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留生The Holdovers
因為是聖誕節,實現一個真正的願望。
『櫻桃 ICECREAM 白蘭地』
好看,但很明顯這部會挑人。
先講重點,其實預告沒有詐欺,但是…我覺得他會跟很多人的期望不符。
聽到有人提這部像《春風化雨》,但我沒看過那部沒辦法評價。這部,也不是步調慢,很單純就需要花時間去進入那個時間點,剛好跟那個文化也很不熟,花了很大的時間進入狀況。1970年代,很有英國風的背景。
這部,我看到某個點,才瞬間大爆發,剛好是我知道,我懂的點,我知道,但這裡就不說了。把整個劇情快速潤過,基本上就成長的故事,但怎麼說這個故事,就看導演劇本跟演員的演出。
『一個受到學校保護的孩子,想要證明自己是錯的,然後被好好的接住。』基本上這就是故事大綱,捏完了。
他也不是單純走喜劇片的風格,單純就是劇情片。有很多笑點都是歷史梗,好吧那真的不是我的強項。跟隔壁的有笑了幾個點,但詳細我也說不清,因為就一直在思考舉例出處,最容易笑的笑點是聖誕節禮物,其次記得的是飛得離太陽太近的伊卡洛斯。
使用了大量老歌,很多有聽過但說不出來,超級有年代感。光是開頭就會讓人懷疑是放錯片嗎?認真?但取景很讚,真的。就連片尾清單真的也超級老派風,歌單超長,都老歌。
喔對了,這部片,不是現今常見的滿版幅,是4:3?映像管電視,溜冰,老式電影院,保齡球,整個年代感爆表(還是我出生前的事情。滯留生裡面有幾幕,都在說著社會跟未成年的分野,尤其是在高級餐廳要點一份千璽ICECREAM時。
善良嗎?沒有,有很多其實就社會規範,只是這樣而已,問題是立意不同。你可以成為,跟你害怕(不希望成為)的人不同,你可以不成為他,而且你也不會成為。這部其實沒有在說教,雖然背景在學校,但沒有說教。
話說,電影有一幕有天下為公跟中華民國的國旗,在華人街。
----------
以下討論劇情嚴重暴雷
----------
看完電影後一直在想,扣除掉得獎提名之類的事情我真正體會到了什麼?
有些東西剛看完的時候覺得還好,但反覆考慮劇本跟演出,發現好像還有一些東西可以挖掘。我覺得很大一部分是某種情緒。所有的劇情我認為只是為了服務那個段落,為了那一幕會面之後發生的所有事情,可是話也不是這樣說的。沒有前面的鋪陳,不會在那個時候有那麼深的感觸。
這部片我實在不太覺得可以放在喜劇這個大分類底下,但他也不是悲劇。以我個人而言就單純的劇情片,一部陳述了成長過程中跟其他人的衝突,跟其他人互動,摩擦,接納自己,但也不是這麼籠統八股的東西,這該怎麼說呢…?
電影中有幾個重要橋段:其中一段就是三個人上高級餐館時,為了未成年所以整桌不能點酒精類甜點的衝突。
電影從前半段就不斷的在複述,學校的老師有義務要教導學生,栽培學生,使他們成長茁壯,而不是父母給了多少錢就讓他畢業去讀大學。所以這些人,這些孩子,其實大部分都還是未成年,只是父母將他們託付給全體住宿制的巴頓,由學校代為看管。(所以這裡我一度誤會這是英國公學伊頓公學,但看電影的時候也沒細想名字,只是找個方向)。
電影中也再三提到了酒精飲料的事情,提到了BAR裡面的某款啤酒簡直就是啤酒的香檳,但保羅還是沒有讓步。無法回家過節的學生抱怨著留守老師一早就在喝白蘭地喝到醉醺醺,也只好說是因為天氣很冷沒有暖氣需要取暖的方式。
一個未滿18歲的孩子,究竟可以跟社會擦邊到什麼程度?在酒吧裡面的衝突事件發生,結果第一時間就是跑去找看護他的保羅(雖然起因是他們有些摩擦必須去看醫生處理脫臼問題),但保羅只是選擇了息事寧人的態度也得到了安格斯不滿。實際上這個橋段要到蠻後面回頭來省思就會知道,這個衝突,其實成長過程中的大人們也遇到過,所以,他們不會放水。
高級餐廳裡面,要點餐,問到了甜點,有推薦的兩個品項但都含有酒精。使用酒精的會在燃燒的過程中燒失,只留下香氣。
但他還是不能碰。所以才有那個:櫻桃,冰淇淋外帶,結帳。
『櫻桃,冰淇淋,白蘭地』作為這部片的象徵物大概是剛剛好的表現。
瑪莉在這兩個人之中是很好的潤滑劑,但瑪莉自己也有自己必須要去面對的傷痛跟巨大痛苦。同為成年人的保羅比較能夠站在瑪莉這邊替她說話,那個在餐桌上大爆炸真的精采。瑪莉其實在住宿選擇暫時住在親戚家,但同時還是擔心著那兩個人,明明就自顧不暇了卻還是做了這樣的事情,是很真摯的表現。
保羅雖然上課嚴厲的態度到了惹人嫌的程度,但至少他在餐桌上大爆炸這段我覺得是表現出他對人是保持著關注跟善意的一面,是少不容許屁孩冒犯正在受傷還在收拾心情的人。巴頓(學校)人不說謊,電影中也反覆了三四次的橋段。保羅自己也有很多事情他自己也過不去,但在電影敘事過程中會一一揭露。
但保羅的堅持我認為是對的,是好的。因為有些人就是必須要經歷過這樣的事情才會懂得成長,才會去珍惜他擁有的。這一幕在放假前跟收假後,看那個自稱蓄髮是對父母的非暴力抗爭而拒絕回家,但父母還是選擇妥協帶他去玩,還玩到皮膚曬傷回來。在回頭看看安格斯,他的表現已經截然不同。
或多或少會覺得,導演跟劇本不斷在強調學校跟未成年學生的分野。那個跑去體育館跳跳臺那個慘案有慘到,真的有慘,我真的懷疑那個脫臼是真的。
若要說預告把最精華的地方剪輯了?好吧,大致上是的。但是沒把最重要的地方說出來
那個特大轉折點就不提了,反正也沒出現在預告上。
但那個轉折點其實我自己看了很有感,我懂
I KNOW.
安格斯就很標準的對自己的未來不保持希望,想要透過行為來證明自己對我就這樣的爛,可是,其實對教育有責任的人並沒有放棄他,而他最後也懂了。對教育有責任的也無關乎文憑,也無關乎社會地位。滯留生就是想把這東西好好的說出來。
滯留生有沒有必要在電影院看,我覺得見仁見智,看人,但在電影院看真的會有種時空錯置之感。覺得還是有值得回味的地方.但推薦對象可能是對人生覺得迷惘的人.可能並非是所有人都會喜歡,我相信想要單純找尋喜劇風格的人來看這部應該會有點悶。很慶幸自己什麼也沒看就跑去看了,因為那個爆點轉折真的就,毫不知情才看了會很有感。
三個人,三個不同類型的滯留者。
一個為了戰爭中死去的兒子,
一個為了證明自己是錯的,
一個活過大半歲月還沒辦法證明自己並走出去。
都是留下來但渴望得到一些不一樣轉機的人,希望有所改變,但改變是困難的,所以他們才會聚會一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