E6%B8%A1%E5%9F%8E



-0501-東別院周遭 古渡城址 崇覺寺

短暫地停留下茶屋公園,走另一側出口出去後即達東本願寺別院。上次已經走過東本院寺別院,此次無意在東本願寺別院多駐留,此處目標僅上次遺漏的古渡城跡。沿著東本願寺別院的外圍走著,路過一木門,上次應該是走停車場進入所以錯過了這扇門,旁邊立了木告示,說明這扇木門之貴重。


真宗大古派名古屋別院 東門 高麗門.本瓦葺.袖塀付

『建立年代不詳,但為昭和二十年三月,境內的本堂等建物於戰災(名古屋大空襲)中燒失,唯一免於罹災,該別院中最古老的貴重建物。

 關於高麗門,扉上附兩根本柱於切妻造的屋頂支撐著,與其直交固定的本柱與背面的控柱,此即為切妻造的屋頂形式。(扉是指單扇的門的一側)

 篤信門徒眾等的奉獻,於平成二十七年七月十五日開始到平成二十八年七月十五日這段期間,進行了復元工事。』


此處提及了昭和二十年三月的戰災,無疑指稱的便是二次世界大戰戰事尾聲的名古屋大空襲,也就是說這附近也曾經被戰火夷為平地過。也難怪,不管是名古屋的西本願寺還是東本願寺都沒有古老的氛圍,因為整體而言都是重建物。該東門註記了復原工事是在平成28年7月完成,就算兩年前造訪,應當也是沒辦法見到的,算是此次東別院散策的第一個收穫吧。


在這座東門拍了些照片資料後繼續前進,沿著東本願寺別院外圍走,尋找古渡城跡。本以為古渡城跡應該會在東本願寺別院外圍,結果不然。已通過正門,走到另外一條路上還是沒看到,四處張望都沒見著疑似紀念碑的東西,剛好想上洗手間,只得折返東本願寺。路旁見東本願寺別院外牆上有一看版,此處為淹水時的指定緊急避難場所,但不包括發生火災及地震時的逃難地點,這麼仔細也真不虧是日本人。借用東本願寺別院的洗手間方便,出洗手間後往別院正門方向一角落看去,總算看到了古渡城跡的紀念碑。


古渡城址紀念碑就位在東本願寺別院境內,不進山門真看不到。被綠色樹蔭包圍的古渡城址,此處為織田信秀建築的古渡城遺跡,織田信長於13歲時在此城元服,且給予三郎信長之名。名古屋市教育委員會的看板則寫了:


古渡城跡

『天文十一年時,信長的父親織田信秀,為了掌握熱田的經濟基礎及防備著東方的今川勢力而在此築城。城的規模,東西百四十公尺,南北百公尺的平城,周圍有二重掘。天文十七年,信秀移行於末盛城(千種區),此城廢城。』

(天文三年,西元1534年;天文17年,西元1548年)


古渡城跡已經看不到當年的地基,僅留有紀念碑跟相關敘述記錄。附近是小小的庭院,剛好見一雙鳳蝶戲舞,可惜拍照繼續不佳,無法將鳳蝶的美妙身姿拍下,殘念。旁邊有一鐘樓,鐘樓下方另有兩個紀念碑,一為「明治天皇名古屋大本營」,一為「明治天皇行在所舊址」,紀錄明治天皇曾於此處下榻。雖然沒有照片紀錄,但在鐘樓另一側是安奉骨灰的納骨所,不開放,外面設有附屋簷的獻花祭壇,放了許多前來獻花的人上供,也吸引了不少蜜蜂跟蝴蝶來吸花蜜。


離開了東本願寺別院,從側門離開,斜對面就是崇覺寺。雖然上次造訪過但喜歡他的庭院,所以無論如何還是要再走一回。上次到崇覺寺,旁邊在施工,但今次來的時候已經施工完成了,蓋了座住宅,結果就連崇覺寺的石柱都挪位了,有點奇妙。老實說,網路上查不到有關崇覺寺的資訊,看來內部是不公開的,但外面的庭院是公開的,自然還是大方的入內拍照。


上次來的時候飄著小雨,其實比較有氣氛,這次就稍嫌遜色一點點,但無損於這條綠徑之美。十分寧靜的小道,看得出來長時間養護的地衣依舊長得很好,不知名的花也綻開著,林間的石佛、石塔,還有一隻貓躲在草叢中,貓!


發現一隻貓躲在蕨草叢深處,還不小心驚擾真是抱歉,他那雙水色的眼也筆直的觀察某檄會不會靠近他,當然最後也只維持這樣的距離,彼此都安全的距離。那貓,彷彿那裡就是他專屬的避暑勝地,十分享受著。似乎有人養的貓,毛色很乾淨整齊,應該有點名貴,不過他的主人大概也拿他沒輒吧,不然怎麼會出現在此。


走到崇覺寺的另一頭,本想拍上次沒能拍好屋簷上的石獅,其中一個還過得去,但另外一個因為背景遇到牆壁強烈反光造成的高對比,結果就只能拍到一團黑影,殘念。本來覺得很喜歡的鐘型窗,雖然雕刻漂亮,但是也清楚看見裡面堆放的物品,另一個殘念。在殘念連發狀況下原路折返,跟那隻貓咪告別,道別離時他也只是盯著這個有點煩貓的過客遠去,不發一聲喵。


路邊看到有趣的貨車,丸八商運株式會社,畫了名古屋的市徽「丸八」跟名古屋城的代表物「金鯱」,蠻有趣的。路過愛知產業大學工業高等學校,一間看起來不像是學校只覺得像是辦公大樓的建物,跟前一天在熱田區看到的其他幾所大學一樣,如果不標註是學校真的不覺得這是學校,大概是因為臺灣的大學很喜歡搞建築美學吧。


參考資料:

愛知産業大学工業高等学校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84%9B%E7%9F%A5%E7%94%A3%E6%A5%AD%E5%A4%A7%E5%AD%A6%E5%B7%A5%E6%A5%AD%E9%AB%98%E7%AD%89%E5%AD%A6%E6%A0%A1

愛知産業大学工業高等学校(あいちさんぎょうだいがくこうぎょうこうとうがっこう)は、愛知県名古屋市中区伊勢山にある私立の高等学校である。


-0501-東別院周遭 長榮寺 梅香院

下一個目標是榮國寺跟長榮寺,但是手上並沒有標記清楚的地圖,只能抓大略位置用猜的前進。還好很快就找到榮國寺,可是跟想像中的有點落差,一間附屬了幼兒園的寺院?抵達榮國寺門口時,剛好有車輛在停車,有父母帶著小孩下車進入榮國寺的山門,也見到有父母騎腳踏車載小孩進去,這到底是?感覺是個非常神奇的地方。考慮到父母正在送小孩到幼兒園,看到怪人在旁邊拼命拍些有的沒的應該很可疑吧?先放棄這個定點晚點在回來,往長榮寺前進。


繼續沿著道路前進,轉角拐彎,推估應該是在斜對面的巷子附近,但附近怎樣都沒有看到告示牌,只好靠直覺前進。還好直覺是正確的,雖然拐彎後遇到一戶正在新建中的房子,剛好正在從卡車上卸建材,旁邊有道路指揮示意請先稍等,看著吊具卸完石材,道路指揮十分客氣的指示可以通行了,這真的是讓人讚嘆。


發現長榮寺的告示牌,穿過馬路,往古樸風的小巷走去,巷子約六七公尺寬,一側是圍牆,一側則是住戶門口,門口前有可愛的花,印象深刻。看到了有點意料外的古樸的門,旁邊有木告示但並未說明這扇門的來歷。說是古樸,是因為,居然可以看得到貼有祈願守護的名字的千社礼(せんしゃふだ),覺得很有意思。


會知道這東西是因為山中ヒコ的《尋短者與雲雀》第二集漫畫中(第五到第六章)提及過,不過漫畫上的翻譯是寫千社紙籤,說明則是:把(寫了出身及名字的)紙籤用糨糊貼到寺院或神社的天花板,紙籤就能代替當事人在貼了紙籤的寺院或神社祈福。


依照漫畫上所說,當印了墨跡的千社紙籤貼在木柱上經年累月風吹雨打後,紙張本身腐爛,但上面的墨跡仍然清晰,此即為「存留完善」。另外,也有故意貼在扁額或者寺廟背面或角落處,為「藏貼」。紙籤貼在引人注目的高處雖然看上去醒目心情也很好,但是也有故意演人耳目,貼在佛堂後面或扁額後面,就能躲避風雨,反而能夠長久保存。


以前參拜可能沒注意到過,但知道了就會覺得很有意思,這大概是這幾天來特別感動的其中一件事。明明看起來就是很普通,也不算是特別具有特色的景色,卻有種解開謎題之感,也真切覺得原來中山ヒコ說的東西現在也還存在著,真的莫名覺得開心。因為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在那扇木門前拍了蠻多張照片,正片反面從下往上拍了不少。


看起來這木門上、屋樑上、屋簷底下等處,正面也好反面也好,其實有近幾十年內貼的千社紙籤,還可以清楚看見白紙的樣子,推估大概是十幾到二十年內貼的,比較深的大概是三四十年內的,只剩下墨跡但有紙貼過的痕跡的留存完善的其實也不少,真的挺意外的。數量上不算多,卻可以讓人覺得有點溫馨。


話說回來,有看到寫住處在江戶,雖然不知道是不是託古,但也有可能是東京還不叫東京,仍被稱為江戶之時,至少也是明治維新前後,約是1889年推行廢藩置縣改立東京都為一都之時,如果真是這樣,這扇門也差不多約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有可能逃過了當年名古屋大空襲,不過並沒有被列為是文化財的字樣。另外,也有看到角落有木板版本的千社礼,應該是千社礼在早期發展時這扇門也已經存在的可能證據。其他,同樣有個本木的本山有兩個不同處都有貼,一個新的一個舊的,看起來應該是三十年內的千社紙籤,也有看到剝去了舊千社礼貼上新的痕跡,大概合理推斷這邊真的管得比較寬鬆可以任人貼。


稍微補一下千社礼wiki資料。

「千社礼為神社及佛寺參拜時的紀念貼物,會將自己的名字跟住所書寫在紙上,有部分會寫在木片或金屬製物上,為江戶時代中期開始流行。一般會先打好底稿後才移到木版上製作印刷,近年來也出現了貼紙版本,但實際上需要張貼時,還可能要先經過物主的允許才能張貼。指定文化財則禁止張貼千社礼,張貼行為會與文化財保護法牴觸,可處五年以下關牢獄的懲處役或罰三十萬円以下罰金。


為了貼在神社佛寺祈請護佑的千社礼基本上是單色印刷,印刷了屋號或土地名、模樣與名字的失誤刷做成的貼礼被稱為題名礼,也有用了各色跟結合了設計色礼被稱為交換色礼。在民間信仰中留傳的風俗「記上題名的礼(題名礼)貼在寺廟或神社內,即有參籠(宿泊參拜)同樣的功德」,所以開始有日歸的參拜者會用此代替參籠,而神社及寺廟則開始發行附有代表官方認可的朱印帳之千社礼。隨意張貼在神社寺廟中的千社礼或隨意剝除既貼的千社礼是不道德的行為。


千社礼(一丁礼)的尺寸規格,寬一寸六分(48mm)高四寸八分(144mm),連礼則是兩枚份的二丁礼,然後是三丁礼,八丁礼等大幅尺寸,最原始的奉書全判為十六丁(395X530mm),所以一張全尺寸可做十六枚,一般會短邊對折後又折為八份,此即為十六分割的一丁礼。千社理所使用的文字為江戶文字的「籠文字」或「寄席文字」,可說得上是當年的廣告字用體。與錦繪同樣是江戶木版畫印刷品。跟前述不同的是,當紙風化只剩下墨跡時,稱為「抜け」脫落,剝離。使用上的規定,不在寺廟神社使用單色印刷以外的色礼;不在別人的千社礼,尤其是留存完善的痕跡上覆蓋張貼;使用不損害建物或木頭的接著物,例如純米製的糨糊黏貼;若在指定文化財上張貼,會被罰錢或者被抓去關。」


簡單來說,千社礼其實像是姓名貼,只是除了貼在自用品上也可透過參拜而貼上寺廟或神社,做為天線一般的發送祈願跟接收護佑,差不多是這樣的東西。覺得有在長榮寺這裡真的頗有收穫,光是這扇門上的千礼紙籤就已經足夠。門旁邊有石柱,刻了「金毘羅大權現 長榮寺」,後面刻「維時 大正十二年十月 建之」。


金毘羅權現為山岳信仰與修驗道融合後又神佛習合之神明,日本本地具現為不動明王、毘沙門天、十一面觀音等諸說,祭神也有許多說法。金毘羅本是恆河鰐神格化的水神,為恆河女神的坐騎,所以做為海上守護神奉祀,日本沿海地區尤為盛行。金毘羅在日本的樣貌則為蛇型。其他,修驗道盛行故,天狗也被視為是金毘羅權現的眷屬。其他,長寬元年(1163年)崇德天皇於象頭山松尾寺金光院參籠之因,後因御靈信仰,認為崇德天皇被誣陷流放故化為怨靈發怒作祟,自永萬元年(1165年)在象頭山松尾寺金光院合祀崇德天皇。


不過,就算知道金毘羅權現應該是屬於沿海居民的守護神,也還是不很確定這邊主祀神。木門旁邊的木看版其實也沒有特別說明此處的信仰。雖未記載信仰相關,但標記該寺於安永十年(1781年)即存在於此。


長榮寺 蘿塚

『此蘿塚為橫井也有六十八歲,明和六年(1769年)冬,領著從僕及門人和石原文樵,其(石原)文樵為報答(師橫井也有之)恩義而建立了此蘿塚。乞求了也有的頭髮跟指甲,埋於地並堆高成塔,種植青蘿,也有之德風傳於後世。碑石刻「也有雅翁」,其下刻「肥遁勵操」「滑稽蜚聲」。

 此(長榮)寺,於安永十年(1781年)為內藤東甫、也有創始的九老開始招開詩歌連俳會、尚齒會。』


這木看版其實有看沒懂,蘿塚是啥也沒特別看到,大概是在比較角落的地方也搞不清楚。歸國後才查資料,得知此立牌說明,此處有名古屋俳人橫井有也(1702~1783年)的頭髮即指甲的塚,是生前為紀念即建。橫井也有曾為尾張藩的御用人,五十三歲因病退休,隨後就展開悠然自在的俳人生活,留有『羅葉集』『羅隱編』等著作,最後集大成為俳文集『鶉衣』。與蕉風流的俳句相異,輕妙的俳趣是其特點。


老實說,羅塚在哪根本搞不清楚,但入門後可見一石碑,但也看不很清楚上面刻的是什麼。入門後另一側角落,有一坐姿石觀音,前面立一束鮮花,不知道為什麼覺得有點像是水子觀音,大概是那個圍兜給人的感覺吧。立了一賽錢箱,水管狀,印象中有丟一點零錢進去,好像有吧。長榮寺看起來並未對外開放參拜,頂多就只能在進山門後的院中走走,正面拍了兩張做紀錄,又回去拍了木門的背面,這次改欣賞木門上的屋瓦,屋瓦堆砌另用綁繩固定,正反各一對小石獅守護著山門。


後日,查詢關於名古屋中區這間長榮寺之資料:長榮寺最早是在中島郡萩園村發跡,但幾經戰亂跟水火災,質道文祿年間(1592~1595),織田信秀其妹為小林城主牧義清的室妻,轉移至清州再興,正眼寺第十二世明叟周見大和尚請求開山並改為金剛山長榮寺。於慶長遷府的清州越搬遷到政秀寺以南,天和二年(1682)冬才移到了現址。


位在中區橘町的長榮寺,實際上是尾張三十三觀音靈場之一所。第一是寶生院(大須觀音,真言宗智山派,奉祀聖觀音),第二即為長榮寺(中區橘町,曹洞宗,奉祀十一面觀音)。查了才知道,尾張三十三觀音靈場中,中區僅兩間,兩間都有到門口造訪一遊,意外,但也是後話了。另外,檢查照片,才發現有拍到三張照片中有蘿塚,恰巧就在拍寺廟建物正面時有拍到,遠歸遠,但還是能見蘿塚的形狀,下次有機會再到名古屋時再一窺究竟吧。


總算拍完長榮寺的山門,心滿意足的離開。走出小巷,本想往榮國寺走去,卻在斜對面看到一寺廟門牌,沒有被紀錄在中區巡禮路線上,可是上面有"梅"字,就覺得格外親切,所以就直接穿過馬路過去看看。門牌兩側看起來是相關建物,附停車場一間,門牌開始到門口都是石板路,意外的古樸。寺廟前的石柱刻了「延命地藏大菩薩 梅香院」,後方刻「維時 大正十三年三月 建之」但是更裡面就看不到了,大門深鎖,就連木門底下也有鐵網覆蓋,就連貓也進不去,殘念。正門的屋簷下方,可見梅香院的木門牌,刻了「淨土宗 梅香院」。附近可見防災用鐵製水桶,真的很古樸。


題外,梅香院的院名是由尾張藩二代藩主德川光友命名的,從德川光友親屬表中可見,有一側室梅の枝(梅香院、鈴木氏)。網路上有人分享梅香院的歷史傳承及內部設施說明,可知:梅香院全名為「信海山梅香院」,早在貞亨元年(1684年)依中島郡奧田村信奉曹洞宗,為了尾張藩藩主德川光友的六男松平友著的實母梅香院,於現在地遷移並改信淨土宗,命名梅香院。元祿16年(1703年)友著的女兒薰香院在此寺下葬。寬保元年(1741年)火災後重建。山門、本堂、庫裡殘存至今,但本堂跟山門的瓦跟屋葺都有更換過。其他,梅香院此區曾名為梅香町,於昭和49年併入橘町,直至今日。


參考資料:


千社札(中文wiki)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83%E7%A4%BE%E6%9C%AD

千社札(日文wiki)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8D%83%E7%A4%BE%E6%9C%AD

解謎之千社札 - 這裡的天使喝酒 - 新浪部落

http://blog.sina.com.tw/4183/article.php?entryid=586814


金毘羅権現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9%87%91%E6%AF%98%E7%BE%85%E6%A8%A9%E7%8F%BE

尾張三十三觀音靈場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0%BE%E5%BC%A0%E4%B8%89%E5%8D%81%E4%B8%89%E8%A7%82%E9%9F%B3%E7%81%B5%E5%9C%BA

金剛山 長栄寺

http://www.sotozen-navi.com/detail/index_230030.html


横井也有翁隠棲址碑建立蘿塚修築記念展覧会目録 : 附・石原文樵子遺墨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1098170

石原文樵(読み)いしはら ぶんしょう

https://kotobank.jp/word/%E7%9F%B3%E5%8E%9F%E6%96%87%E6%A8%B5-1053617

横井也有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A8%AA%E4%BA%95%E4%B9%9F%E6%9C%89

橫井也有(名古屋三俳人之一)

俳人としても優れた才能を発揮し、人々に慕われた也有の句には、自然を愛し、自らの生き方を見つめる姿が表れているようです。

http://kenporen-aichi.jp/shallwewalk_yokoi


戦災を免れ、山門が古い「性海山梅香院」

性海山梅香院 浄土宗

もと、中島郡奥田村にあった曹洞宗の寺を貞亨元年(1684)に

藩主光友の六男、松平友著(ともあき)の実母梅香院のため

現在地に移して浄土宗に改め、寺名を梅香院とした。

元禄16年(1703)友著の息女薫香院を当寺に葬る。寛保元年

(1741)類焼し、その後再建された。山門、本堂、庫裡を残す

現在の本堂、山門の瓦は葺き替えされてます。

https://blogs.yahoo.co.jp/area19192003/53368182.html


梅川町 (名古屋市)(其後編入橘町,消滅)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A2%85%E5%B7%9D%E7%94%BA_(%E5%90%8D%E5%8F%A4%E5%B1%8B%E5%B8%82)

橘 (名古屋市)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A9%98_(%E5%90%8D%E5%8F%A4%E5%B1%8B%E5%B8%82)

裏門前町(其後編入橘町,消滅)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8%A3%8F%E9%96%80%E5%89%8D%E7%94%BA


-0501-東別院周遭 榮國寺


離開梅香院,沿著方才走過的道路往回走,一樣通過正在施工中的房子前,一樣還在忙碌的建築工人們正努力蓋房中,快速穿越後往右走,即達榮國寺。稍早接送小朋友到幼兒園的車已駛離,總算得以好好拍榮國寺的正門。榮國寺正門也挺妙,門柱邊雕刻了小小的石獅,門內有幼兒園的行事曆;正門上有三看板立其門楣「切支丹遺跡博物館」「榮國寺」「松原幼兒園」;正門旁邊立「觀世音靈場 榮國寺」「切支丹遺跡博物館」,還真多元。看板上寫了:


榮國寺

『號清涼山,淨土宗西山派。此周圍本為千本松原的刑場,寬文四年(1664年)在此處刑了隱匿的切支丹宗徒(基督教徒)兩百餘名。

 其翌年,尾張二代藩主德川光友將刑場移至他地,其跡弔唁菩提並建蓋了清涼庵,其後改名榮國寺。

 本尊的阿彌陀如來坐像,是縣指定文化財,為名古屋三大佛之一。刺繡涅槃圖為市指定的文化財。境內有切支丹遺跡博物館。』



早在出發前,早在上次名古屋歸國後就查了附近遺漏的景點,就發現漏了榮國寺跟長榮寺,而榮國寺的資料較多,知道這邊有基督宗教博物館,所以其實是有點好奇的,不過也真沒料到附設松原幼兒園,明明斜對面也有一間幼兒園的說。榮國寺是間為了安撫殉教及在此處處刑的眾多亡靈所建寺廟,但老實說覺得有點微妙,替別的宗教的受難者用不同的宗教儀式悼念,真的不覺得哪裡怪怪的嗎?嗚呼。嘛,日本本來就習慣用只有自己能接受的方法來處理事情。


走進榮國寺,正面面對的就是附設的松原幼兒園,非常的現代化又有點可愛,用了大量兒童會喜歡的亮麗色彩。早上八點快九點,還是有年輕父母帶小孩上學報到,看到小孩子想學父母拉門上的鉤子覺得可愛,幼兒園的制服也超可愛的說。為了防範幼兒擅自開門逃脫,門鎖是設在門內側離地約一公尺半,用鐵片狀的卡榫扣住的。在旁稍微偷窺了一下,很怕被認為是怪人或者犯罪預謀者,所以只偷拍兩張後就趕緊閃人。之後在附近拍照,陸陸續續還是有家長騎自行車送小孩到幼兒園,感覺時間很寬鬆。松園對面的建物感覺是住宅,有點妙。


繼續前進,左側有一間木造建物,感覺有點老舊,旁邊矮的是靈安堂,後方為觀音堂。雖然富安堂跟觀音堂有照相紀錄,但實際上並沒有特別參拜,算是被跳過了。更往前走些,是比較新的善光寺如來,旁邊即見「遺跡切支丹塚この( )」(一字被遮住沒拍到)和告示「切支丹塚 別名被稱為千人塚 此深處有升 遺跡清涼山榮國寺」及擱在地上舊木製看板「千人塚」。雖然有點猶豫,不過還是決定前去探訪。


小徑旁有立石佛,有人供花。還好是大白天,而且還是上午,陽氣比較重的時候,所以大概還好。進去後是一小塊綠蔭空地,有不少墓碑跟大塊的紀念石。放在角落的紀念石是「古 龜甲岩思惟座」據說是紀州和歌山串本町史提及,約千四百萬年前,紀州南部大規模火山活動噴發熔岩冷卻收縮而成,岩體柔軟的部分被浸蝕故,奇岩巨岩出現,於此為人所知(中日新聞)。此巨石被想像為(名古屋)城南之聖地鎮座。因為看板上有些地方不很明白,但大致上是這個意思吧?另外也提及了表現出三尊佛:阿彌陀佛﹑觀音大人、勢至大人。


角落除大樹以外就是這紀念石,往中心區域則是墓碑,墓碑採三尊佛式樣至少兩座以上,石柱碑「南無阿彌陀佛三界萬靈等」,旁邊有一臥石墓,顯彰碑一塊。顯彰碑是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立,大致上說明此處"開始處刑宣傳創造萬物的最高神的基督宗教信仰者,起源於江戶幕府的壓力。自寬永八年(1631年)開始將被舉報的基督教徒在此處處刑,隨後在此祭祀被處刑的亡魂。"後續因為有點太多了不方便全文翻譯,但基本上看起來就是:


『因為被他人舉報的基督徒,在尾張北部就有男女兩百餘名,但後續因為有很多人想要懇請開罪,卻被判與之同罪,最後被檢舉的兩千餘名基督教徒全員,於寬文七年十月,不得不地在村方被處刑。依於藩主光友公於此處建立了佛寺替他們祈與冥福,為此天主教(カトリック)名古屋教區也得到了榮國寺側的好意及許諾,得以在此紀念為了信仰、表現了他們對於基督宗教的熱心及忠誠,建立了此碑紀念。』


呃…總之,這裡被名為千人塚大概也不是沒有原因,雖然翻譯得不很完全且可能有錯誤,不過看起來就是前面被處刑了兩百多人,之後又有兩千多人被處刑,但,是不是在這裡被處刑了那兩千人也有點搞不清楚,總之就是個背負著沉重歷史的地方。看完了彰顯碑後又看看四週,看起來附近都還有人在打理祭祀,但有一座墓讓人有點在意,是做得十分慎重的石墓,上面也刻有十字架,旁邊寫了「明治十二年七月眠 享年二歲」,覺得父母應該是非常悲痛。本來還沒什麼感覺,突然起雞皮疙瘩。覺得好像不宜久待,低頭示意,離開了此行旅行中覺得最陰的地方。


說真的,最陰的不是那整區,而是特定地方,但實際上是什麼原因不明白,總之就這樣吧。回到了外面,趕緊來參拜就在旁邊的善光寺如來。善光寺如來有點神奇的在有點新的木造建物中,參拜僅透過木窗框玻璃可見,木窗框有一小扇附吸鐵的壓克力門,稍用力推即可向內推投奉納金。投了奉納金參拜,順便把相機小心的伸到那個奉納口拍照,試著抓角度拍攝佛像全體。還蠻有趣的,三尊佛共用一背光,看起來應該是阿彌陀如來跟哪兩位佛。


老實說沒看過這樣造像的佛像,覺得很有意思,臺灣都是一尊一尊,但日本卻有這種特殊造型,真的很有意思。事後查了一下,得知此造像稱為「善光寺式阿彌陀三尊像」,中尊是阿彌陀如來,兩脇侍是觀音菩薩跟勢至菩薩的三體立像,三尊背後依於一枚大舟形光背,此稱為「一光三尊」。多數的阿彌陀如來為左手「與願印」法衣則為單肩,但善光寺式的阿彌陀如來為「刀印(向下的左手的食指跟中指是伸直,其他指曲握著)」法衣則為「通肩(兩方都披著)」,兩脇侍在胸前兩手掌水平重疊「梵筪印」及獨特的寶冠。


很努力的把相機固定在手上伸進去拍照,可惜有點距離沒辦法拍得很正又很完善,只能事後處理照片時在處理了。旁邊看起來還有供什麼但不很清楚,但整體而言還不錯。繼續往前,外面有旗子的木小屋供的是南無地藏菩薩,同木屋供奉了佛足石,旁邊設有看板寫了原由,雖然沒有句讀但應該、勉強可以讀通吧,大概。


榮國寺佛足石由來

『天保八年啟空素運,始見表千幅輪之妙相,為表釋尊存在的足跡而雕刻(了佛足石)。佛足石隻造立,為大和(奈良)的藥師寺之佛足石最為有名是為國寶。在奈良朝時代有繞唱念佛歌參拜云。 名古屋市文化財指定』


釋迦佛足石被供在鐵網內的左側,右側則是地藏王菩薩們,大概是水子地藏吧?所以主要只拍佛足石,沒特別拍旁邊的地藏菩薩。佛足石正對面,一間雕樑畫棟、黑色漆金色裝飾的廟閃爍著貴氣,走進一看才知,這裡才是供奉名古屋市文化財指定的本尊阿彌陀如來像。換句話說,剛剛拍得非常認真非常用力的善光寺式阿彌陀像只是供奉,但不是文化財。旁邊掛的木牌,白字寫著『縣文化財 市文化財 諸願成就 大佛火伏の彌陀』,上方掛『阿彌陀如來 四十八願所 第三十六番 榮國寺』(後面的有點不確定就不翻譯了)。旁邊的寺方告示寫了:


本尊阿彌陀如來緣起

『寬文五年創見於丹羽郡,塔設於該村的藥師寺之本尊,藩主光友為了別名切支丹塚的千人塚之菩提安靈故,移請大佛於此地。此大佛,傳為為鎌倉時代替春日(大社)的佛像師傅所作。在寬文以前,被稱為火伏不思議的彌陀,防治火災又(護)諸願成就,象生濟度(救渡芸芸眾生)之靈驗的佛故,古書上層如此記載著。 名古屋市文化財指定』


又是個沒有句讀、斷句不明,感覺前後文名詞可以接著用的微妙書體,如此判讀不知是否準確。大意為:此火伏不思議的阿彌陀佛如來為了安撫亡魂,實際上大概是鎮魂,故奉請於此。跟前面的善光寺如來不同,此處的火伏阿彌陀如來沒有參拜孔,連窗門上還貼有保全標示及防範攝影機監視中的貼紙,就連投奉納金都省了,最多只能將鏡頭貼在玻璃上拍攝內部。內部可見有點釉黑的大佛坐在中央,旁邊有金碧輝煌的種種鎏金供飾。太遠了,看不大出來大佛的樣貌,仍十分相當莊嚴。門外左右也都不給開放參觀,老實說可看的地方有點少。除了精細的金色金具裝飾外,就連上方的小巧裝飾也很仔細。


參拜完火伏阿彌陀佛後,本堂斜對面還有一間原木色的木屋,附參拜投奉納的小窗口,裡面供奉的是釋迦樣修行像。裡面正中間供奉的是釋尊苦行像,右側是雉兒太子像(就是那個右脇出生後,手指天地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那為太子。),左側為子安地藏菩薩像。火伏阿彌陀佛本堂斜對面有鐘塔,另有一朱社。緊鄰著火伏阿彌陀佛後方的建物,為切支丹遺跡博物館。庭院除了花草跟切支丹遺跡博物館的指示牌外,角落另外放著本堂的鬼瓦。『此鬼瓦為此今兩百午十年前創建時所用之鬼瓦,但於江戶幕府改朝換代為明治之時,深怕寺廟被燒討,將上面葵紋樣削去,今此已與德川氏的關係寺已不復存。』簡單來說,本寺在明治維新之後,順便跟德川家撇關係了。


旁邊即為切支丹遺跡博物館,可是不知道是不是太早到了,雖然時間上已經是週二的早上九點,官方的開放時間是週一定休外,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開放,可是大門似乎深鎖著。試著推動拉門,卻感覺內部是扣緊的,後續還有行程要跑,不大可能為了一個可能會開又可能不會開的小博物館等著,沒辦法就只好放棄。在庭院加減拍照後,就從看起來比較像是正門的側門離開。



參考資料:

栄国寺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A0%84%E5%9B%BD%E5%AF%BA


0501-東別院周遭 妙善寺

 

下一個目標是妙善寺,但是前方是沒走過的路,只能依靠方向大概抓一下位置前進,直到路過以前經過的台灣料理店天龍門口,才確定是在這條路上。話說回來,名古屋真的還蠻常見到台灣料理店,還特別去看一下菜單,但看起來比較像是日式台灣料理。台灣拉麵、醬油拉麵、豚骨拉麵、豚骨台灣拉麵、炒飯、中華飯、天津飯、青椒飯、牛肉飯、麻婆飯、回鍋飯等,所以這些到底是什麼料理咧,不好意思某檄也不知道。


路邊發現一扇窗上面掛著說明牌,說了橘町的來由。『江戶時代,為了維護名古屋的城下治安,在城下的主要街道口設置了大木戶,夜間閉鎖作為城下防衛用,主要為赤塚(東區)、樽屋町(西區)、橘町(中區)為城下街道並列包圍、南北縱斷,自本町通道熱田的宮至美濃街道(美濃路)設置著。

 

此大木戶為橘町建城後餘五十年左右,南寺町作為城下防衛之擔當種了千本松之處,尾張藩二代藩主德川光友命此為橘町。(下略)』簡單來說,就是橘町曾經是商旅往來的熱鬧據點。發現旁邊有一間傳統日本酒店,讓人想到もやしもん農大菌物語這套漫畫,台灣到底何時才會出完整整套咧,唉唉。


看到了旁邊熟悉的建築,覺得開心。上次名古屋行特別喜歡的景點之一,善妙寺。這次門口藍紫色的鳶尾花花開點綴門面,正門也和兩年前一樣,進門後覺得熟悉,雖見有一老人從裡面走出來,嘴中好像說了什麼,不過很抱歉某檄沒有聽得很清楚,而且感覺也只是自言自語,所以就這樣錯身而過。進門後的石碑稍微看了一下,有看到除了上次看到的,仔細看還有紀念在前線征戰的陸軍步兵軍曹的石碑。其實一直搞不清楚這些是紀念石碑還是墓碑,看起來是都有,搞不清楚。


旁邊的稻荷社一樣很可愛,還是掏了一點零錢出來,雖然真的只有很零的零錢,但還是祈求旅途平安。看起來妙善寺也還是跟之前差不多,感覺好像哪裡有變動,但也說不上來。在本堂要參拜時,發現了神明的使者,不對,是貓!出乎意料外,正巧遇到一隻看起來像是神的使者的貓,悠然地在奉納箱旁蜷縮著身子睡覺。老實說不覺得這隻貓是有主人的貓,感覺起來比較像浪貓,但是能夠安然睡在那邊,也代表平日沒人去驅趕吧?妙善寺的七面女神真是太溫柔太棒了,本來就很喜歡這間妙善寺了,變得更加地喜歡。


小心翼翼地拖鞋放在石階上,盡可能在不影響貓的狀況下,參拜七面大天女。關於「瑞隆公德川光友發願 尾州德川家御祈願所 七面山妙善寺」相關,前年已經寫過了不在贅述。除了如預定計劃在此稍事休息外,就是跟那隻貓互動了。把行李放下,在此處坐在妙善寺的木階上整理行李喝口水,跟貓保持一小段距離偷拍照。


其實那貓一直都知道某檄在幹嘛,也稍微張個眼看兩眼,覺得煩,繼續曬太陽睡覺。看起來其實也有點年紀了,不如小貓愛玩,毛色不算特別亮麗,應該有人餵養,但也沒有特別照護。休息半刻,連拍了很多張不給好臉色的貓,總算在別離的時候稍微擺出不那麼排斥的臉色,跟貓道別,慢步離開了妙善寺。雖然晴天很好,但其實雨天味道更足,只是有貓已足夠。


 -0501-東別院周遭 日置神社 西本院寺別院


往北走一段路,向西側道路走去,遠遠就能見日置神社的茂密綠林。兩年前,相機電池在日置神社前沒電了,今次目標就是把日置神社再走一回且把該拍的拍完,外加拿到日置神社的朱印。雖然日置神社外面看起來跟兩年前差不多,不幸的是今天看起來正在整修環境中,嗚呼。雖然祭祀德川家一整排的門都打開了,但當然不能爬進去看也不能爬進去拍照,有志工正在整理環境中,看起來是用加壓空氣掃除環境或者是使用農藥,總之地上就是拉了線,器具隨處放,垃圾袋也沒少,嗚呼。


最最讓人吃驚的是,兩年前看到還長得很高大很好的椨木,居然斷頭了啊啊啊啊!那棵樹對他印象還蠻深的,卻沒料到兩年後再見卻是如此光景,老實說真的有心痛。被切斷的椨木沒有被說明是什麼緣故不得不鋸除上半部,僅留存約三公尺高、上面還加蓋的樣子,告示仍然是兩年前的告示沒有改變沒有加筆。兩旁看起來有長出應該是母樹枝幹或根生出來的小樹苗,但是也不很確定。


上次來的時候飄著雨,今天這裡大太陽也變得有些熱。在本堂前再次發現信長攻略的立牌,老實說放在那麼顯眼的地方覺得有點醜,還好兩年前拍過沒有那醜醜立牌的照片,今次就只能更側著跳過那立牌了。剛好有人在參拜,等參拜的人離開後才放膽的拍照。雖然到後來整理照片才發現,這裡也有人貼了千社礼,但不多,僅兩枚。檢查兩年前的照片,同樣的地方貼著同樣的千社礼,但看起來沒什麼改變。


先搖鈴參拜完又繼續忙著拍照,發現這次旁邊準備了日置神社由緒書,拿了一份當紀念,另一側則有信長攻略的傳單跟蓋章的章,拿了其中一份來蓋章,另外一份則用來研究用。大略看了一下,總共有三條主要攻略幹線,但只有五處有蓋章點,分別是:清州城、榎白山神社、名古屋城、日置神社、長福寺等五處。在此蓋上第一個章,去名古屋城時若有找到就蓋第二個章,不勉強。接著參拜旁邊的日置龍神社,因為覺得龍神社比較少見所以也拜得比較用力些。


日置龍神 由緒

『依於石上古御代,龍神給予這小鎮此椋齋木,稱為御名日置龍神而被供奉著。(中略)靈驗灼然,諸疾病憂惱等,為苦蒼生兒救度,各自祈求之事皆能實現。(下略)』


參拜完日置龍神社後,考慮到接下來可能就會直接從後面離開日置神社,折返回受付窗口要請人寫朱印帳。感覺今日神社內的人大概都在忙,雖然覺得不好意思,不過還是決定在參拜完本堂後到受付請人幫忙寫朱印帳。這裡的御朱印一口價三百円,受付窗口沒有人,都準備好了才鼓起勇氣按鈴。按鈴之後過了一小陣子才聽到對講機有了回應,印象中是說了請稍等一下,然後過一陣子就有一名身著白衣的男子從裡面走廊走到受付窗口前來,拉開了窗子接待某檄。


直接拿著朱印帳及三百円給對方,說了「お願いします」,對方便明白了某檄想拜託的是什麼事。只見,對方從抽屜拿出了自動流墨的墨筆,開蓋後就直接來書寫,而且「奉拜 平成三十年五月一日」這幾個字也說不上有勁,雖然還在水準內但也覺得很普通,最後拿出免蓋印泥的日置神社印,蓋在書寫好的中央空白處,就這樣結束了。前後大概不足五分鐘,但某檄只覺得傻眼,但還是謝過對方。看到這個實在是感覺很偷懶、沒誠意的朱印,覺得洩氣。沒想到兩年前沒有蓋到的朱印,居然只有這等程度,大失所望。


日置神社的朱印,寫在熱田神宮參拜紀念朱印更顯乏力,更遠不如第一天在萬松寺的寺方人員,有如表演般的大器書寫。只覺得這三百円花得有點不值,可是寫都寫了,也只能這樣。因為沒有付紙襯墊著,也覺得很沒誠意,怕弄髒隔壁的熱田神宮奉拜朱印,只好先開著朱印帳捧著等乾,但之後還是悲慘的事故。


曬了一陣子,以為免蓋印泥的印應該以經乾了吧?就這樣合了起來,但過一陣子在打開來看,居然還沒乾透的印就這樣蓋上了隔壁的熱田神宮奉拜朱印上,當場真的很嘔很想拆了隔壁那一面,但也於事無補了。至少,至少在熱田神宮奉拜朱印還十分完美的時候,拍了一張紀念,唉。下次學乖了,會在朱印帳內自備紙襯。


繼續行程,走往日置神社後方的廣富稻荷社跟惠比須社。剛好有人在參拜,就稍微讓一讓,先晃到隔壁的惠比須社拍照,等對方參拜結束後才回到廣富稻荷參拜。繼,方才日置神社朱印蓋到隔壁頁的悲慘事故後,馬上又看到個很想嘔血的畫面。印象中,兩年前參拜日置神社的廣富稻荷神社,用的鳥居仍是木製朱漆,結果現再全面改成硬質塑膠還金屬管之類的?一模一樣僅奉納主的名字不同,一個個仿若複製貼上整齊排列卻又無機感,失去了鳥居風味,仿冒品般的裝飾,看了真的有種吐血感。


即便如此還是忍著微妙感參拜,有零錢就加減投。稍微繞了一下,發現廣富稻荷社後方有一紀念碑,看起來是大正九庚申歲五月立的碑,主要是立祠奉納芳名錄。稍微仔細看一下廣富稻荷安奉神的祠堂,雕工精美,也很有主題,正中的位置有一對狐狸父母跟一小狐狸,事後整理照片才發現有這雕刻,挺有趣的。雖然對於變得冰冷,只是複製貼上一整排的稻和鳥居覺得殘念,不過還是來寫一下日置神社內的境內社廣富稻荷社的由緒書。


境內社 廣富稻荷社 由緒

『廣富稻荷社的祭神為宇迦之御魂神(也寫成 倉稻魂神)。宇迦是為食之意味,司掌一切的食糧的神明,特別是稻的成長之守護神。在很早以前被尊崇為稻神‧食糧的神明,中世之後景仰為食衣住之神,且為商業繁盛之神,之後各地興起祭祀稻荷神。

大正七年三月十七日,於京都伏見稻荷大社,參受正一位廣富稻荷神璽,選定(日置)境內的淨地新設神殿,於鎮座祭執行(動工)。同九年六月十六日,受賜別格昇格的證書,其年舉行「廣富稻荷昇格並祠堂改築奉告祭」後,於此齋奉。』


就連稻荷狐也塗上了新漆跟紅兜,感覺有點微妙,至少,石鳥居還在,後面那整排整齊並列複製貼上的鳥居就當沒看到吧。旁邊的惠比須社倒是沒什麼改變,感覺就清爽多了。


境內社 大黑.惠比須社 由緒

『大黑樣‧惠比須樣,為古來福德開運,家門繁榮的守護神而廣泛被信仰。大黑樣御名大國主命,惠比須樣為事代主命與之親子關係,也就是說,此為大國主命的御子神事代主命。昭和三十六年三月九日參受島根縣出雲大社的大國主命神璽,以即同年翌日三月十日於同縣的美保神社參受事代主命神璽,於(日置)境內淨地選定新設神殿,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舉行「大黑‧惠比須社」合祀,於鎮座祭後齋奉。』


參拜完大黑惠比須社,默默地參拜更旁邊的祭祀了戰死英靈紀念碑,從日置神社後方離開日置神社。之前有路過的隆島山萬福寺此次沒有開門,所以就繞其他路走。過馬路時,四處張望,發現一間小小的菓子店「長壽園」,看起來有販售一些生菓子,所以就推門進去看看。點了一個銘菓菖蒲巾屯跟一個兔子饅頭,趁店家小心翼翼地打包在塑膠盒內的空檔,四處拍照紀錄。離開店家後看了一下信箱,結果這間的店主似乎姓林,意外的親切感。


過馬路,走過緩緩石階,從西本院寺別院側門進門。西本院寺停車場一樣還是有點空曠,那座鐘樓也還是一樣矗立於停車場中間,發現上面也有人貼過千社礼,就連鐘塔的柱子也不放過。這次補拍了幾張西本院寺照,但對這沒有太多情感,所以拍完照後就離開。離開時發現旁邊有一間西別院幼稚園,看起來應該是西本院寺別院附屬的幼稚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