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4日

《詩》興觀羣怨

孔子:「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是於草木鳥獸知名。」的提出,此為詩對人生社會政治的功用,才完全顯現出來[這段前面在講的是「興於詩,立於禮,行於樂」,為人生境界的歷程]。詩的所以有此功用,乃來自詩的以成立的由個體情感通向群體情感的激動。


〔孟子:「王者之跡息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此處王者之跡息而詩亡的詩,為商周時代,傳達百姓聲音與告誡的詩[詩本來就是上下交互溝通的橋樑,而詩書的成立,其目的在由義理而來的教戒,並不在於後事之所謂史。]].


興觀羣怨的功能的陳述,即是詩的本質的陳述;這是一針到底的對詩的把握,用現代語來表達,這是對詩的深純徹底的批評。詩的本質是永恆的,孔子對詩的批評也是永恆的。


興,興志向;觀,觀自己已為的他人,進而能反身自省;羣,觀整體的他人之上,整個群體,整體的概念﹔怨,合理適當的抒發情感。從《詩》之中,可得國家國情,見各國的嚴肅一面,反映道德群體狀態。


參考書籍:

《中國經學史的基礎》 徐復觀教授著 臺灣學生書局印行

另外參考邱黃海老師上課,自己做在下面抄的筆記。



看到某友當抱怨寫出來,看自己還知道就順便把,中文一A班的古籍導讀,邱老師上課上過的東西搬出來[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