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腦子內的東西清出來
關於之前看得蒼鷺與少年
一些電影看完後,會去翻一下別人的心得感想或者彩蛋捏之類,這部在上映後也做了相似的事情,但很快就結束了這件事。在電影院看了兩次的感想跟切入點都有點不同,之前都有快速筆記一下,一些當然不是針對電影本身,而是自己在觀看過程中聯想到的事情,跟電影本身基本上沒什麼關係可言,但那次可能是看得比較深的一次(對於觀影者自身)。
看了一些評論之後,卻不再繼續翻看評論的理由,並不是因為我覺得我搞懂了宮老想說什麼,而是那些評論似乎都無法引起共鳴。並不是電影本身好不好看或好不好懂得的問題,而是出於宮老(製作者)的意圖。
覺得,宮老根本沒有打算讓人(相互)討論這部作品。
我指的是,在意識到「打從電影上映前只有一張海報,完全不做影像宣傳,電影本身,日文標題命名源頭跟意義,以及這部作品的推出時間點」。我猜,應該說是我認為,其實宮老其實應該是鐵了心就要做這件事情(但海外就沒辦法這樣玩了,電影推出畢竟還是需要一些有力宣傳的)。
假設本質是自傳體,假設標題跟電影本文內出現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是主題(核心)(來源是宮老自己說影響自己很深的作品),電影宣傳海報的蒼鷺是一體兩面(看起來有兩張臉,電影也是兩個身分,一個是蒼鷺樣態,一個是裡面的內容物)。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種問法本來就是係屬於偏哲學、主觀、尖銳的問句。
as / like / live / life
欲しい 何もの 生きる じんせい
(*上面英日文無對應,單純就我想得到的單字)
一個只屬於自己的現實,一個只有向內探詢的自問自答。
「你想要」,這就「跟別人無關」。
自己跟他人是相異的,無論多麼相似都不會是一體,就跟雙胞胎也會是獨立個體一般。
我認為,其實日文原文標題算是一語帶出了整部電影的核心。
「你怎麼看都可以,原作者不解釋,即便他是自傳體,有一些摹本跟參考對象,但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觀看者的主觀意識。」
因為這樣,所以一些看起來應該必須要解釋的東西,宮老全部不解釋,連一筆帶過都省了,真的有夠獨斷獨行。
正如第一刷看完後的感想:製作者根本沒有考慮從觀影者的角度去講述故事,而是自顧自地說自己想要說的事情。
反過來說,放掉想要探究的野心之後,第二刷就會很單純的看一場夢境般的冒險故事。
夢境本身很多可以是不需要解釋的東西,這大概就諾蘭的全面啟動有提過:你通常身在夢境的狀態下也就接受了夢境的事實,你不會意識到你是怎麼進入夢境跟接下來的處境為什麼會發生,它(夢境的環境)就是已經發生了。
跟宮老不熟,宮崎駿的每部作品也不是都有去看,但是單單就這部作品而言,算是為了那張海報的兩張面孔好奇的跑去看了兩刷,它的確有它的意涵在,但是不需要遷就他人的評價。
好看就好看,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覺得爛也無所謂,我猜這就是不宣傳的理由。自傳這東西,就自述,與他人無關。如果是為了迎合商業市場(雖然它是商業作吧?),那他真的不算成功。
雖然日本票房大賣,算是另外一種行銷手法(表面上看起來是類似飢餓行銷的處理方法),可是我覺得不該這樣解釋。跟風難免,但內心應該會明白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吧?
觀者內心自明。
只是會想,蒼鷺與少年的討論跟導讀,給再多都不足以說明電影本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