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為西元六百二十七年至六百四十九年,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間所創造的盛世。唐太宗即位後勤於政事,知人善任且接納忠言,節儉而發展國家經濟,鑒隋代衰敗之因果,以愛民為本為原則之治,讓外族部落集體贈與唐太宗為「天可汗」之名,以表為天下人的皇帝之威名。歷史上以唐太宗貞觀之年號,封此盛世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穩定的政治,創造了天下安寧,物資充足,百姓和樂。重振漢民族之威望,也擴展了疆域,政治上的制度,更促使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雖說如此,被封為歷史上難得的光榮年代,孕生的背景歷史卻帶有污點,從某方面而言,是個適度被竄改的歷史。
姑且不論「若是改變歷史,現在會是怎樣的光景」之類的論述,因為延續至今的歷史,已是既定形成的一種必然。即使再多的言論,也改變不了累積了數百年演變至今的趨勢,故拋開假設性的命題,探討貞觀之治的成因:唐太宗之所以能登上王位之關鍵,踩踏手足的血肉,登上王位的「玄武門之變」。
唐高祖李淵生有二十二個兒子,其中竇皇后生了四子:建成、士民、玄霸、元吉,而竇皇后聲的四個兒子是嫡子。玄霸早逝,其他三子都頗有才幹,尤其世民在李唐王朝建立的過程中立功最多。李淵太原起事之初,世民參與策劃;平定群雄戰事之中,世民功勳最著,所以唐高組認命世民為天策上將。傳統中國的習慣,王位繼承是採取嫡長子制,唐高祖在此制度體制下,不得不立建成為皇太子,世民封為秦王,元吉封為齊王。
中國古代專制政治,皇權具有排他性。秦王世民勢力龐大,齊王對王位也有野心,自然會對太子建成造成強大的威脅感,遂造成兄弟相爭。高祖欣賞世民,卻因世民非嫡長子,故無法立為太子。高祖的些許缺憾,轉變為對世民的政治勢力採取寬容態度,因生太子建成採取手段消弱世民的政治勢力。
太子建成聯合唐高祖的妃嬪挑撥高祖與世民,暗自招募壯丁兩千,屯駐於東宮的長林門加強軍力,勾結準備發動政變。政變內反而未成,反生亂事,而亂事平息,高祖責備建成與世民兄弟不相容,但卻未做出處分,間接加深兩兄弟間鉤心鬥角的衝突,造就建成強硬從世民身邊翦除之事。高祖見受到嚴重威脅的世民,因而將唐帝國分為東西兩部,但因高祖改變心意而止。
建成與元吉和後宮妃嬪,日夜於高祖耳邊言挑撥語,高祖漸信以為真,欲將世民治罪,但治罪因開國之功而未成。世民身邊人勸發動政變,但卻猶豫未決,直至突厥數萬騎入寇,旁人提及若閃失便將於出征前,冠以急病猝死之名,隱壯士殺死之實,故世民才下定決心,別無選擇的選擇政變。
六月三日,世民向高祖密奏建成、元吉淫亂後宮,驚愕的高祖命次日調查。六月四日,世民率長孫無忌等人,埋伏於玄武門內,同時建成得知密告而召元吉商討對策。玄武門為宮廷衛軍司令部所在地,若控制玄武門即同控制整個皇宮,本為建成的部署,但卻被世民暗中收買而不知。故建成、元吉抵達已潛入埋伏之側殿,才發現情勢有異,立刻策馬逃回。
世民從後追趕,與元吉以弓箭互射,先射死建成。尉遲敬德率騎兵左右夾攻元吉,元吉墜馬,見世民被樹枝勾下馬而追殺之,但卻由追上的尉遲敬德射殺。東宮和齊王府精兵兩千,向玄武門進攻卻未成,直至尉遲敬得出示建成與元吉首級,東宮和齊王府才潰散。世民殺弒兄弟踏其血肉,順理成章取得王位,此政變稱為「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造成唐代政治不安定。宮廷內部政變數次,比其他各朝各代略多;太子地位不穩,太子未必能登上王位,是中國歷代中,太子繼承成功機率最低的朝代;因太子建成與泰王世民各自結黨相爭,故開朋黨之爭而繁多。宮廷政變具低調神秘性,參與者不多但卻皆為控制君主或竄得王位為意,而宮廷內互鬥的對象多為皇族,無可避免的變面對骨肉相殘。
周代以前的選賢與能,漸漸轉為家天下,依血統傳承而非能力的禪讓。周朝流傳下王位傳承的規則,嫡親輩為大宗,庶字輩為小宗,而王位傳嫡長子,代代相傳。李世民雖有統馭與權謀的能力,並能妥善發揮,但卻非嫡長子而未能立為太子,而是兄長建成得其位。高祖依持於無法立世民為太子,而採取消極的寬容,助長黨派的政治勢力生起,為兄弟相爭王位孕育溫床。
傳統儒家對於家庭觀念,講求人倫關係。
論語 學而篇第一 <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重而親仁。行有餘字,則以學文。」
[白話]孔子說:「青少年在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長,行為謹慎而說話信實,普遍關懷別人並且親近有善行芳表的人。認真做好這些事,在去努力學習書本上的知識。」
孟子 滕文公篇上 <5.4>孟子曰:「人之有道也,寶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勝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白話]孟子說:「人類的生活法則是:吃飽穿暖,生活安逸而沒有教育,就跟禽獸差不多。聖人又為此憂慮,就任命契為司徒,教導百姓倫理關係:父子有親情,君臣有道義,夫婦有內外之別,長幼有尊卑次序,朋友有誠信。」
在家以內,對父母孝順,對兄長敬重,對夫婦恩愛;踏出家門,在家以外,在社會人群之中,發揮在家的孝悌延伸,對君臣忠誠,對朋友有信。反觀玄武門之變,權力使人起心動念,即便是骨肉手足,也視為陌生人般的敵人而敵對。李世民雖為到弒父,也就是弒其君,但終究因為王位而殺弒親手足,從儒家禮法來看,天地難容。
假若身負權謀能力的李世民,沒有想要爭奪王位,反而是從旁以皇氏親屬的身分,從旁輔佐太子而治,其實未嘗不可。偏偏中國帝王專制之下,一山不容二虎,高祖的些許偏袒,而有意無意間,製造對立勢力生起,兄弟手足鉤心鬥角,以致於衝突再三。
彷若造就親骨肉的兄弟,分外眼紅的為了王位而殺紅了眼,雖說是宮廷政變,較民變少了些無辜百姓死傷,但在歷史上甚是難堪。若李世民無爭奪王位之心,就不用顧忌而生猜疑心,也就不會有太子建成為鞏固勢力,暗自做許多小動作。倘若只有齊王元吉有心,但另外兩人無意,銅板一個難響。
弒殺骨肉兄長,造就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在心理或許對太子與齊王是存有份愧疚的,所以登上王位後勵精圖治,重用賢士接納忠言,用行為與政績,表現出填補內心缺憾的補償行為。晚年的李世民,也歷經高組的難處,險些重演玄武門之變,但因太子謀反提前曝露而未成。面對自己的兒子舊事重演,李世民也只能留放自己最氣重的兩個兒子,太子承乾,晉王李泰。罷黜兩個兒子,李世民才了解立太子之難,而晚年感概當年犯下的罪過,即使時光倒流,所犯下的罪行也不會改變。
孟子 盡心篇 上 <13.20>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府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白話]孟子說:「君子有三種快樂,而稱王天下不包括在內。父母都健康,兄弟無災無難,這是第一種快樂;對上無愧於天,對下無愧於人,這是第二種快樂;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而教育他們,這是第三種快樂。君子有三種快樂,而稱王天下並不包含在內。」
<解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種快樂乍聽之下,好像焦點在於小小的家庭中,而事實上,人有父母才可以盡孝,有兄弟姊妹才可盡悌,由此推廣擴大到其他人身上,稱為順其自然。因此,在實現人性向善的要求時,父母家人不僅合乎自然情感的願望,也提供了實現人性的基礎,這不是一大快樂嗎?
從既成的歷史角度來理解玄武門之變,唐代宮廷內部政變多次,太子位難以坐穩之事實,雖若無玄武門之變,可能就沒有光輝文化的貞觀之治。從儒家的角度,以人的知識人本的態度來看待,玄武門之便是個政治家庭悲劇,因為王位權力終究扭曲了人的本質,孟子所言的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或許隱約就指出了王天下的悲哀。
參考書目:
1999 《論語》 孔子著 傅佩榮解讀 台北 立緒文化
2004 《傅佩榮解讀孟子》 孟子著 傅佩榮解讀 台北 立緒文化
----------
題目是別人選的,寫的人寫的很無奈,是個很陌生又很囉唆的報告,已經不知道在寫什麼了[苦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