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人聊天提到一些好作品叫好不叫座的問題。明明潛在會進電影院觀影的人明明存在(尤其暑假檔期:腦筋2,神偷4,死侍與金鋼狼等作品),一些好作品卻沒有辦法獲得更多進場觀影人次(票房起不來)。
有很多原因,其中一點,大部分的人對於剛上映電影會先看評價再決定是否進場,若在第一時間受到負評攻擊時,事情就會變得有點麻煩,尤其是有心人士的輿論操作,靠作品好評挽救名聲是困難的。
作品本身是否如預告一般的好?過去太多的預告詐欺導致不少人被騙過,至少會等第一波評價出來再來決定是否要看電影。同時,串流文化的普及也帶來了衝擊。只要多等幾個月就有串流可以看,如果作品本身未能達到現象級的討論跟聲浪,更多人的可能就會選擇按兵不動,尤其是在物價飆漲的時候,若以社交作為參考值(跟風),不能取得更多的聲浪及死忠愛好者支持會很辛苦。
當一部作品有足夠的收益可以進行續作時,製作方會傾向繼續基於這個架構繼續創作,直到這個IP沒有產值為止(類似理論:彼得原理)。換句話說,只要能夠有票房收益,最終這個IP就會繼續被搾取,直到產值進入負值。
另外,前幾年MCU跟超英作品的氾濫,那時,超英作品爆炸導致主流市場產出單一化,使其他類型作品趨於疲軟,即便超英作品走弱,短時間內也沒有某種類別異軍突起。雖然有現象級作品(如:芭本海默,一些知名動畫作品)橫空出世,但後繼仍然無力。市場漸漸地趨於極端化,M型社會走向。一旦能夠在一開始賣得好的作品,會有更高的機會可以更快的回收成本,而只有好評卻欠缺票房支持的作品,容易在推擠過程中被推下去,得不到奧援。
一旦作品成本拉高,回收成本的壓力也極大幅上升。
當作品沒有辦法透過電影院上映取得收支平衡,就只能將寄望放諸串流,但串流回本時間需要多長?未公開的資訊過多,電影發行商未來勢必會對一部電影開拍是否綠燈通行,應該會更加嚴謹對待,更容易緊緊抓著既有賣座的IP不放,即便拍爛了,只要有足夠的票房支撐,賣座IP還是會繼續拍下去。欠缺死忠愛好者的原創作品及有力支援的IP,是否有續作的綠燈放行會變得更辛苦。
《彼得原理》(英語:Peter Principle)是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在1969年出版的一本同名書,裡面提出的「彼得原理」是指:在組織或企業的等級制度中,人會因其某種特質或特殊技能,令他被擢升到不能勝任的高階職位,最終變成組織的障礙物(冗員)及負資產。
M型社會或極端社會(M-Form Society;M-shaped Society),M型社會(M-Form Society)是一個社會學術語,是指社會財富-人口統計曲線大致呈現以字母「M」的形狀出現,即中產階級逐漸縮小和消失,社會的主體不再是中產階級,中產階級很少有人能成為上層階級,大多數中產階級會逐漸淪為低收入群體。更糟糕的是,下層階級向上流通的通道似乎消失,公平競爭的機會越來越少,即使受過較高教育的社會底層人士也無法獲得高薪或穩定的工作。可以用有錢的人更有錢、窮的人更窮來形容M型社會。
它指的是一個兩極分化的社會,極端富人和極端貧困者。
結論:
喜歡的好作品就請直接說喜歡,大聲地說,盡量支持官方,才有可能讓作品給更多人看到,引起更多共鳴跟支持。正向循環是重要的,有能力製作好作品的製作團隊才能夠繼續產出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