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名古屋散策-0502-名古屋甜點外良(ういろう)
結果,最後還是把名古屋城排到了後面。昨天先去走東別院行經西別院到大須,又在大須觀音逗留一陣才走,但下午四點就會開物販,結果就是只能優先捨棄須要花很多時間的名古屋城。把行程排到越後面就有越多變數,但是時間上相對也比較充足,目標就只放在名古屋城,有時間才去德川園跟德川美術館。
早上七點快八點醒,依然是吃過前一天準備的早餐才出門。擔心行李爆炸扛不動,所以又拆了一個第一天就買的土產,餅文總本店的金鯱外良(ういろ)抹茶口味。雖然在中部機場買的時候,僅難以下決定就把架上兩種都買了,包含こしあん跟しろあん各兩入一組跟全抹茶味的ういろ此二種,但事後看資料才知道,抹茶味是季節限定款,僅在四月中旬到十月上旬販售。金鯱ういろ一小盒四個入,432稅入。
青柳總本家有名的ういろう之有名,在旅蛙(旅かえる)中亦有登場,顯示的是中部地區的名產,但前次到名古屋時並不清楚這項土產,而且歸國時是走大阪出境,就連青蛙饅頭都漏買了,一整個就是超殘念。在中部機場逛土產店時,管他好不好吃總之就先買了來試。昨天已經先試過青柳ういろう的外郎(ういろう),買的是五種口味的塑膠袋簡易包裝,共五種顏色五種口味,透明包裝袋上寫有該種口味名。本來要拿的是紙盒附包裝紙包裝版本,但發現簡易包裝版好像比較便宜就改買簡易包裝版,一拿就拿兩袋。
ういろう吃起來倒挺方便,店家設計直接從包裝設計上可見用心處,依照標示,餅文總本店的金鯱外良從後方沿著塑膠包裝黏合處左右拉開即可,青柳總本家的外郎則在塑膠包裝處有一裂口撕開即可。餅文總本店的金鯱外良,其實應該放盤子對折才會像是名古屋城天守閣上的金鯱,但自己吃隨便啦。抹茶口味口感綿密,若是冰鎮過應當更美味吧。清柳總本家的外郎五色五種不同口味(印象中口味:砂糖/抹茶/櫻花/黑蜜/紅豆),一天吃一種。
老實說,第一次吃ういろう時覺得有點困擾,吃起來口感跟看到的感覺有落差,本來以為應該類似洋菜凍之類的口感,結果不是。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個口感,覺得好像有吃過類似的東西,又好像沒有吃過的奇妙感,有點難以言喻,自是難以評斷高下好壞。每天吃一兩個,吃到後來總算想到有點像什麼,覺得ういろう有點像密實口感的倫敦糕,但沒有倫敦糕那有點像麵包空隙蓬鬆的立體感,取而代之的是緊實又綿密的涼糕。
緊實並不硬,內部沒有氣泡容納的空間,而且柔軟;綿密則是細緻的米粉蒸過之後堆疊在一起而無層次的貼合成塊狀。口味上則比倫敦糕多很多,倫敦糕基本上就有點檸檬的微酸感,而且倫敦糕不能放太久,當日就一定得吃掉,軟硬度有差。外郎則因為處理跟包裝的緣故,保存時間變得比較長,可是若是能吃到當日剛出爐放涼的應該是最好吃的吧?這麼說只會讓人覺得很不好吃吧,但其實解析起來大概就這樣,言語貧乏。因為是蒸糕,所以其實本質應該很接近。
看了餅文總本店的網頁資訊,看起來ういろ應該是可以微波加熱食用的,應該可以恢復剛出爐時的口感好像。只是感覺,餅文總本店跟青柳總本家兩間其實賣的東西應該是差不多的,但故意名字差了一個う。兩間的都有買,但其實吃不出來太多的差異性。因為就如上所述,就米粉製蒸糕放入塑膠包裝袋內冷卻。不過這東西跟羊糕差蠻多的,本來以為可能會有點像羊糕,但完全不同。覺得總算知道ういろう到底該怎麼形容,像是解開了一個難解的謎題般鬆了口氣。雖然一開始吃起來覺得有點怪,不過習慣了這個口感後也開始覺得不錯吃,蠻有趣的。
隨便吃過早餐後就出發,今天預報可能會降雨,窗外天也有點陰,雲多,雖然有點猶豫,但還是把防潑水外套給帶著。早上九點半左右離開旅館,搭名城線到市役所駅下車,一出站就開始拍照樂。這次原定要去名古屋電視塔走走,結果也沒去,最後僅殘照片兩三張紀錄。
-0502-名古屋城 二之丸東庭院
名古屋城為了迎接接下來的天守閣重建,雖然其他設施照常開放,且整修完成的本丸御殿會在六月上旬完全開放,但還是增設了名為「金シャン橫丁」的兩條美食街,做為名古屋城的觀光推廣,一條為義直區,一條為宗春區,分別在名古屋正門跟東門附近,無須付費買門票即可在美食街享用美食,只是看起來都是中高價位居多就是。在市役所駅出站後即可見金シャン橫丁的宗春區,整排有點像是展示屋的美食街,附戶外用餐區。
來得早了些,美食街還沒有開門營業。繼續往東門前進,感覺今天遊客不少,不少父母帶小孩跟各地來的觀光客,男女老少都有,應該都是趕在名古屋城天守閣封閉整修前來一睹光彩的吧。走過同樣的路,有些熟悉。不久即達名古屋城東門售票口,先行確認今天的活動後才去買票。今天有手裏劍體驗、小孩子的緣日、麒麟一番搾啤酒、飲食商店、大道藝人表演(隨時),大多都集中在西之丸跟二之丸。另一看板則用日、英、簡中等三種語言說明名古屋天守閣將關閉的告知。
另外,今天的武將隊有「織田信長、哉太郎」、「服部半藏忍者隊」。「重要文化財『西北隅櫓』特別公開」、天守閣一樓「重要文化財帳壁畫的展示『柳鷺圖(上洛殿三之間南側 襖繪)』、「刀劍展~在尾張傳承的刀劍~」、御深井丸展示館「土鈴」。今天排隊的人不少,預先拿好當日地鐵一日卷,用折扣價400円買到門票入場。進門後忍者隊另有看板,早上十點到十二點開始輪番在名古屋城內巡演,如果運氣夠好就會看見他們的出陣。
從東門進名古屋城後,先跑上次沒跑的點,二之丸庭院。上一回,從東門入場後就筆直的往本丸御殿方向前進,直到歸國後重新整理資料才知道少跑了很多定點,東門旁的二之丸庭院即是一例。老實說,二之丸這邊可看性較低,不少人也是先往天守閣方向走,二之丸庭院人真的不多,在此處倒是能很舒服的休息一下。望過去的丘底鋪了成片的砂石代表海或水,堆聚的大石是島,松柏長得頗有氣勢,遠處可見茶亭。
二之丸東庭院
『二之丸庭院為文政年間(1818~1830年)依於十代藩主齊朝,至此之姿大幅度改變。附屬於二之丸御殿而建了附了築山及水池、茶屋等回遊式庭院。其範圍,依於「御城御庭繪圖」,自二之丸的北部開始往中部中央擴大建設.
二之丸為明治之後,昭和二○年(1945)為止,都置於陸軍管理之下,二之丸御殿被荒廢(破却),二之丸庭院的東部為了建設了練兵場跟兵舍,把築山削平埋沒水池,其姿既失。
昭和五一年(1976年)的發掘調查中,確認了北園池、南池、霜傑(茶屋)等遺址,並以此遺構中心進行整備。昭和五三年(1978)年開始,「二之丸東庭院」開園。』
南池
『文政年間(1818~1830年)落成。描繪了二之丸御庭的姿態的「御城御庭繪圖」,可見庭院東南部占有很大的水池。池上可浮舟,於北岸有大型舟形岩一座聳立,中央則以石堆組成了中島。昭和五一年(1976年)舉行的發掘調查中,確認了池的一部分遺跡。池的石組多已被拔離了原來的位置,僅殘存池的形狀,可知是大又深的池。』
南池附近有じゃくやく園,栽種了些時卉,此季種植的是各式各樣的茶花(椿、つばき)。時間上來看,已經接近這些茶花開花的尾聲,還好沒有降雨,不然茶花的花瓣很容易受損。沿著名古屋城較外面的區域走,雖然可見休憩的椅子,卻鮮少有使用過的跡象。路過涼亭,再走一小段路,便見到被樹木跟矮灌木包圍的霜傑跡(茶屋跡)。
霜傑跡(茶屋跡)
文政年間(1818~1830年)落成。二之丸庭院為多春園、山下御席、余芳、風信、張出御席、霜傑此六個茶屋所組成。霜傑為六個茶屋當中規模最大的數寄屋造建築。
昭和五一年(1976年)進行的發掘調查中,確認了與「御城御庭繪圖」一致的礎石等建物遺跡,建物立柱的位置與川原石、平面範圍等用砂利重新整理、公開。』
遠遠可見地上透過石礫整理過的的遺址,但有點難以想像當年的建物,算有點可惜。就連地上的傳單紙都已經有點破爛,可見平常就連打掃的人也很少來打掃這區,人跡甚少之區域。繼續沿著更外圍直走,到了底就見一整排的樹跟橫欄,感覺很像台灣很早期的水泥混石塊的圍牆,非常的陳舊。趁著四下無人,稍微爬上爬滿樹根的坡面跨上去看,旁邊就是護城河,遠一點的地方即是名城公園。
護城河遠處可見天鵝在划水。不過隨後看到有人路過,便緩緩爬下來,畢竟那裏可不是普通的參觀動線上,還是乖乖下來裝乖。沿著護城河邊付進走,發現一遺跡,一整列的石板排著。附近發現這附近少見的超破舊的木解說板,字跡有些模糊,判讀也有點困難。簡單來說,這個暗渠就是原本在庭院外側集水的渠道,上面蓋有花崗岩,旁邊是頁岩,降雨的水會通過此道附近的花壇灌溉。這邊只有見英文看板,而且字跡也快被蒸發掉的樣子,完全不被重視的角落。
北暗渠
『「御城御庭繪圖」中的御庭外側有暗渠式的排水道,在發掘調查中被發現並修復。
依於繪圖,此附近應有花壇,此為「金城溫古錄」中提及,被認為雨水會被引入「水道石樋」的設施中。現在,注於此的雨水也會通過這個石樋灌入掘中。暗渠用的石材,蓋石是花崗岩,側石是硬質砂岩。』
北御庭院池的陶管(常滑燒)
『平成29年(2017年)的發掘調查中,園池埋有戰後燒土等物。昭和28~30年(1953~1955年)於文化廳的施工中用此埋於玉石敷的池底(見看板上的照片)。此些陶管,推測是埋池用。』
(簡中版)
『在2017年的挖掘調查,池塘被埋葬。這些陶管被認為是填補了池塘。』
北暗渠附近,另有一區塊堆積了大量石塊跟燒窯的陶管,意外新的看板。時間上看起來是在平成29年(2017年)挖掘調查挖出來的成果,如果是去年來看還未必能看到的新出土物,挺有意思的,可惜看板上寫的有點讓人不大明白,看起來是在戰後也有進行埋池過,用常滑燒的陶管來填補埋池所需的空間,大概是這樣?搞不清楚,不很明白,因為如果是昭和年應該還會留有資料吧?官方也用那麼曖昧的說詞,覺得有點微妙。
-0502-名古屋城 埋門跡 南蠻たたき鉄砲狹間
稍微在挖掘物區拍照後又繼續前進。這區的遊客真的不多,就零星幾人。附近滿是杉跟松居多,而且看起來剛結了毬果,花粉症來源。沿著護城河邊緣附近走,發現有圍起來的假山林林道,附近幾乎無人煙,烏鴉都顯得輕鬆自在。走去看看應該也還是在參觀路徑上的庭院,附近真的一個人也沒見著,雖然有點不安但還是沿著護欄路徑前進。
隆起的土丘及各式高大的綠樹,石塊堆砌的假山,幾株青楓,幾叢杜鵑,雖非絕景,卻意外寂靜。見一攀在石堆上大樹,似乎是樟樹,其樹幹被鋸斷,切面有修整過的痕跡,但樹根仍冒出五六株的新芽,希望他能再次成長茁壯。被圍繞著的院落深處,前方已無路可走,站在被樹圍繞的小徑間,一陣大風起,颳了落葉飛舞的清風,那時所見的景色,甚為肅穆。可惜清風掃落葉極為短暫,沒能透過鏡頭拍下,但那個畫面卻已烙於心中。
離開了二之丸庭院不為人所關注的秘境,獨見絕景,心裡甚是滿足。走到外面,見茶亭及正在整修的假山及池子。附近立牌寫了『名古屋城著手了『名勝名古屋城二之丸庭院』保存整備計劃。此庭院為江戶時代藩主的為了公與私而在二之丸御殿內建造了回遊式的大名庭院。昭和28年被指定為國家名勝,但從種子生長為樹木,破壞了石造基座,又因日照不足故,根深得不夠完全覆蓋導致土石流失。為此,將取回庭院本來的景觀,首先會伐除一部分的樹木,於此之際,為保存石造基座,當復之面會殘存樹根。盼請各位理解。』換句話說,方才所見,有可能就是特意被鋸斷的結果,但還是希望他能夠好好長回去,但願如此。
附近可見修復中的石 橋,下面設置了量身打造的木製架構,上方也做了些許固定,但不清楚這是只修復到一半還是未來就會是如此,不很明白。附近另有水池還在整修,看起來還未完全完工,但也沒有繼續動工的跡象,反正就這樣先被放置的樣子,應該至少會等到天守閣修復完之後再說吧。往二之丸茶亭走去,可見方才所見的高大杉樹,附近庭院也用圍欄護著。茶亭看起來還不錯,但沒什麼客人,入內需消費,低消380円,因為後面還有行程,所以就不在此處多逗留。往名古屋城方向移動,差點遺漏了曾經看過資料的遺跡,埋門跡。
埋門跡
『埋門為城郭的石垣及土塀底下的門,埋門之跡為二之丸庭院的西北位置,在城內發生危急事件時,城主便會決定從此處脫出。此門為潛入式垂直的石台階,可從此降於壕溝渡於對岸的御深井丸的庭院,自土居下通過,經過大曾根、勝川、定光寺,止於木曾路的某處,是極密的逃脫路線。』
(此段斷句有些不明,能力未能及,翻譯不周。看到其他說明是寫:此處堀端本為土坪,此下為潛入的埋門,靠北邊處有下方出口。在深處可見搦手馬出南側的堀端,同馬出與二之丸般的空堀,其北的水堀已不存;埋門的降落口為解說板到埋御門之跡石碑間。)
老實說只有剩下殘骸跟解說,沒有太多修復,看不出所以然來,只覺得那個水堀還真大,或許滿水位的時候,就連船也能停在那邊吧。據說是在解說板到尾藩秦王埋御門之跡之間底下靠近牆邊位置,照片只拍到邊緣,事後整理殘念。
附近的圍欄已經很老舊了,所以架了第二層圍欄,保持了一段安全距離。附近另有解說牌,說明『本丸搦手馬出週邊正在實施石垣修復工事,積年累月的位移倒置下部膨脹,生成的危險度大增,此為需要花時間跟手間的大規模工事,自2003年施工開始到現在,石垣解體工事持續進行,解體的石材暫時保存於此下。』這樣的事情。在埋門跡北側遠端,可見水渠出口,即見護城河。附近發現還有一告示牌便晃過去看,原來是重要文化財『南蠻たたき鉄砲狹間』。
南蠻たたき鉄砲狹間
『二之丸御殿北御庭的北端石垣上處,於東西側延伸出的練塀遺跡。此練塀為「南蠻たたき(南蠻叩敲)」非常的堅固之物,圓形洞口為鐵砲狹間(窺孔)。此為名古屋城的遺跡中,非常珍貴的貴重文化財。』
(不很確定たたき實際上該翻為什麼,但看遺跡可推測,此應為是採取南蠻所擁有的混凝土技術所築出的壁,混有多種石塊跟做為黏著劑跟固著用的水泥,做為鞏固城牆防範敵襲之用,設有火砲孔。)
呃,方才在靠近護城河爬上去樹幹邊也看到的那東西,還在想說是五六十年前的粗糙圍牆,實際上卻是重要文化財,有點意外。如果就建城等資訊來看,如果是早期就建成的,可能此牆已有三四百年之久的歷史。三四百年左右的圍牆,粗糙但還仍舊很厚實,混凝土的表面似乎有塗過青漆,在縫隙間則長出了草。尾端邊緣部分可能已經崩塌,有護欄防護著。
參考資料:
名古屋城 埋門跡
http://shiro.travel.coocan.jp/04tokai/nagoya/uzumimon/viewer.htm
-0502-名古屋城 那古野城跡 大手馬出跡
附近晃晃,此區也逛得差不多了。附近有飲水台,卻不知道能不能用,還是乖乖喝自備的水就好。附近的二之丸廣場上有不少人在野餐中,從那邊可見東南隅櫓,但今次未開放東南隅櫓。離開二之丸庭院區域,附近有那古野城跡的解說牌,簡單說明那古野城的歷史淵源。
那古野城跡
『大永年間(1521~1528年),今川氏親於名古屋台地西北端(約為現今名古屋城二之丸)築城,一名「柳之丸」,一族的今川氏豊為城主。織田信秀於天文七年(1538年)奪下此城,居於此處。同年十一年(1542)時建了古渡城後離開此城,自此之後,嫡子信長居於此處。弘治元年(1555年)織田信長移至清須故,一族的織田信長雖將此處設為稍微有使用的間居城,但隨後被廢城。』
雖然名古屋城有漫長的歷史,發跡於今川氏,成於織田家,但隨後也被廢城,直到德川家於此處招集大名普請才成為了現在的規模,直到二戰結束又再次重建,某種程度而言名古屋城也是個不死鳥。
附近有在賣名古屋名產五平餅,但還不餓就先跳過。城內處處杜鵑花開,在東南隅櫓斜對面附近有一較無人跡的小徑,附近有一紀念遺跡,「尾張勤王青松葉事件之遺跡」碑及告示牌。
「尾張勤王青松葉事件之遺跡」碑
『慶應四年(1868年)一月,在前藩主,德川慶勝為握得藩的實權故,將佐幕(江戶幕府存續)派的藩士實四人等處刑。慶勝為勤王(倒幕)派,將家中佐幕派一掃而去。此青松葉事件被下達緘口敕令,不可解的部分很多。被處刑的的人,真正的理由為佐幕派這件事也有疑點。』
下方看版另有繁中版
『1868年1越,掌握藩之實權的前任藩主德川慶勝,表明了打倒江戶幕府的態度,將14位擁護江戶幕府的藩之武士處死,這個事件被稱為「青松葉事件」。由於歷史資料很少,還有許多讓人難以理解的地方。』
說是紀念碑,但沒說是死在這裡,只是在此悼念曾經有發生過這件事情。走出小徑,可見清正公石曳之雕像。今天天氣陰,東南隅櫓背景是灰雲。只見烏鴉停在青銅製的鯱上面,還挺自在的,彷彿他才是該隅櫓的主人。背景是灰的,烏鴉是黑的,拍不出所以然來,嗚呼。
走在前往南門前的路上,前方兩名忍者迎面走來,女忍者笑容可掬的跟遊客們道早安,男忍者本來也很正常的走著,卻突然故做慌張,然後貼到旁邊的牆壁上,說著「現在正在執勤中,你們沒看到我,沒看到我喔」然後默默的沿著石壁移動。雖然知道是表演,但附近的人一同都笑了出來。
南門前的廣場上聚集了不少人,好奇的過去看,原來是獻藝的街頭藝人表演,表演的內容則是各式雜技。一開始好像是表演疊盒子玩拋接,之後是雜耍扯鈴,有表演高階難度的拋甩跟雙扯鈴及大迴轉等技巧,時不時就要求來個掌聲,而且不斷表演一邊煽動會場氣氛,就連背景音樂也自備也選得很緊湊的曲子。印象中也表演一些魔術,還有超迅速的解請在場觀眾幫忙轉亂的俄羅斯方塊,他能夠背對著觀眾,一眼也不看的直接在腰際上一分鐘解完,真的很厲害。
最後一項表演,就是拿出現場準備的眾多道具,一層層堆疊上去成高聳的混合各種媒材穩定度很低的塔,目測大概三公尺內,約2.6公尺,該藝人將爬上去表演玩平衡。途中不斷的喊話要大家如果成功的話給點掌聲之類的話語,只是看著就覺得緊張,畢竟旁邊沒有其他防護措施,但還是很小心的一層層爬上去,最後在梯架上用圓柱支撐又架板子跟方盒堆高的塔上面,不斷保持平衡並拿出繩子超長的劍玉,一次就把紅球戳進劍玉尖端,贏得了全場掌聲。最後平安的回到地面,拿出募捐袋討賞。
好歹某檄也看了別人幾十分鐘的表演,雖然只有零錢但也加減投,有父親讓小孩給了不少得到了握手贊助,不過對某檄而言差不多就好。但其實,卡在那邊看表演也只是順便,因為目標是表演場地後面的大手馬出跡。
大手馬出跡
『大手馬出與西之丸的境內,在堀與狹窄的虎口處設置,對本丸進行防禦。明治時代,本丸即為離宮,為方便通行故將堀埋起來,變成了今天的樣貌。』
大手馬出跡為在南門前方,主要是早期防範敵襲的設施,但本丸變成歷代將軍的離宮,失去了征戰意義,所以就被填平了土堀。現在所能見到的大手馬出跡,基本上就整個被抬高的土堀的樣子,據說旁邊還有兩個土塀被拆了,一個堀被埋了。上面的散步路線到下午五點就會閉鎖,告示上也說明請注意腳步。
登上石階,被成片樹木佔據,地上也爬滿了根,有點凹凸不平,兩側都有護欄避免跌落事故,遠方可見二之丸大手二之門。雖然這區沒什麼人煙,但是不巧登上來走的時候剛好也有人也上來了,雖然保持著一定間距,但對於在拍照的某檄而言覺得有點困擾。事後整理照片發現拍到很多對方的身影,為什麼對方要在那個角落把拿著手機的手伸出來啦,嗚呼,只好事後裁照片了。
走在這區蠻涼爽的,只是地上落葉多,有錯綜的樹枝跟樹根盤據,走起路來真的要小心。離開大手馬出跡回到平面道路,人已經在正門側,附近人來人往,但可以從另外個角度看西南隅櫓也蠻有趣的。在正門附近發現信長攻略的第二個戳章,開心的來蓋章。
因為整理背包跟上洗手間故,在此處稍事休息,發現了自動販機就來看一看賣了什麼東西,有一台裝飾得特別多,還標明「此販賣機的銷售額,一部分會做為名古屋城天手閣改建工事支援」「實現夢的一步 天守閣木造復原」,還展售了名古屋城限定包裝版本的可口可樂,這根本就是逼某檄掏出錢來咩,雖然很貴,雖然可能喝完不會把瓶子帶回家,但還是投了160円買了一罐,自己都覺得自己沒救了,嗚呼。
參考資料:
名古屋城 [2/8] 二之丸から西之丸へ。辰巳櫓と大手馬出跡を見る
https://akiou.wordpress.com/2015/02/12/nagoya-p2/
-0502-名古屋城 西南隅櫓 本丸表二之門
離開正門附近的休憩所繼續前進,時間已經接近中午,在西南隅櫓附近的的道路上有不少攤販賣店,在附近買了味噌串カツ(味噌炸排串),買了兩本來當午餐,在附近找了樹蔭下的長椅坐著,配著稍早的可口可樂一起享用。名古屋有名的就純黃豆製的八丁味噌,這炸排味道還不錯,可惜不是一口氣買到一千円五本,下次吧。眺望著名古屋城本丸跟西南隅櫓,人多了些。旁邊有工作人員作業施工中,但不影響這片刻休憩。
看著來來往往的人潮,無意間發現一個顯眼的身影,武將隊出現,而且還是織田信長公(的演出者)。馬上收拾,背著背包帶著相機衝向前去,鼓起勇氣,拿出相機拜託能否拍照。本來其實只是想說自己拿相機拍之田信長公,但織田信長公的小姓哉太郞要幫忙拍照,結果就變成某檄跟織田信長公一起合影,相機手機都有拍到照片,而且一次到位,這為小姓還挺厲害的說。
雖然只是閒聊兩句,提到某習是台灣來的,織田信長公(的演出者)還很客氣的伸出手握了手,頗有力道但又不會太重的握手,覺得開心。隨後有另一批人也來請求合影,是很可愛的兩位小姐,之後看織田信長公愉快聊天,自己也繼續自己的行程。從西南隅櫓開始出發,上一回參訪時僅拍了少少兩三張照片就被跳過的西南隅櫓,這次可沒漏了。
重要文化財 西南隅櫓
『慶長十七年(1612年)於此被建造,又名未申櫓。外觀二重,內部三階,珍貴的型態。二階的西跟南面有對設置延伸出去,從此處可投落石。地板為開閉式,靠近石垣時可與用槍擊落敵兵。櫓為明治後期開始到大正期間,因自然災害而倒壞,大正十二年間(1923年),依於宮內省,利用古建材重建。鬼瓦可見菊紋,即是依於此因。』
繁中說明
『1612年左右,做為本丸的防禦據點而修建的箭樓。其構造新奇,外觀為兩層樓,但內部卻有三層,二樓的西、南面突出部分的地板,有開閉式的洞,這是用槍射擊接近石牆敵兵的結構。』
遠遠眺望,的確能見鬼瓦上的菊紋,此為代表日本皇家修復過的紀錄。下方的護城渠道,據說有鹿會出沒,但至少今天沒見到。往表二之門(南門)走去,接下來就準備參訪本丸御殿了。此時,天空開始飄雨了,只好趕緊前進。表二之門上回已經看過了,這次從另一方向拍照紀錄,僅付上解說牌。
重要文化財 本丸表二之門
『古名為南二之門。本丸大手的外門,另與內門的表一之門形成桝型。在本瓦葺的高麗門,軒回り為漆喰塗入色,柱子及門的金具設置其上。(本丸表二之門為)現存少數名古屋城創建時的建造物。』(軒回り應為專有名詞,似乎是指日式建築的屋簷下方支撐屋瓦的架構)
本丸表一之門跡
『古名為南一之門,本丸大手的主門,與外門表二之門形成桝型。入母屋造本瓦葺的建造了二樓,設置了從門上方投擲落石的設施。昭和二十年(1945年)因空襲燒失。』
參考資料:
曲輪-wiki
曲輪(くるわ)是城內外規劃的區域名稱,亦寫作郭(くるわ)。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B%B2%E8%BC%AA
建築構造(書內頁)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ubKV1a8YDkAC&pg=PA18&lpg=PA18&dq=%E8%BB%92%E5%9B%9E%E3%82%8A&source=bl&ots=qWAKXneUeL&sig=xF8mkMy9ow_-m3_5msklNlDYDxc&hl=zh-TW&sa=X&ved=2ahUKEwjGxKWvrOrcAhXOFogKHXn8BPcQ6AEwCXoECBIQAQ#v=onepage&q=%E8%BB%92%E5%9B%9E%E3%82%8A&f=false
-0502-名古屋城 本丸御殿
因為開始降雨,不得不加快腳步前進,轉個彎就見到本丸御殿的不開放的正門。這次,也端詳了本丸御殿的屋葺,用三公分的瓦慢慢鋪陳的葺,真是個費勁的工程。有過上次參訪的經驗,這次就順順的走,先去放鞋子後再去寄物,目標是把上回因為相機沒電,絕大多數就只能靠手機拍攝的部分重新紀錄。跳過從外面即可見的車寄,首先到玄關一之間跟二之間,畫滿了老虎大貓的房間,將上次覺得沒拍好的部分補拍。歷史相關的資料,這次就不多贅述。
雖然說是補拍,但實際上現場光線不足,很多地方拍起來還是暗的,不能打閃光燈,差不多也就極限了。玄關結束,就到旁邊的表書院,這次少了真跡展,內部感覺更空曠,麝香貓圖雍容華貴。玄關,表書院,下御膳所,對面所,看到了夢童由里子的紀念銘板,最後回到中之口部屋,居然就走完了一圈。呃,這次還沒開放其他區域喔。拿到傳單,到五月二號還是只開放到對面所(第二期),要等到六月八號才會全面公開(第三期)。
這次比較有收穫的地方是下御膳所,這次下御膳所有鋪保護地毯跟圍欄,順行走就能夠參訪。相較於對面所或表書院的大器,下御膳所的繪畫主題比較輕鬆,松跟花花草草的水景,看了很舒服。另外,這次也拍了很多張的釘隱跟金具。釘隱為建築物下釘的地方,釘外露不好看,所以做了金具隱藏起下釘處。
在中之口部屋取回鞋子跟背包,走出本丸御殿。離開時從本丸御殿附近拍天守閣,可見本丸御殿跟大小天守閣,可惜人來人往,基本上等不到沒有人的場景。旁邊剛好也有一大叔拿大砲拍攝,看來某檄選的位置還不錯。
天公不做美,雨勢開始下大,趕緊把相機先收起來,換上防潑水外套,路人也紛紛把雨傘開來撐。此次行程怕降雨,特別準備了付帽子的防潑水外套,方便行動,小七DUCATI活動買的防潑水外套,首次發揮了功用,可喜可賀。類單不妨水,只能小心著用,戶外盡量改採手機拍照優先。附近有東一之門跡、清正石、重要文化財舊二之丸東二之門等,因為附近始終都有人跡,後面還有行程要跑故,這邊就不再多費時間駐留。
大天守閣內沒有洗手間,所以先在外面的洗手間整理一下才再出發。趁著沒有降雨的短暫片刻,坐在戶外石椅子休息,結果就看到遠遠的樹上,有貓。那虎斑還很爽快的一口氣從樹下攀上,在樹幹間磨蹭磨蹭磨個爪子,最後看到某檄一直盯著,大概嫌煩,便轉換陣地到某檄跟不到的地方,喵閃了。繼續前進,發現附近有一解說牌,上台所。
上台所
『上台所為將軍專用的菜餚所作之建物,為了使用火,屋頂為本瓦葺跟,只有庇的地方使用柿葺。天井會排出煙。』
繁中說明
『上台所專門用來烹調將軍的飲食,由於會使用火,因此屋頂由圓瓦,平瓦交疊而成,僅屋簷處採用柿葺(薄木板)。天花板設有排煙窗。』
上次造訪時還沒見到這裡,那時是另外設置一個臨時攤販販售週邊,現在,上台所變成了本丸御殿的Museum shop(博物館販售處)。稍微拍掉被雨水潑濕的外套,也進去參觀消費去。上台所變得非常的時尚,充滿各式各樣亮晶晶的週邊,有障壁畫複製件的明信片跟古照片明信片還有種種伴手禮,甚至還有熊本應援區域,其實很好逛,錢也跟著噴出去了。雖然今次沒有開放第三期上洛殿等區域有點沮喪,本以為孔雀之間應該會開放但實際上沒有開放,卻因為逛了上台所而變得開心。
這種販售處很多是禁止拍照的,所以只拍了一兩張當紀錄,選定了幾些覺得還不錯的週邊,包含明信片組跟本丸御殿釘隱吸鐵等,還有德川宗春的介紹書物等,總之就買買買。買完之後,全部塞入背包中,因為有塑膠袋保護所以應該還可以撐一陣子。
雨下大了,只好直衝小天守閣。在小天守閣往大天守閣的通道上,拍攝天守閣母金鯱側的建物面。近到大天守閣大廳,這次總算好好的拍了金鯱模型。
金鯱
『鯱為空想的動物,被認為可以防治火災。名古屋城大天守的屋頂上閃閃發光的初代金鯱,生於慶長17年(1612年)。使用了慶長大判1940枚份量的金製成。用現在的價值觀來判斷,差不多是10億円或20億円。
初代的鯱,於昭和20年(1945年)的天守炎上中燒失。昭和34年(1959年)再建並立於天守閣的屋頂上,二代目鯱閃閃發光著。在大天守閣展示的鯱,為昭和34年造成,現在在屋頂上的鯱同樣尺寸大小的石膏模型(可惜無法作成跟本尊一樣的金造)。另外在天守閣五樓有可以乘坐的鯱(可登上合影)。』
參考資料:
姬路城天守閣內之釘隱
https://www.flickr.com/photos/angela_literature/3807488479
此之謂「釘隱」,是建築物下釘之處,釘外露不好看,就做了這個作隱藏,更成了古樸的裝飾品。
基本上就是隱藏下釘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