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所以,在Switch買了拉瑞安的神諭:原罪2的數位版(目前亞洲區買不到,要跨區買),開新坑開始玩。雖然一開始很有柏德之門3的感覺,但其實這兩款遊戲落差蠻大的。這篇算是在遊玩過程中,思索它為什麼不如柏德3讓我沉迷,以及自己對於柏德之門的一些感想,尤其是在有稍微接觸,實際跑過DND5e的面團後有些不同的感受。內文會提及柏德3跟神諭2操作跟文本上差異性,但整體而言大概無雷,大概?
神諭2,目前進度還是蠻前面的(逃出歡樂堡但還沒逃出島),如果以柏德3進度做為比喻,現況差不多快要到幽暗地域或者正在幽暗地域。雖然知道這部作品文本厚實,有很多可以探索的資訊,也集中時間正在努力探索神諭2的世界,但跟柏德3相比,遠遠不及於當時的沉迷程度。以玩到現在的進度來比較,還是偏愛柏德3,唯一的問題就是柏德3有硬體限制,規格太低會跑不動,要玩就會變成被綁在家裡。
以茲證明
柏德3阿斯戴倫(裡面的人)演出跟故事是真的很出色,但會讓人深陷其中並不只是阿斯很香,而是做為城主(GAME MASTER)/旁白演出及敘事真的是一絕,當年年度最佳演出沒有由柏德3的城主(旁白)拿下實在可惜。神諭2有旁白,但基本上就是單純敘述情境,簡單說明當下狀況,不冷也不熱。
神諭2有些地方感覺提示不夠多,支線也不太能夠跳過一些東西,跳過了就可能變成某一條線的演出變得有點沒頭沒尾,這部分比較像是老式(?)CRPG會有的問題。支線觸發跟過程可能有哪邊斷了線就會變成只看到結果,尤其是先大規模探索而不是逐步接任務後,一關關解任務就會發生這樣的問題。雖然遊戲內設計是你會一步步揭開謎底,慢慢看到事情真相,但更多的是直接告訴玩家「你(玩家演出的角色)就是這樣,你所RP的角色就是會有這樣的應答跟結果」。
柏德3的故事分歧大致上是善線跟惡線,以及夾在兩方之中不表態支持哪一方的中立態度,到故事尾盤會有重大分歧,用以決定結局走向,但整體而言玩家是有選擇的,且部份可以用欺瞞跟說服來增加一些模糊地帶,擲骰子決定結果則增加不確定性跟趣味性。神諭2比較像是小說,雖然有選項,但做為判斷的卻是升級後分配說服等相關數值,沒過的就是直接開戰。
柏德3有個還算不錯的點就是感知檢定,檢定沒過就是一件事情少了一些敘述,或者是有敘述但欠缺最完整的敘述(所以隊友很重要,骰不過就靠同隊隊友繼續骰)。這部分在神諭2是看不太到的(但它本來就不是DND5e規則,甚至不是DND系統),在演出上,兩者不分優劣,但個人偏好柏德3。
柏德3故事過程中,不斷出現某個主題,其中一個是『成為柏德之門的英雄』,或者『成神』統治柏德之門。以故事結局來看,這毫無疑問是整個故事主軸,被種下奪心魔蝌蚪有可能會轉化成非人之物,驅動主角群前進。只是,過程要怎麼選擇怎麼演繹會受到對事件的選擇幫或不幫,救與不救,選擇一件事情要怎麼切入怎麼探究,選擇要怎麼對待同行夥伴,這樣一系列的選擇造就了體驗是個人的,屬於個人的經驗。
(可能成神或成為統治階級的有兩位,一位是TAV,一位是蓋爾)
『成為柏德之門的英雄』國家英雄,以DND5e等級而言,主角還沒更進一步往成神之路走,製作團隊也有意讓故事停在這裡。認為製作團隊有意讓TAV跟其他人維持在人,而不是轉化為非人之物。非人之物隱含的是不受人類世俗跟常理所束縛,尤其奪心魔是以人類的腦為食物,這在以人為本位主義的狀況下是有道德爭議的。
個人道德與私慾,以及群體大義的拉扯(決定是否要轉化為奪心魔以控制某物),柏德3在善惡道德上有很明確的劃分,同時影響玩家所能看到的結局。為了要達成某事,摒棄身為人,抑或是犧牲他人來達成自己的目的,製作團隊很巧妙的讓玩家必須在此之間做出抉擇(雖然犧牲他人跟另一半在一起更重要,畢竟這並沒有實際傷害誰)。這部分是柏德3訪談有提到,這就是製作團隊希望玩家思考的點。
與其說是柏德3時常出現道德兩難,以至於如果單純用善惡看待會覺得過於偏袒善線,會覺得惡線的設計實在是乏善可陳。但我覺得這也是製作團隊用心的地方,以TRPG為架構製作了一個讓玩家RP了一場英雄旅程、一場晉升之路,其主要目的就是成為拯救柏德之門的英雄(在結尾旁白有提及),成為一個破壞DM精心創作的玩家(雖然巴爾之子的邪念很重要),它能夠給予的就是殺戮後的空虛及欠缺劇情作為懲罰,意外地合理。
"Oh, there's no tieflings anymore because I killed the tieflings." It's intentional. Your world is a little emptier because of that, and you are playing a route which is much more selfish and much more, again, afraid. You end up isolated.
「哦,現在沒有提夫林了,因為我殺了提夫林。」這是故意的。你的世界因此變得空虛,你選擇的路線更加自私,而且,再次強調,更加恐懼。你最終陷入孤立。
有人會對柏德3明顯的差評落在惡線(惡線的敘述無法完美自圓其說),但我覺得官方這樣安排惡線並無不妥。官方的說明是因為惡念帶來的結果即是「欠缺內容的空虛」。但我覺得這就是選擇,而且我覺得這樣的確比較好,因為他有明顯的後果「無聊」,而不是殺人之後有什麼報酬所以殺人。柏德3基本上建設在有選擇的狀況下,做出選擇就接受相對應的結果。
能夠明白有些人會覺得惡線不夠豐富,但如果以『成為柏德之門3的英雄』而論,它本身就不是為了創造新的巴爾之子(殺戮惡人)來改革世界,故此,守墓人耶格在最後收尾才會嘲笑死亡三神。但我自己並沒有實際走過邪念線跟惡線,有機會再看吧?
或多或少,柏德3可以那麼廣為人所接受,一部分歸功於可攻略多名很有個性的夥伴,一部分歸功於優異的畫面及自由的體驗(有點像MMOPRG),一部分要歸功於出色的英雄旅程(故事),還有正式開放後還在持續維護更新且拒絕出DLC。雖然正在進行的神諭2(前段,整個篇章可視為是新手教學)還沒能讓我沉迷其中,但期待拉瑞安工作室接下來還能推出出色的作品。
目前還沒玩柏德1跟柏德2,實在無從比較同樣也是文本厚實、多種選擇跟結果的CRPG,這部份實在無從比較。或許得看走完神諭2後,要不要在NS上買柏德1+2加強版?再看吧。
該段是推特上翻到的,但原文在哪已經找不到了
(沒有刻意留存的結果,就是要用的時候找不到出處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