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第二天,下班後就趕著去看電影了。整體而言不錯,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看motoGP賽事(在2015年前後有追了好一段時間)。整體就很標準(公式化)的劇情,但無冷場,預期會是今年暑假檔期長賣作品。
看完後感想:「車隊指令」
多少看過二輪賽事,賽事進行算有些概念,對電影中演出得有點超過的地方,會想吐嘈畢竟是好萊塢電影。一般來說,轉播對於後段班興致缺缺,不帶畫面基本上是常態,但因劇情安排甚是投入,畢竟是電影。不需要有太多對賽事了解也能看,看不看捏他我覺得影響不大的運動賽事電影。
F1吃車隊指令,MOTOGP則是靠菸盒大的體積的兩顆輪胎(輪胎對賽道的接觸面積)跑整場,所以兩邊賽事的差異性其實蠻大的。其次是看賽事會習慣看旁邊的即時排名(通常會在左側或右側一個區塊而不是卡正中),通常不會在螢幕正前方,遊戲感有點重。
演出有提到的幾個賽道,比較熟的是銀石,畢竟是二輪四輪都會跑的場地,原機場改成的賽道。有一段是三重縣的鈴鹿賽道,但motoGP已不使用這賽道比賽了(motoGP日本賽用的是茂木賽道)。直接省略排位賽算蠻省事的反正有從最後起跑(其他因素無法跑完暖胎圈),如果是機械問題無法起跑則是從pit起跑。覺得沒有排位站的確是很微妙啦,直接就進正賽。另外演出中有提及的空力套件開發,跑風洞測試就是燒錢。
事前有看了別人的簡略心得,說他們吐槽的點是OOXX,但我個人吐槽的嘈點是:「最好可以只用半個賽季不到的時間,就能把一台一開始還不知道問題在哪裡的車問題抓到並解決,車廠烙賽掉漆有時候不是只有一個問題,有時候是多個問題存在,引擎,傳動,空力套件全部都是問題的狀況下,烙賽個兩三年都不是問題。」不過這就電影咩,開心享受就好。
賽車開發車輛很吃車手的反饋,所以前面那個自以為是第一的二把手說他回答不出來車輛問題點時,我自己是覺得蠻瞎。也不只是有硬體就好,車輛設定更是難關,所以電影只是隨著每一場比賽之後就自行升級,中間還撞爛了多車…呃,很棒。
電影提到車胎問題,其實車胎在於比賽是否能順利完賽跟保持速度有著決定性因素,所以下雨就不去換半雨胎其實超危險的,所以那一段的事故完全不意外,好險現在有醜醜的夾腳拖。為什麼不是直接換雨胎我不知道,但用半雨胎是預期有乾地較多還可以維持一定的胎肉吧?但用硬胎去跑下大雨的賽道完全就是賭命。
補一個無關緊要的事情,暖胎圈會看到有車扭來扭去,是為了要讓輪胎在正賽前達到最佳作業溫度的操作(雖然感覺有點屁)。車(膠)胎要達到作業溫度才容易抓在賽道上。這部只有提到半雨胎,軟胎,硬胎,但實際上還有雨胎,中性胎。各種配方胎,可以依照賽道狀況可能有特定彎多就做出配方調整。
賽車也不只有在賽道上的事情,媒體輿論,各車廠車手間的爾虞我詐也是看比賽的亮點,有些人是有類似領袖魅力,或者是個人魅力,個人品牌等。電影中有提到一小部分,用車廠經理在面對媒體時,他們冷淡的態度表明對於這個竄起的吊車尾車隊不感興趣,這一段看了有笑了一下。片中有幾個點還是有讓我輕聲笑出來,但我印象最深的笑點大概是那根中指(笑)。
把小布的角色定位活躍於1990年代算是有原因的,是因為這個時間點的賽車很多「肉搏」,當然也有很多奧步,這也是那些年賽事特別精彩的理由,但賽事會針對這些有爭議的事情有些條款或者罰則。故事這樣鋪陳就是為了讓後面激起耀眼火花。
最後那一段雖然符合角色心境,但個人OS是:喔,(出安全車後,剛好最後一圈)就獨走到衝線結束啊。(賽道上出事故後出安全車後,賽道上所有車輛不可進行超車)
車賽有時後會為了話題性,容許一些騷操作,但老實說這九場的騷操作真的多到早該被介入了。基於這些瑣碎事情,才會在看電影途中時常浮現"車隊指令"(聽從就對了)的感想。這部的確比較像是頂級四輪賽事的推廣電影,但不可否認他也顧及了商業性,充分的讓觀眾可以感受賽道的熱度。但是如果講究這些細節就真的無趣了,所以還是爽爽看就好。
這部拍攝途中遇到罷工,因車隊贊助商資訊會換故有重拍,成本將近3億美金。整體而言我個人是給好評的,但是,如果可以拿掉男女感情戲會更好,為什麼要搞上空力工程師呢?老實說砍掉這條線真的沒差。哈維爾巴登不虧是演技有得獎的,對他跟小布的互動的確比較多印象,小布這部其實我覺得演自己居多,這點可以理解,這部分在獨行俠阿湯哥演自己也差不多。
稍微提一下這部的編劇部份鋪陳,一開始是由戴通納24小時耐力賽(24 Hours of Daytona)開始,讓主角索尼·海耶(Sonny Hayes)出場,說明他在賽道上的激進肉搏風格,且即便上了年紀也沒有示弱。被老友找回去幫助他,而後才知它是排名第九名被詢問的車手,但他也不太在意,直接拿實力展現,且試圖重整團隊(維持和諧及確認誰才是老大)。
編劇用一開始的戴通納24耐把主角海耶的個性跟形式風格帶出來,同時說明老友找上他是看重他的能力(拿下了24耐幫團隊拿下冠軍),且能夠跑F1(資格),沒有額外花太多篇幅。同時,帶出主角是個不甘於停留原地,不斷在尋找所有他覺得他需要去挑戰的場地,所以該季的封關站後,他選擇繼續他的旅程去了拉力賽。
電影內沒有特別說明的是:除了分站冠軍外,還有年度車手世界冠軍及車隊世界冠軍。嗯,沒錯,電影沒有說明該年度車手積分冠軍跟車隊積分冠軍是誰,完全不著墨,只把重心放在讓海耶走完這一段旅程。所以實際上這部電影或多或少還是跟實際的賽事有些差別,但以單一團隊跟車手而言,這樣的演出是OK的。
電影上映時間深具巧思,北美跟日本上映時間為6/27,臺灣上映時間為6/25,看完後可以馬上接軌實際上的2025年F1賽事,奧地利大獎賽(紅牛賽道 6月27日-6月29日),英國大獎賽(銀石賽道 7月4日-7月6日),做為FIA也認可且積極參與製作的電影,這肯定是精心安排宣傳之部分。片尾在歌曲使用後有感謝的是:特別感謝全體F1、特別感謝全體F2、跟很多相關人等(太多了沒看仔細)。
補一下看過的車賽電影
決戰終點線(RUSH)/串流
GT:跨界玩家/電影院
前者可能不是在電影院看得所以不算太投入,跨界玩家整體而言我覺得還不錯但遊戲感有點重(坦白)
雖然不是四輪賽事,但個人推薦頂級二輪賽事motoGP紀錄片直擊彎心(HITTING THE APEX),差不多紀錄到2015年motoGP。
https://www.imdb.com/title/tt4973112/
-------------
補充資料雜
F1(一級方程式賽車)新手友善完整指南
https://cygnusx523.blogspot.com/2024/02/f1.html?m=1
FIA超級駕駛執照
https://zh.wikipedia.org/zh-tw/FIA%E8%B6%85%E7%B4%9A%E9%A7%95%E9%A7%9B%E5%9F%B7%E7%85%A7
安全車(Safety Car)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E%89%E5%85%A8%E8%BB%8A
電影頻道/時速350公里的熱血飆速!布萊德彼特《F1電影》不要命親當車手曝5G重力多可怕
另一創舉則是電影團隊直接在F1賽季的週末,到真正的賽車場上拍攝,小布興奮表示:「我們也有自己的車庫,甚至在正式比賽進行的同時,也能夠在我們的維修區進行拍攝工作。」甚至是2023年英國大獎賽銀石賽道站,電影裡虛構的「APXGP車隊」的兩輛賽車是真的在起跑區排隊,跟在20位真正的F1賽車手後面,一起跑完暖胎圈。
執行製片及顧問提姆班普頓就坦言,「原來都覺得不可能會發生的,但是經過無數次縝密的規劃、反覆的排練與模擬,並且與FIA(國際汽車聯盟)進行溝通之後,大家終於有信心能在不影響比賽觀賞性與運動公平性的前提下,拍攝電影中在真實賽道上飆車的比賽片段。」於是在銀石賽道的起跑網格最後方,兩輛黑金塗裝的APXGP車隊賽車低調現身,也讓電影多了許多真實性。
F1英國大獎賽:周冠宇撞車事故與挽救車手性命的Halo系統
「Halo」(原意為「光環」)是一個「Y」型叉骨形狀的鈦金屬柵欄,位於賽車駕駛艙上方,圍繞著車手的頭部。
它的設計是能夠承受一輛倫敦雙層巴士的重量——相當於12噸的重力完全壓在這個表層為碳纖維的7公斤重框架上。
羅曼·格羅斯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BD%97%E6%9B%BC%C2%B7%E6%A0%BC%E7%BD%97%E6%96%AF%E8%AE%A9
2020年11月29日,格羅斯讓在巴林大獎賽中發生嚴重事故。當時他的賽車在首圈發生失控後撞穿賽道的防護牆,賽車前部完全解體並燃起大火,他在大火中燃燒了28秒後,在工作人員協助下翻越護欄,順利走入救援車安全逃出,送進巴林的醫院治療。由於F1賽車的單體殼、Halo系統(在駕駛艙周圍的一個環圈)和HANS系統,成功挽救了他的性命。哈斯車隊官方推特發佈稱,格羅斯讓的手臂和腳踝有輕度燒傷,其他無大礙,但需要接受進一步檢查。為他治療的巴林醫生稱他發生如此嚴重的意外,卻只有手臂和腳踝有輕度燒傷是奇蹟。格羅斯讓隔日在社交平台上傳他在病床上雙手綁著繃帶的照片,向所有人報平安。
斯帕-弗朗科爾尚賽道
艾爾羅格彎是斯帕賽道最著名的彎角,也是整個F1世界最著名的彎角之一。兩屆世界冠軍費爾南多·阿隆索稱:「 車手進彎前是一個下坡,在坡地突然轉向,然後是一段極陡的上坡路段。在彎心車手根本看不見出彎點,也不知道車究竟會在何處著陸。艾爾羅格彎在計時圈中相當重要,因為若是在這個彎犯錯,在彎後的長直道上你就會損失大把的時間。但更重要的是車手的身體感受,在彎心底部感受到的強烈的壓力。這感覺非常奇怪,但也挺有趣的。」
有錢人也不一定能打進的「F1圈子」?神秘投資人5點揭密全球富豪這樣花錢!
https://www.harpersbazaar.com/tw/luxury/cars/g63816433/f1-real-insider-talking-point/
Harper's BAZAAR:F1是個好的投資選擇嗎?
The Insider:若要作為實質獲利,F1不是個好投資。不過與F1的關係確實能帶來地位的提升。這些圈子包括一些歷史悠久的歐洲老錢家族,以及一些傳統組織。在這些人眼中,如果知道你與F1有關連,對你也會另眼相看。此外,F1不只能提供獨特的商業人脈網路,也有建立、鞏固人脈的助攻力,像是可讓持有者進入維修區(馬房),接觸車隊內部的特殊公關票,這種票是不對外販售的,僅提供給車手親友、車隊股東和贊助商,可說是促成生意的好資源。
現實中,車賽比電影還精彩。
‘It’s been a long time coming’ – Hulkenberg revels in ‘incredible’ maiden F1 podium finish
“已經等了很久了”——霍肯伯格陶醉於“不可思議”的首次 F1 領獎台成績
Kick Sauber 車手 Nico Hulkenberg 在英國大獎賽上以驚人的成績獲得第三名,結束了他對 F1 登上領獎台的漫長等待。
尼可拉斯·賀根堡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0%BC%E5%8F%AF%E6%8B%89%E6%96%AF%C2%B7%E8%B3%80%E6%A0%B9%E5%A0%A1
2025年英國大獎賽,賀根堡憑藉在惡劣的天候穩健駕駛,成功奪得第三名,終結最長出賽場次卻無登上領獎臺的紀錄,成為登上頒獎臺之前參賽次數最多的車手。
比《F1電影》還刺激!Nico Hulkenberg 15年來首度站上頒獎台
來自德國的37歲尼可拉斯賀根堡於2010年首次登上F1賽場,截止6日他的最佳成績是三度獲得第四名,此次他在銀石賽道上表現驚人,從第19位起步一路挺進,最終在天候多變、難以掌握的情況下獲得第三名,僅次於麥拉倫車隊的Lando Norris與Oscar Piastri,打破了自己過往的最佳紀錄。他更成功守住法拉利車手Lewis Hamilton的猛烈攻勢,展現出頑強防守。
Nico Hulkenberg 如何首次登上領獎台 |2025 年英國大獎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P9xuQbm6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