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名古屋城 天守商店
總算,總算逛完了二樓特展展間,然後上三樓四樓。這次主要就針對上次相機沒電的資料補拍居多,雖然覺得有地方很有趣,可以試拉石力度的也很好玩的樣子,但有不少人排隊在玩,有機會再說吧。一口氣登到頂樓,窗外正下著雨,可以看見雨水槽的運作也算有意思。時間有點不大夠了,但還是迅速在賣場大肆採買。
上次有買過刀守,雖然整套九組一口氣買大概比較划算,但很可惜預算不足,只買了燭台切光忠跟へし切長谷部各兩個。另外,最重要的不是刀守,而是名古屋城障壁畫的畫冊,上次買錯本,所以這次非要買到最想要的那本不可,還好還有得買,入手後大大鬆了口氣。買超過一定金額,印象中好像是兩千日幣還多少?一口氣拿到兩個名古屋城資料夾,還挺不錯的。
附近晃一圈,準備要離開時,發現柱子上有朱印的樣式,雖然不能被寫入朱印帳內,但仍可以做為名古屋城的參訪紀念符,一枚300円,直接去找販售處購買即可,上面也當場被書寫了標註了參訪日,還不錯。不得不說名古屋城也挺會撈錢的,雖然沒有實際參拜守護意義,但做為參拜記念卻是足夠的,真的是一不留神錢就被撈得很徹底呢。
時間也已經差不多下午四點,時間已經很緊迫了,迅速拍完照就直接搭電梯下樓。從大天守回到小天守,離開時才看到一樓有設置二樓特展的立牌,勉強在降雨的狀況,拿出相機來拍照。遇到非常好心的名古屋城工作人員,看到某檄想要拍看板,親切地把傘遮到了某檄身邊遮雨,讓某檄安然地拍完照片,真的是非常的感謝。
雨勢不小,因未帶傘,僅依靠杜卡迪的防潑水外套,雖然保全了身體乾燥,卻無法保護相機跟背包。相機拍照鏡頭沾到一點點的雨滴,令人恐慌,但也沒辦法處理了,降雨狀況下改用手機拍照紀錄居多。大天守閣下方的御殿椿,移植於跟著本丸御殿燒失的殘根,於今日,還真的看到如解說牌所說的每年都還是會開花,真的非常的不可思議,頗為感動。天守閣的石造基座已經開始架設鋼架,應該在大天守封閉後很快就會開始動工拆除了吧。
雨越下越大,隱約間聽見名古屋城的廣播,雖然有點有聽沒懂,但似乎是說明今天的開放只會到下午五點,所以請安排好時間,於關閉各大門前離開園區。老實說有點意外,因為出國前到名古屋城官方網站(日方)查過的資料得知,告知在天守閣封閉前,每天的開園時間暫時改到下午五點半,也就是說,不知道什麼緣故,今天的參觀時間足足少了三十分鐘,突然變得更加緊湊。
盡可能的加快腳步,路過御深井丸展示館,直衝西北隅櫓。御深井丸這區域相當陌生,前次造訪時整個錯過了,就連乃木倉庫跟西北隅櫓都沒拍到,所以這次目標就是補上這一區塊資料。
-0502-名古屋城 乃木倉庫
雨越下越大,就連拿出手機來拍照也都有點困難,一路上得見西北隅櫓的指示牌,確定走的方向無誤,而且上面也寫了最終入場時間只到16:45,於此刻已經是下午四點整,地上滿是積水,就算鞋子濕了也只能拼命向前,別無他路可尋。
還好,沿路上都設有明確的指示牌,得以安心的趕路。雖然走在御深井庭院中卻無法好好欣賞,有點殘念。不斷地沿著道路前進,已經能夠看到西北隅櫓的就在附近,但在左側,看到了更為讓某檄振奮的建物「乃木倉庫」。毫無疑問的,那棟白色牆面黑瓦屋頂的建物就是乃木倉庫。雖然時間緊湊,找不到鋪設的小徑,但還是決定踩過重重積水草皮,來到乃木倉庫前。
雖然外觀陳舊,壁面斑剥,看似毫不起眼,豪不張揚自身存在,但毫無疑問地,乃木倉庫默默的守護了名古屋城跟本丸御殿的歷史文脈。乃木倉庫逃過了戰火劫難,保護了眾多的障壁畫等貴重物,得以讓那些貴重的資料留存下來,當初在看名古屋城障壁畫資料時得知乃木倉庫的存在,但卻錯過沒能親見,深感懊悔,今日得親見,內心真的非常感動。
乃木倉庫的正面是朝著道路以外之處,不靠近根本看不到,顯得相當隱避。乃木倉庫的大門上掛有大鎖,沒有開放參觀。正門有階梯,三階,內部空間應該有被地基架高,目測離地面約六七十公分。門邊設有一牌子『登錄有形文化財 第23-0005號 此建築物為重要地國民財產 文化廳』。好像很少看到乃木倉庫公開,網路上資料不多,但可以找到昭和初期的照片,前方本來有架設棚架,且階梯看起來比較寬闊,應該都是後來才拆除的。
乃木倉庫
登錄有形文化財(平成九年)
『傳以於名古屋鎮台就任的乃木希典於明治初期建造的建物,故以「乃木倉庫」之名稱呼。該建物為煉瓦造平屋,舊陸軍的彈藥庫。昭和二十年五月十四日的名古屋空襲之際,天守閣、御殿等燒,本丸御殿的障壁畫及天井繪類大多被取下,於此保管而免於燒失。於此之後,為了保護(保全)煉瓦故,塗了亞白。
尚,因免於讓障壁畫等遭受災害故,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名古屋市教育委員會』
乃木倉庫被指定為國家登陸文化財,指定時間為平成9年(1997年)。建造時代為明治初期,登錄理由為:乃木將軍於明治初年(1868)時為第二分營在名古屋執行勤務,明治5年(1872年)赴任於名古屋,明治20年以第五旅團長的身分於名古屋再赴任。乃木陸軍大將於明治天皇駕崩之際殉死,乃木倉庫之名傳於此。
明治維新後,名古屋城內的變成了名古屋鎮台(當初為東京鎮台第三分營),於後,明治7年建造了倉庫,設置了步兵第六連隊,並於於深井丸建造的舊陸軍第六連隊的彈藥庫。乃木倉庫為煉瓦造,平屋,屋頂為切妻造,基礎為石造,小屋組為洋風,原本在入口處張設銅版,另付屋簷。房屋邊角可見堆砌石頭風的高度建造技術。表面積約為100平方公尺,壁厚約60公分。建物規模:東西12.28公尺,南北8.6公尺,高7.68公尺。面積89.25平方公尺。
對乃木倉庫懷抱著深深的敬意,若有機會的話,也希望有機會也能前往在當時同樣也疏開保存了本丸御殿障壁畫的灰寶神社,若有機會的話,真的很想前去參拜。
參考資料:
乃木倉庫
https://www.nagoyajo.city.nagoya.jp/04_guide/04_02_fukai/04_02_02nogisouko/index.html
乃木倉庫
https://www.weblio.jp/content/%E4%B9%83%E6%9C%A8%E5%80%89%E5%BA%AB
名称: 乃木倉庫
ふりがな: のぎそうこ
登録番号: 23 - 0005
員数(数): 1
員数(単位): 棟
構造: 煉瓦造平屋建,瓦葺,建築面積91㎡
時代区分: 明治
年代: 明治初期
代表都道府県: 愛知県
所在地: 愛知県名古屋市中区本丸1
登録基準: 再現することが容易でないもの
備考(調査): 日本近代建築総覧
施工者:
解説文: 乃木将軍が命じ5年頃に名古屋に赴任したことにちなんで名付けられたと伝える名古屋城御深井丸に位置する旧陸軍の火薬庫。煉瓦造、平屋建で、屋根を切妻造、桟瓦葺とする。角を石積み風に造り出す等の高度な技術に見るべきものがある。
乃木倉庫
通称・乃木倉庫と呼ばれる。明治5年城内に鎮台が置かれた後、弾薬庫として建設された。
戦時中は本丸御殿の障屏画や天井画等が取り外してここに保管されていた。
煉瓦造り平屋建90㎡程で登録有形文化財に指定されていて今回初めて内部公開された
http://teramatiisejosai.travel.coocan.jp/nj5.html
-0502-名古屋城 西北隅櫓
參拜完乃木倉庫,馬上回到岔路上,往西北隅櫓前進。轉角即見西北隅櫓的解說牌,下方還貼了「16時45分閉門。17時00分完全閉館,請注意。」的告示,此時時間為16時08分,至少還有半小時的餘裕,拍完外觀,馬上往西北隅櫓的入口前進。
重要文化財 西北隅櫓
『古名戌亥櫓,傳為清州城天守移建故,又名清州櫓。昭和三十九年曾解體修理過,古建物的部分的建物木材使用元和五年(1619年)時營造用故得此名,且轉用清州城天守的古材可能性很高。屋頂三層,內部三層,為日本全國規模最大的隅櫓。』
「櫓」為瞭望、防衛、儲放食糧跟武器之用。名古屋城原有四座櫓,現存的三座隅櫓。西北隅櫓外觀三重,內部三重,塗籠造,本瓦葺,備有落狹間。第一層的屋簷下,北面跟西面做了入母屋破風,破風軒底下設有石落,東面和南面做了千鳥破風。解體整修的結果,認為中心區域的柱子多採用轉用材。另外在解體修理的過程中,發現墨書,稍稍比本丸遲完成,應為元和5年(1619年)完成。三重櫓當中,西北隅櫓的規模是最大的,次之為熊本城的宇土櫓(國重文)之貴重。
西北隅櫓的入口在靠近護城河邊,架高的坡上,旁邊設有護欄,上面還寫了「重要文化財西北隅櫓的入場須知 西北隅櫓沒有裝設常態固定的照明,需要在昏暗的沒有扶手的台階上下移動。另外,有一部分的沒有扶手的手摺台階,可能會讓人覺得不夠安定、危險。懇請參觀的時候非常留心。另外,對體力沒有自信的人、高齡長者、有喝酒的對象等,請符合這些條件的人審慎考慮後才入場。」另一測則掛有「基於消防法規的規定,三層的收容人數,包含工作人員只能在「九人以下」。現場會有人數控管故,若超過人數請稍候。」參觀條件意外地嚴格。
整個人幾乎被雨淋濕,但還是匆匆上了階梯。入了西北隅櫓,門口處有三四名的接待人員,抵達的時候還試著詢問現在還可以參觀嗎?得到了正面肯定的回答,大大的鬆了口氣。工作人員請求先換下鞋子,使用室內拖鞋,換下來的鞋子給了一個塑膠袋裝入,要參訪者自行保管。因為怕雨淋濕,所以也換下了防潑水外套。跟工作人員溝通上稍稍有點障礙,一開始搞不清楚到底是有無寄物,是指鞋子跟背包可以寄放於此?還是指不可以寄放?最後總算搞懂是入內參訪須要自己顧好自己的隨身物品,包含鞋子。
得到了參觀許可且換上了室內鞋,就開始參觀。西北隅櫓一樓空間內陳設了不少建造物的紀錄,包含製做牆壁的流程跟樣本,換下來的樑柱等物,但中間區塊不開放參觀,一樓的參觀路徑是單向道,僅柱子間架了繩子連起的走道可以行走,地上也為了防範刮傷而貼了地墊。內部空間光線較暗,一點點的晃動都會讓照片糊掉,不方便使用閃光燈。可以看見內部基本上都是透過木柱橫樑支撐,上方設有片狀的半片牆,應該是為了增加柱子跟柱子間的支撐力吧?不很清楚。
附近靠近窗下的特殊細長窗口被稱為「石落」,為軍事目的設置。戰時,有登上石垣的敵軍,除了用鐵砲透過細長的射擊,也會透過石落窗口投以落石擊落,守備範圍很廣。現場只有圍欄跟文字說明,沒有打開來展示。窗口不算大,所以室內相對昏暗。靠近二樓的中央邊測放有胴木數根。
胴木
『此為名古屋城舊二之丸東二之門北側與二之丸東面(現名古屋城東門之東)的石垣下方挖掘出的胴木。慶長15年(1610年)為了石垣普請時,為了地基強化,在石垣的跟處埋下了胴木。材料可能是松。平成6年9月的台風26號造成石垣崩塌故,在修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已經激烈腐蝕的此物,這也可能是石垣崩塌的其一原因。』
隅櫓的功夫 1 建造方法 (繁中)
『西北隅櫓的其中一面,在每升高一層時,面積會減少約兩公尺。二層三層的最外面的牆壁,正好架在下層的支撐壁上,使整個建築物看起來非常整齊完美。』
隅櫓的功夫 2 落石 (繁中)
『內部地板上有帶蓋子的一小塊空間。是俗稱的「落石(石落し)」。一般不單純的指在上面投石頭,而是它的設計可以更廣泛的對下方展開攻擊,而且從外面看,很難一下子看出落石的位置。』
依照指示往二樓前進,木造樓梯沒有扶手,面是木板。旁邊有告示「上行下行共用,沒有扶手,請非常的注意。」之字樣。這邊沒有扶手還算還好,只是背著背包又拎著鞋,背包又掛了一個水壺,真的有點不太方便行動。上二樓後,所見是空曠的屋內,沒有多餘的陳設,因為太空曠了導致不知道可以注意些什麼東西。這一區可以自由的移動,中間區域沒有被繩子圍起來,都可以走動,只有一側往上行樓梯的地方設置阻礙,中央區域設置了防火消防裝備。
靠近窗戶看出去,仍在降雨的窗外滿是濕氣,護城河滿是雨激起漣漪的痕跡。窗戶應該是非工作人員不可移動,從內部構造來看,幾乎是單面設置,一側被木板從外封死,一側可用推窗的方式把窗推到封死側,而窗戶設置了柱子並塗上白漆。也就是說,窗子只有一面可以通風透氣,且做到除非破壞窗欄,否則不能爬進也不能爬出。靠近名古屋城處的窗沒有窗欄,但靠護城河的則有窗欄。窗戶看出去,屋簷上因為潮濕而長了些草,也挺可愛的。有部分的窗戶被貼了告示「文化財非常重要」。
隅櫓的功夫3 窗戶 (繁中)
『隅櫓的窗戶與天守閣不同,只有面向護城河的窗戶可以向外打開。其中大部分的窗戶都是格子狀,可以看出當時為了方便火砲攻擊範圍而精心設計。可以遮蔽子彈的格子是將木格子塗上白色的石膏,格子外側則是塗了白色石膏的外窗。關上外窗格子就看不到,窗戶也就不是很明顯了。』
隅櫓的功夫4 窗戶的排水 (繁中)
『在記載名古屋城的重要資料『金城溫古錄』的「入子水拔」的章節裡有具體介紹。簡單而言,就是將窗戶內側下部溝內的集水,用一個銅製的小管子,將雨水排出。西北望樓用的是斷面為方行的管子,而東南隅櫓用的是圓形的管子。』
沿著二樓的外圍囘字走,即達上三樓的樓梯。發現附近的牆面上有微妙的固定痕跡,牆面跟柱子間有較為細小的木條橫向固定,也有長型三角錐狀,似乎是固定牆面不會移動的樣子,有點奇妙的配置。二樓樓梯間的工作人員,要求要再換一次拖鞋,雖然不知道理由為何,但還是只能照做。
換下原本一樓入口處的室內拖鞋,換上登三樓用的室內拖鞋。二樓往三樓的階梯意外的陡,每階台階高度都略有不同,而且因為旁邊沒有扶手可以扶,只有最上面那階有很矮的扶手,卻也很怕萬一跌倒把重要的文化財給拆了怎麼辦,所以幾乎是扶著樓梯上樓。覺得有點危險。左邊上行,右邊下行,但沒有人還是走中間比較安全。
轉角處有燈照,而且有點矮,把頭抬太高感覺會直接撞上。最後一階的臺階意外高,比前面的都高出非常多,約是二十五公分左右高,或許還更高一點,雖然三樓出入口處有工作人員在,而且也細心的提醒請注意腳步,不過跨上去的時候還是覺得很高而且重心的確有點不穩,還好沒跌倒,好險。跨上最後一階上了西北隅櫓的三階,最高的那個台階到地面上也有些微落差,很微妙的狀況。
上到最頂樓,鬆了口氣。剛好沒有什麼人,所以很安然的拍了些照片。感覺的確比樓下還要窄小了些,可是又不知道是哪裡縮減了面積。窗外看出去的景色因為陰雨綿綿所以能見度不高,而且高度比大天守還低上一截,但想像四百年前多矮矮的木造屋舍並排漫延出去的景色,作為城墎防禦機能而言,這個視野應該是很足夠的。
窗邊有禁止頭手探出的警告標語,窗戶的窗框完全木造,就連窗軌也是木造,果然是古建物。三樓中央雖然沒有設置繩子圍起,但中央區塊沒有保護墊,不敢筆直踏過去,幾乎只在有保護墊的區域移動。設置的保護墊似乎是長時間貼在地上的,部分地方就連小小的斜坡也完美的伏貼著。西北隅櫓的三個樓層的架構差不多,但到最頂樓,支柱似乎有減少。中央頂上的橫樑,可見原木的紋路,特別有古風之感。三樓甚少如一樓二樓的欄杆,所以顯得明亮不少。
路陸續續有幾名遊客也登上了三樓,應該都是趕在最後入場趕快趕來登樓的,至少他們也趕上了。雖然沒有計算,但是感覺人數有點多,不知道是否有睜眼閉眼多放行?可能有,但大家開心就好。三樓的範圍,在樓梯的一側是木欄杆阻擋著,應該是避免跌落用。時間已經四點半,想說離開到大門還需要些時間,所以四點半開始便下樓,很小心的爬下那個真的有點陡有點危險的樓梯,順便多拍兩張照片。透過藏在樓梯間轉角頂上的探照燈,可以看到三四百年前那粗糙但又厚實的樑柱做工。換回一樓的拖鞋,繞一圈二樓,下樓。
入口處的工作人員接待著今天最後一批的客人,歸還了室內拖鞋,換回了自己的鞋子,借來放鞋子的塑膠袋歸還投入回收袋中,防潑水外套套上,確認沒有遺忘東西後便離開了西北隅櫓。外面還是在下著雨,但用手替鏡頭擋雨,用相機加減拍了幾張西北隅櫓的照片,這次也用相機補拍了乃木倉庫的背面。在雨中快走,不想走正門離開,想走回東門去搭車,所以費力的走著。
如果真要說的話,雖然能夠遭遇到西北隅櫓對外公開參觀讓人振奮,實際參觀後卻沒有感受到特別的感動。到底是哪裡搞錯了呢?沒有想像中樣貌的西北隅櫓其實是沒有問題的,有問題的大概是自己過多的期待以說不定吧?但是有機會若能參觀另外兩座隅櫓就好了。得以親見乃木倉庫真的讓某檄超級感動,那份感動真的是不虛此行,西北隅櫓算是附加價值,喂。
離開的時,稍微看了一下御深井的其他景色,沒有多駐留。在二之丸庭院附近有個賣五平餅的店還有在營業,前面的人也還在,所以就去點了一份五平餅,拿到了熱過的五平餅,請小姐包個塑膠盒,不然很怕在大雨中濕透,之後就走從東門離開。明天的忍者隊跟武將隊的演出表都已經公開,明天除新忍者的披露式外還有演武,不過明天就歸國了,下次吧。時間接近下午五點,離開了名古屋城,前往地下鉄搭車。
參考資料:
名古屋城西北隅櫓は清洲城天守?東南隅櫓、西南隅櫓の内部公開に行った感想
http://sengokushiseki.com/?p=15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