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澤直樹雖然作品很多,但我只看怪物這一套,剛剛也順手翻了兩三本。大概是年紀跟經驗已經不是十年前的自己了,所以現在回過頭來看最後一集最後一話,約翰問天馬醫生的那段話:當時媽媽是想要把妮娜推出去還是要把我推出去?還是他推錯人了?(*所以本來該被推出去的應該是我約翰嗎?/這句話反問的是我是那個不被媽媽需要的孩子嗎?/這段對話可以視為是約翰雖然能夠操弄人心,卻無法清楚明白自己是不是被愛的,有很嚴重的原生家庭的創傷)
過去的我可能會往比較恐慌的方向去想,但現在的我比照各種資料來看,我會覺得媽媽應該本來就是要推妮娜出去的,因為女性在於創傷處理跟應對上,很多時候應該是比男性來得好,比較能夠去面對(以故事發展來看妮娜的確很努力地在面對自己創傷直到最後)。怪物最後去了哪裡並不重要,因為故事也就到此結束了。
前一部據說可以算是怪物的前身,不過我好懶啊。後來的20世紀少年我自己是覺得很普通啦,不太合我的胃口,不過不是創作出的背景的問題,而是故事中太多的造神(雖然是故事情節)讓我覺得厭煩。怪物我覺得精彩的地方在於,一方面不斷在抹煞人格抹煞個性抹煞情感的最終,最後卻是選擇"人可以變成任何東西,所以(雙胞胎)你們是美麗的紅寶石,不可以變成怪物",浦澤在這整個故事裡面很仔細地講述人際之間的衝突跟變化,那個時候到現在回過頭來看也還是覺得非常精彩。PLUTO這部我沒有特別收但印象中有看過,收尾的時候那沉重的氛圍令人印象深刻,多少應該是把原作的悲壯感也帶了出來。
今天搬書櫃順便重看怪物就是因為想看一下那一段對妮娜說的那段話。現在回過頭來看看這故事也真的設計得非常巧妙,因為設定是在"雙胞胎"身上。雙胞胎的共感性,在這上面徹底地被發揮出來,但比起記憶這件事情,真正讓妮娜分清楚的卻是"肉體記憶(手指被紅玫瑰刺傷的記憶)",約翰則是不斷的反覆咀嚼(其實不屬於自己)這樣的記憶,而成為了怪物。某種程度也印證了,法蘭茲說的人可以變成人任何樣子(只要你想),然後怪物裡面其實我個人蠻喜歡的腳色是葛利馬,這個腳色雖然自帶創傷(511院童)但是卻很善良,做出的選擇幾乎都是為了保護他人而行動。
稍微重看了一下的時候也順便把艾娃的後半段戲份看了一下(14~16間),其實這腳色也成長很多,雖然以前不喜歡這腳色,但現在回過頭來看其實還蠻有意思的,很人性,因為太過寂寞所以做出來的行為結果導致更加孤立自己,可是當遇到了一個對的人(雖然沒有在一起),卻開始活出自己了,故事最後也差不多從心理醫生那邊畢業了,這點我覺得很棒。今天如果這個主要角色不是雙胞胎,其實就會變得不夠有趣了其實,雙胞胎這個設定在怪物中的確是個很巧妙的設定。
天馬醫師在面對自己的身分跟立場到最後自我認同的部分,知曉自己就算去做了什麼,可能有什麼結果,也不需要把後續的責任完全一肩扛起,身旁還是會有人諒解,自己只要知道自己在做的是什麼就可以了,這段路也算走得蠻長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