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3日

漆黑夜裡輪轉著梵谷的星夜-臺北梵谷展

今天為了要去看梵谷展,出門前可努力填飽肚子,考慮到因為是拿收集前四天聯合報刊登的印花,可能跟購票入場的有別會要排比較久的隊伍,於是乎一點多出門約一點半到,好在是趕在人潮湧現前排到隊伍上二樓,否則之後就是場硬戰吧.上二樓後繞了一小段路,到剪票口的時候分成兩列,一列是聯合報印花在右邊,一列是購票入場列,進去後則全部擠在一團了.在服務處用購買這次梵谷展的多媒體導覽光碟,二九九送導覽機使用一次.租借完後才正式進入會場內觀賞.

這次梵谷展自今天開展到明年三月,展出內容是梵谷的二十張油畫及七十餘張的素描畫,展出地點在臺北歷史博物館.進入展場後,就被一大群擁擠的人堵住,後面馬上就有人在抱怨什麼叫做有管制,批評這次預售票限定場次跟人數的這件事.不過看完整個展場下來,雖然人很多但還不至於到真的很誇張的地步,上次米勒展入口處幾乎堵住才才可怕,這次有稍微控管還是有比較好一點.這次看展的前面一段以及最後接近出口的幾幅名畫處,還有有導覽機解說的點人會特別多以外,其他地方就還算好,中間走道都還挺有餘裕的,這點或許可以稍微高興一下吧.

這次梵谷展的展出,主要是依照時間序來排列,從梵谷的開始習畫到後來在巴黎接觸印象畫派,到後來自己有自己的表現手法,在到受高更的同儕影響之後精神狀況不佳住進了聖雷米療養院中,最後舉槍自繹.在這一連串時間序中,最明確的分界點是在梵谷到法國巴黎的那段時期,在早期的畫比較喜歡的是海牙一景跟努南的舊塔樓;在梵谷到荷蘭南部以下,接觸到印象畫派第八次也是最後一次聯展以後,還有看到日本浮世繪後,對於有別於高緯度的北國那種陰郁的氛圍有了重大地轉變,開始了一系列的實驗跟原創性的創作,例如餐廳內、自畫像、橄欖樹葉、柏樹和兩個人物、聖雷米療養院的花園、普羅旺斯夜間的鄉村路(別名有柏樹的星夜路),這些都是這次展出中特別不錯的畫作.

這回租借了導覽機有點貴,但用起來還算不錯,用起來有點像是有點薄的大哥大,選畫的按鍵是觸控頁面,在語音導覽的同時也會在螢幕上顯示該畫標題名跟圖畫縮圖方便辨識.不過很可惜導覽機預錄的導覽解說實在是不算好,雖然有些的確有說到重點,但對於畫的解說剖析不夠深入,有時候還會變成干擾,實在很傷腦筋.若是扣掉導覽機花錢,有種被扒兩層皮的感覺,對這場梵谷展到還覺得還可以.這場梵谷展還設置了阻擋人太過接近畫的檔牆,但還不至於感到不快,甚至可以安心往前推擠,也還算不錯.

關於這次的展出,用某檄的衡量尺來衡量,說實在畫覺得普通略好些,展場其實都還不錯,但是展出的畫太少了,票價太貴了些,若是全票兩百五還可以接受,賣三百真的太貴了.會場的畫來得不算多,不過自巴黎時期後的畫基本上都還有可觀性的,特別是看著明暗對比以及用的顏料筆觸厚度等都是一個課題,看到星空時也想了很多,也還算不錯.在出口的時候本想要買些什麼,但很多喜歡的居然沒被做成明信片真是難過,剩下來明天在說了,明天還要再去一次會場呢,就聽陳老師怎麼說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