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2日

這是一場「省思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戰疫」

想到就來寫一下。剛好看到河道上有人寫,為什麼今年疫情肆虐,死亡人數不斷上升,很多時候還會覺得應該要有所準備卻發現完全沒有準備(快篩試劑在爆發時完全不夠,當時想買的人買不到至少持續兩周以上),為什麼好像活得比去年三級時表面上還輕鬆自在。僅僅只是針對自己觀察到的點做點紀錄。

去年跟今年最大差異性:
選舉年(這很重要)
普遍施打疫苗(次要)
文宣戰(各種方面)
悶久的了人心
對於未知疾病的恐慌程度
經濟

選舉年,不用說,如果隨便升個三級經濟就崩了,資方肯定會鬧翻。去年三級後解封至今經濟並沒有復甦,以家附近的例子來看,北市已經有大量人口外移、遷出戶口,導致副市長(及其幕僚)裁撤。時常在道路邊看到搬家而清出來的大型家具(舊床墊,櫃子,床架,桌椅,沙發),次數已經頻繁到快要麻木,覺得清潔隊員真的很辛苦的程度。時不時看到搬家公司,自從過完年後更是如此。社群上也許多搬家贈物訊息,也很多店家結束營業的物品贈送。這些人搬去了哪裡不知道,大概就回鄉吧?但在台北三十幾年來沒看過那麼頻繁且量那麼大人口搬移。

來台北市就有不少空屋,寧可養空房子等都更或者是養地等增值,但現在看到的空屋變更多了。本來只願意租的店面改成售屋,就連中華路二段上的夾娃娃機,在過完年後都寧可收起不賣了,掛了租售;過往很熱鬧的長安東路跟林森北路,有很多店都收起來不做了,不然就是丟了個爛攤跑路,門外貼了停水停電的催繳。西門町很少去,最外面看起來還好,但我想也會有影響。覺得這都是經濟蕭條的明顯現象。

在沒有升三級,但已經普遍施打疫苗的狀況下,首都已經有大量人潮外移,且收掉了很多店家(股市會炒起來但熱錢已經不是放在實體店了),不難想像如果再次升上三級衝擊會有多大,這是很實際的問題。實體店有一部分會收掉是因為就算不禁止內用,過去很願意在店內用餐的人只要減少到一定程度,店家生意肯定受到影響。又因為原物料上升及俄烏戰爭的影響,進貨成本大幅加,開店跟不開店權衡的結果就是現況。

在這種狀況下,生活已經很苦了,疫情反而顯得不怎麼荒唐。多數的人已經施打了第三劑疫苗,官方(不靠譜的)背書,只要指稱(在壓榨醫療資源跟人力)仍能控制好疫情,有多少人還能不信疫情已經不那麼嚴重。現在甚至有染疫就等同打第四劑疫苗的說詞,夠鳥了。

長時間的疫情導致本來就很吃緊的醫療人力更是緊繃,確診人員照顧確診民眾又不是沒有,才開始搞出輕症在家等措施,而且許多政策朝令夕改,今天又搞了啥老實說沒很想知道。但這種狀況下出現盧小民眾說自己的心肝寶貝因為醫療疏失死了才開始各種怪罪,真的蠻想問問他自己為自己的家人做了些什麼?反正就那樣沒什麼好說的。

如果真的是為了家人,那麼早就在一開始就不能輕忽,而不是到最後才來進行不會改變事實的爭論,說了再多也沒用。

工作還是得做,確診的同仁在休養之後還是回來上班。至於街上歡快的逛街,歡快地度日其實也沒什麼不好,反正會做好徹底防疫措施的人就是會做,不會做那就靠自體免疫力,然後骰生存檢定,只是如此罷了。但至少我不想賭這個,偶爾的確還是會有悶壞了的逛街一下,但點到為止,該買的買一買就回家,適當的跟人保持距離,減少帶回家的病毒總量,能做的大概就這些。

即便如此,人們已經對於這個未知疾病有比較多的認知。選擇會做好該做的,剩下來交給老天。
人生很苦,生活很苦,日子很苦,笑著也是過生活,哭著也是過一天,那就做點會讓自己比較愉快的事情吧。

這是一場「省思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戰疫」,至今仍不能理解這件事情的人,或許不會在疫情中淹沒,但可能會失去重要的東西,只是如此罷了。

 

個人的感想:
破壞很簡單,守護比破壞還要難上不少。
就減少外用跟不特定陌生人接觸機會,減少破防。
做好該做的防疫措施,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其他人,管不到,隨便他們去吧,盡自己的本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