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0日

東西方之龍神話

中國古代有瑞獸,四靈崇拜。四靈為龍、鳳凰、白虎、玄武。

四靈崇拜由氏族部落的圖騰、日月星辰、空間方位、顏色等諸種要素糾結而成,成為中國歷史傳承下不可分割之文化。

中國歷史神話傳承,言及先祖炎帝和皇帝都是龍,華夏民族代代子孫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龍聚集了氏族部落的各部落特徵:鹿角[或牛角]、馬臉[或鱷首]、蝦鬚、蛇身、魚鱗、鷹爪、蜥腿等等,自氏族到部落,在到民族國家之成立,龍為代表性的始祖。

龍有數種種類,有麟者為蛟龍,有翼者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無足而能飛為騰蛇。另一種類分法,兩角為龍,獨角為蛟,無角為螭,無腳為蠋。有些用顏色來辨別,青色青龍,白色白龍,金色金龍。另有蟠龍、地龍、天龍、應龍、龍王等諸多龍的種類。以下所提關於龍的神話,出自於《山海經.大東荒經》,提及對象為夔,為後世所言之「夔,一足也」之出處。

《山海經.大東荒經》「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皇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解釋故事:
皇帝和蚩尤爭天下,戰鬥無比激烈。敵軍異常凶惡,加上戰爭曠日持久,皇帝部落的士氣逐漸低迷,皇帝內心堪憂。許久終於想到一妙計,那就是用特殊材料,製造一面特殊的軍鼓,以鼓舞軍隊的鬥志,振作以殺敵制勝。

於入東海外七千里有一流波山,有隻叫做「夔」的野獸,形狀如牛,蒼灰色的身子,頭上卻沒有角,腿只有一隻。它在東海中自由自在的生活著,出入海水時,必定伴隨大風大雨,眼睛裡閃爍日月的光輝,張口喊叫如雷鳴。皇帝派人捉之,剝皮製成了軍骨。另外抓了雷澤中的雷神,一隻名為「雷獸」的怪物,抽其最大根的骨頭作為鼓槌。用雷神骨頭做成之鼓槌,敲擊夔皮制的軍鼓,兩相敲擊發出的聲響,據說連五百里外都能聽見,藉此士氣大振而大敗蚩尤。

史籍資料:
《尚書.堯典》:「讓于夔龍。」
《國語.魯語》:「木石之怪曰夔魍魎,水之怪曰龍罔象。」
《說文》夔:「如龍,一足。」、「夔,母猴,似人。」
《說文.先訓》:「夔如龍,一足,象有角手人面之形。」
薛綜《東京賦註》「夔如龍,有角鱗甲,光如日月。」
賈逵:「罔兩、罔象,言有夔龍之象,而無實體。」

夔能放光,也與許多東西相似,但夔與龍是相關的。夔龍神話的產生與農耕生產有關,與牛的崇拜有關。傳說中偉大的農神炎帝神農氏,是「人身牛首」,有明顯的痕跡。到了漢代,成了龍種,據說是由其母感於龍而生。從這可依稀看出牛崇拜,演變為龍崇拜的線索。貴州清江一帶的苗族,崇拜一種「龍牛」.又稱「牛夔龍」、「牛龍」,龍頭獸身無鱗,頭上長著牛角。當地苗民舉行一種叫做「招龍」的盛大且古老的祭祀,祭典用的龍就是牛。

由「夔,一足也」之神話,轉變為「夔一,足也」的儒家解釋

一、《韓非子》卷十二〈外儲說左下‧說二〉~686~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對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惡心,人多不說喜也。雖然,其所以得免於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獨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曰:『審而是固足矣。』

二、《呂氏春秋》卷二十二〈慎行論‧六曰察傳〉~1526~
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西方雖未有像中國有明確的四靈崇拜之系統,但神話傳說之中,不乏龍的故事。
其中巴比倫有個關於龍的創世神話,記述於巴比倫古籍《創世史詩》中,名為「馬杜克斬龍創世」。

很久很久以前,渾沌未開,上無天、下無地,也沒有平原和沼澤、沒有萬物和眾神。那時,只有漆黑一團渾沌和一片汪洋。這片汪洋極目無邊,洶湧澎湃地奔騰狂嘯。汪洋之中,有一頭水怪,名叫阿普蘇(Apsu,原義為「海」);深淵之中,有一頭獅身龍首的女怪,名叫提亞華斯(Tiawath)。他們中日在水中興波作浪,無一刻安寧,也沒有任何規則,只有混亂與胡鬧。

過了很久,提亞華斯生男女二神,男神叫魯課穆(Lukhmu),女神叫拉克哈穆(Lakhamu),他們住在天上。從此,漆黑一團的渾沌和浩浩蕩蕩的汪洋之中,才有「上、下」之分。這男女二神又生出男神安沙(Anshar)和女神基沙(Kishar)。再過了好久,安沙和基沙生出天神阿那(Ana)和水神伊阿(Ea)等等。其餘眾神,也陸陸續續的產生。天上的眾神,看到汪洋裡那群怪物終日胡鬧搗蛋,不守秩序而感到討厭。同時,水中的怪物阿普蘇看見天上的神日益繁多,生是一天比一天浩大,漸漸有向外過張的意思,也絕得晝夜不安,十分惱怒。

於是,阿普蘇和兒子曼穆一同去找提亞華斯,商量制止天神發展的方法,以免他們侵占自己的地盤。一提起對方,他們的心理都燃燒著憤恨的火焰,提亞華斯更氣得暴跳如雷,咬牙切齒,並且破口大罵,發是要撲滅這些擾亂他們安寧的晚輩。會議上,曼穆獻策,出兵征討天上的眾神。阿普蘇聽了,大為讚許。

怪物們馬上積極備戰,不分晝夜打造兵器,訓練人馬,決心消滅眾神。深淵裡的凶神提亞華斯,更製造了一群兇猛無敵的怪物,其中有牙齒犀利、身體充滿毒液的大蛇,猙獰兇猛的毒龍,凶惡的狗,狠毒的蝎人,怪異的魚人,以及狂暴的暴風雨等等。它們各自拿著天下無敵的武器,亂叫亂嚷,想把眾神置於死地。

提亞華斯在諸神戰士中,擢用了她的「唯一的戀人」金狐(Kingu)為全軍的主帥,帶領人馬與天上眾神對壘。任命的時候,他把「命運牌」掛在他的胸前,讓他有權定眾神的命運。智慧之神伊阿聽說了這一消息,心中十分不安,一聲不響地坐著沉思。他越想越憤怒,躊躇了許久,終於決定把這消息告訴父親安沙。他對安沙說:「我們的祖宗提亞華斯現在憎恨我們了!她正準備消滅我們,下面的凶神都歸附她,他們馬上就要打來了!」

安沙聽了十分不安,心亂如麻不知所措。隔了半刻,他才吩咐伊阿去告訴提亞華斯,叫他不要無端挑釁。伊阿受命,不敢不依從。但是當他走進提亞華斯時,看見她怒容滿臉,殺氣沖天,就嚇得不敢說一句話。他立刻回來,吩咐自己的兒子馬杜克去見她的祖父。馬杜克遵命前往。安沙見他英氣勃勃,很疼愛他。馬杜克在安沙面前自告奮勇,願意率兵抵抗水中神怪,開一個會議,會上的著眾神封他為主帥,授以指揮的全權,這樣做,他才能率軍退敵。

安沙聽了他的話很高興,立刻答應他的請求,派侍者到各地去請眾神來參加宴會。眾神紛紛到來,兄弟們相見彼此親吻,表示友愛。接著,大家齊作飲酒作樂。歡宴以後,眾神就在席間立馬杜克為王,把全世界的權利都交給他,由他下令行事,誰也不能違抗他的命令。他們扶馬杜克登上王位,同聲高呼道:

諸位大神之中您最尊貴,
您的命令誰也不能違背。
職司任命之權由您統操,
你說句話,大家定做到。
馬杜克啊,您是我們的救星!
我們把治理天地萬物之權都交給您!

接著,眾神拿出一件戰袍,當場試驗馬杜克的破壞力和創造力。馬杜克當眾發令,那件袍子變立刻裂成碎片;他再度發令,袍子又立刻恢復原狀。眾神大喜,齊聲歡呼「馬杜克為王!」

天上眾神既然立馬杜克為王,就紛紛贈他兵器。天神阿那贈一張天羅地網,懸掛四方準備捉拿敵人。他自己更造出七種怪風和一股洪水,以備殺敵之用。佈置妥當後,馬杜克便手執矛戈,腰懸弓箭,跨上一輛四批馬拉的車。電光在前,閃耀奪目,火焰熊熊,環繞全身,直奔下界而來。

水怪們聽說馬杜克殺到,趕緊驅兵迎戰。兩軍對壘,大有你死我火,勢不兩立之勢。水怪主將金狐,見馬杜克兵強馬壯,威風凜凜,不敢迎敵。提亞華斯腱馬杜克英勇出眾,也有點膽怯。馬杜克看到提亞華斯凶惡異常,也頗有戒心。他們在陣中互相聲討對方的罪狀。最後,馬杜克大聲喝到:「站住!不用多說,我們拼個你死我活,一決勝負吧!」

於是,提亞華斯唸動咒語,舉起法寶,對著馬杜克打來。馬杜克連忙撒開寶網,把她緊緊壟罩在裡面。一陣峭厲怪風,從馬杜克背後向提亞華斯席來。她正想張開血盆大口,怪風趁勢直衝進去,灌脹了她的肚子,想合嘴也來不及。她的肚子因被風塞住,魔力施展不開而消。馬杜克立刻上前,把她緊緊地綁住,結束了她的生命。眾妖見首領陣亡,雖不戀戰而慌張得想四處逃竄,卻因天羅地網而困在網內跑不了。馬杜克逮住了水怪主帥金狐,奪了命運生死與共的命運牌,揣在自己懷哩,從此定奪命運大權操握手中。

馬杜克殺死了深淵裡的巨龍提亞華斯,把她的屍體一分為二。一半造成天的覆蓋,就是蒼芎,令一半造成大地。她命令雷霆在大地上作守衛,不讓海水氾濫而淹沒大地。在蒼芎之上,給眾神分配好各自位階地位,使其各有所處,便高興歸於本位上。分配妥當後,馬杜克進一步創造日月星辰,使她們普照大地。又設了三個星座,分長歲時年月,於是開始有了時間。此外,親自監督眾星的變換更替,使日、月、年、節令等各有規律。

天地日月星座雖然創造好了,但大地上沒有草木,走獸,城市,更沒有人類,寂寞荒涼就像大沙漠。於是馬杜克創造了生物與人類。他紮了一把蘆葦,放在水面上,又捏了一把泥土灑在蘆葦旁。有位女神叫阿盧盧(Aruru),也在一旁幫忙協助馬杜克,創造人類及田野的動物,森林的樹木,平原和沼澤的青草,牛羊,家畜,野獸等等。此外又創造了田地,園林,磚瓦,房屋,城市,以及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把它們各至於適當的地方。

從此,世界才變成了如今這般模樣。



參考資料來源:
參考書籍:
《龍:吉祥納福看瑞獸》王從仁,世界書局,一九九五年初版一刷
《鳳鱗龜龍考釋》杜而未,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六年八月初版,一九九六年三月二版第一刷

網路網頁:
維基百科Wikipedia-龍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BE%99&variant=zh-tw
維基百科Wikipedia-夔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94&variant=zh-tw
詩詞典故
http://cls.hs.yzu.edu.tw/orig/Show_Content.asp?id=3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