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8日

黑膠唱片與CD之區別的EVA新劇場版:序

直到今天稍早前一點點,才終於看完了EVA新劇場版:序,而之所以取得來源方法不外乎是某動物分享軟體下載.不過是隨便看看,剛好看到就順手抓了下來,但若有機會或許還是會想收吧,但要看荷包允不允許就是,最近真的是很貧窮.

雖然截至目前為止看到的評價幾乎是一致好評,但是自己看完後卻沒有眾人所言一致好評的那種感覺.對於以前EVA的TV版,同前幾年將未能在電視上撥放畫面重新發售的DVD版,這回的新劇場版的確是好懂,但是有很多東西似乎卻消失了.當然電影撥放時間的問題是個很大,需要被考慮的重大因素,但是自己卻覺得可惜.怎麼說呢,跟過往的十幾年前的TV版和去年於日本放映的新劇場版兩相比較,一個像是用黑膠唱片撥放的音樂,一個則像CD撥放的感覺.

雖然自己並未研究黑膠唱片,但還是想用這樣的舉例方式說明.黑膠唱片雖然裡面參有雜音保存聽起來有些雜訊,但卻是近乎完整的原音重現,CD是採取數位類比的方式製作而成,除去了許多雜音雜訊只留下要的東西,但在消去的過程中同樣就省去了許多自然的感覺,而CD類比數位轉MP3時這樣的差距拉得越大,而在這期間的差異就是某檄對EVA的TV版及新劇場版的落差存在.

不是說新劇場版不好,新劇場版在畫面效果上及故事上都有新的突破,而新劇場版會以舊的TV版為底本有新的創作,所以在渚薰在第一部就出場亮相,第二部會出現過去未曾出現過的新腳色,預定最終話會是全新的結局.其實不能把TV版跟新劇場版相互比較,從某方面來說,所以若要看的話最好當成是EVA世界裡面的另一種可能性存在,以這樣的觀點來看就不會產生太大的衝突.

雖說如此,對於新劇場版還是有待觀望,或許有些東西要等下一部:破,集,?全四部全出來後,整個看過後才能下定論.不過,多少還是懷疑有點EVA坑錢計畫再現,但即使如此某笨蛋還是會跌坑吧,根據經驗來看.扯遠了,還是要回到觀看EVA新劇場版的感想.感覺上身邊的人似乎沒什麼人在意EVA新劇場版,沒看到幾個人有特別寫EVA新劇場版的觀後感,或許這真的跟年齡有很大的關係,如果真是如此那還真是傷腦筋啊.

這回幾乎是全部重新畫過,許多名場有重合,但是也有省略不少東西,一邊看一邊追尋也有其樂趣所在.但是,或許是劇場版取向問題,因為說得太白太淺,速度一加快就會等倍減少真嗣在情感上的衝突,所以不容易以真嗣出發追尋出太過深刻的東西,這點個人認為覺得相當可惜,畢竟比起EVA與使徒的對戰等,個人認為EVA之所以迷人不該只是那些而已.更使人能覺得深刻的該是導演對於真嗣心中那些青少年的迷惘與追尋,渴求著得到認同,不斷地在人生路上碰壁又在半被迫的情況下不得不站起來,比起其他人更加地害怕也更渴望著與人接觸,所以不斷地希望些什麼.

雖然在內心細部分許多東西被省略,稍微砍了點東西流暢度有點下降,例如真嗣希望離開但是卻還是被留了下來,這裡就直接跳到真嗣回敬了鈴原一拳,原先那一分多鐘超長真嗣與美里的對峙沒了,這裡覺得流暢度不夠.很可惜,新劇場版一個小時多的時間無法漂亮呈現出原TV感的感覺,這點真的很可惜,但大概也是極限了吧.另外其他許多地方有重畫,渚薰的地方就不用說了,這裡大概是許多人的美好回憶吧,不過個人也只是看過就好.

新劇場版:序的重點放在屋島作戰,連兩隻使徒各佔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的時間,而屋島作戰則佔五分之三左右的超重份量.第五還第六使徒的能力一整個超級變態,太威威過頭了,所以才多少覺得很扯,不過高潮放在這裡畫面也很有魄力,也算是達到了某一成果吧.嘛,新劇場版:序就看超豪華和初號機在黑夜中螢光色的特效感,仍舊是超冷漠的零跟渚薰大概就夠了吧,不過不知道該後悔還是該高興當初沒跑到電影院看,反正大概就這樣了吧.

2008年6月22日

洛可可女與不良少女之下妻物語

話說之前啃完了下妻物語的第一第二集,剛好知道阿達學長那邊有下妻物語的電影可看,又因小香無法讀取DVD,所以傷腦筋了一陣子.在一連串事情的總合結果,最後就到照元家看下妻物語,而順便到照元家吃晚餐.話說下妻物語的小說是一部有點囉唆,充滿了龍崎桃子[モモコ]的超本位主義的微妙思考邏輯,與自稱是桃子朋友的ヤンケエ不良少女白百合莓/魅[イチゴ],兩人看似微妙組合的微妙互動,兩個人的轉變過程,直至最後走向各自的道路上之故事.

總的來說下妻電影跟小說是有落差的,電影刻意加強了兩個人的不協調與漫畫式的強調手法,不過出現消音和兩個終幕的地方真的很好笑就是.電影中桃子的超自我變成妄想至升天感,莓的樣子在小說的描述應該更加地糟糕微妙,桃子的祖母在故事裡面沒有那麼糟糕樣,應該是個正經些的在必要時刻引導著桃子,磯部變得太娘太糟糕了點.故事部分許多細節都被改掉,改最多的大概是靠近結局之部分,其實被改掉多少還是有點可惜的.

原作是桃子先接了工作並完成,而莓為了還人情而當了那件衣服的模特兒,於是引發退出戰端而在牛久大佛那對決,桃子因為擔心而完全不顧形象的騎機車衝去就莓,最後因為擲水球被誤為是擲汽油球而得以脫逃,但兩人都明白了彼此對於對方之重要.電影改成兩件事情重疊,而覺得表現得不錯部分是對決中的太妹互嗆,最好笑的是桃子被丟到水裡後一整個大爆發很妙,最後收尾大概也就還可以吧.補充御意見無用之意,為因為你的意見我不會聽從,所以不用對我說教之意.如果要說的話,下妻物語的電影和小說其實可以相互比較,雖然或許說不上是文學與影像的相互比較,比較手法以及意境等問題,不過其實也是個很有趣就是.

雖然下妻物語的小說走向是搞笑娛樂,不過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小說更加地偏重了些,或許是先入為主的感覺也說不定吧,但對於兩人的內心轉變與過程還是小說比較細膩就是.下妻物語的第一本主要是兩人相遇與確立關係,第二本是兩人因為一起事件而成為容疑者,於是桃子為了要洗清莓的罪嫌而以為妙的方式努力著,關鍵手法就是東方快車謀殺案,最後兩人的分離桃子離開下妻地方,下妻物語也就這麼結束了.話說這部小說兩本的註釋都很多,第一集要三百頁五十個註解,第二集三百多頁六十多個註解,其中說到Sade時我笑了,薩德子爵啊,不過那裡只是單純的在補充描述用類比就是[請參照灰團的CAGE].

2008年6月12日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貫串全文中心思想的第一章--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曾有婆羅門教男子問佛陀,如何確定死後能與婆羅門同在,佛陀回答若想與婆羅門同在,就要實踐四梵住。梵住的意思是住所或宅第,為真愛的四元素。慈的梵文是maitri,巴利文是metta;兩種語言中的悲都是karuna,喜叫mudita;捨的梵文是upeksha,巴利文是upekkha,若能實踐他們,它們就會在你的身上每天不斷地成長,直到能擁抱這世界為止,因此這四元素是「無量」。這四元素使人更快樂,圍繞在週遭的人也會變得更快樂。

慈,真愛的第一點是慈,是給予喜悅、快樂的意願和能力。要培養這能力就要諦觀和諦聽,這樣才知道如何才會使別人快樂。慈,不是給你愛的人不需要的東西。你必須明白它的狀況,或明白你所提供的東西會不會給他不快樂。沒有理解,愛就不是真愛。在我們心中都有愛的種子,我們可以培養這美妙的能量之源,孕育出不求回饋的無條件之愛。

悲,真愛的第二點是悲,也就是舒緩和轉變苦難、減輕憂傷的意願和能力。在英文中用compsaaion由在一起和受苦所組成是不完全正確。如果我們受的苦難太多,我們可能會崩潰,無力幫助。要培養心中的悲,就要練習觀呼吸,諦聽和諦觀。《法華經》形容觀世音菩薩「慈眼視眾生,諦聽世間苦」。若你知道某人苦不堪言,所以你緊緊地坐到他身邊,深觀他,深聽他,以便感受他的苦楚。

你和他有深刻的溝通和心靈交流,井是如此就可以替他帶來許多安慰。悲是帶有深刻關懷的。一個悲心的言語,行動或念頭,就可以減輕一個人的苦難,帶給他喜悅。因為他知道怎樣去對付苦難,怎樣去轉變苦難,所以他有辦法面對苦難微笑。我們要查覺苦難,但也要保持清醒,冷靜和力量,這樣我才能改變情況。

喜,真愛的第三點是喜。真愛總是替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帶來喜,如果我們的愛無法替雙方帶來喜,就不是真愛。有些佛教論師認為,快樂與身心有關,而喜只與心有關,另外說梵文中的喜意思是「憐憫的喜悅」或是「利他主義的喜悅」,換而言之,喜是當他人快樂時,我們所能感到的快樂,但此說太狹隘。喜的更深層的意義是充滿平何雨滿足的喜悅。看到別人快樂時我們會感到開心,但我們也會為自己的幸福而感到開心。如果沒有辦法為自己而喜,我們又怎麼替別人喜呢?喜是為了每一個人。

捨,真愛的第四點是捨。意指為平等心、不執著、不分別、平常心或放下。如果你的愛有執著、分別、偏見或是依戀,這就不是真愛。不理解佛教的人,有時候以為捨是不關心,但真正的捨既不是冷淡也不是不關心,捨不是不愛,而是一視同仁。捨也被冠上「平等性智」的標籤,這是平等的智慧,對所有人都平等看待,不分彼此。即使是與自己也極大的關係,也要保持不偏不倚,能夠去愛,去理解雙方,放下分別和偏見,移開彼此之間的界線。只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人重要或是與他人有所不同,就不是真正的捨。

少了捨,你的愛可能變成霸佔。夏日微風清爽宜人,但若想把這微風關到錫罐中,自我獨享,微風便會逝去。我們的鎖愛也是如此,向雲朵,像微風,像花兒,若囚禁於罐中,唯死而已。真愛容許你保留你的自由,也讓你所愛的人保有他的自由。這,就是捨。若是要將愛這四點帶到我們的生命,及我們所愛的人的生命中,我們必須要諦觀,並修行四無量心。

以下的慈觀引自《清靜道論》

願我的身心和諧、快樂、輕鬆。
願他的身心和諧、快樂、輕鬆。
願他們的身心和諧、快樂、輕鬆。

願我安全,不受傷害。
願他安全,不受傷害。
願他們安全,不受傷害。

願我了脫忿怒、痛苦、恐懼、焦躁。
願他了脫忿怒、痛苦、恐懼、焦躁。
願他們了脫忿怒、痛苦、恐懼、焦躁。

慈觀從自己(我)開始。
在能愛自己、照顧自己之前,我們對別人的幫助並不大。然後在別人(他、他們)身上修行:先從我們喜歡的人開始, 後是無利害關係的人,再來是我們愛的人,最後是那些一想起來就使我們痛苦的人。

修行第一步驟,要諦觀色蘊也就是我們的身體。首先我們問到:我的身體在當下好不好?在過去好不好?未來會不會好?

我們觀照自己的身體,看看它是不是和諧,或適病魔纏身。看清楚身體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若做得到這一點,我們的吃、喝、行,都會顯現出對身體的愛和慈悲。

接下來觀察我們的受蘊--樂受、苦受或不苦不樂受。受蘊向調和留在我們體內奔流,我們觀照那條受蘊之河,看每一絲感覺如何形成的,看是什麼阻礙了我們的快樂,然後盡力去改變。我們努力接觸已存在我們內心及這個世界的驚奇、清新和療癒的元素,這一樣一來我們會變得強壯,更有能力去愛自己及他人。

之後要觀想蘊。佛陀觀察到:「世上苦難最多的人,是那些有許多錯誤想蘊的人……。而我們大部分的想蘊都不正確。」我們必須知道,什麼樣的錯誤想蘊引來痛苦。透過慈觀幫助我們學習用清晰、寧靜來觀看事務,以便改進我們的想蘊。

接著觀察行蘊,是怎樣的想法、傾向、使我們這樣說話這樣做事。修行諦觀,以便發現我們行運的真正本性--我們如何被我們的個體意識所影響,又如何被我們的家庭、祖先及社會的集體意識影響。不健全的行蘊帶來動亂,健全的行蘊帶來愛、快樂、自在。

最後觀察識蘊。佛教說,識蘊恍若有千萬般種子的田野,有慈悲喜捨的種子,有忿怒、恐懼、不安的種子,也以正念的種子。識蘊是儲藏這些種子的倉庫,藏著這些種子,一切可能在心中升起的可能性。諦觀可能蘊藏識中的渴望和感覺以觀,尋找牠們的根源,於是我們才有辦法做到自我控制,看看哪一個感覺需要轉變,並且孕育那些帶來和諧、喜悅及健全的感覺。

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問其妻末利夫人說:有誰對你的愛,跟對你自己的愛一般多。而妻子回答:有誰比你更愛你自己。他們的對答向佛陀講述,佛陀於是說:「你們說得很對。全宇宙中,沒有人比自己還親密。心也許會朝向數千方向遊走,但他絕找不到更親愛的人。理解到愛自己的重要後,你就會停止別人受苦難了。」

波斯匿王和佛陀對話說到:「至尊,有些人以為他們愛自己,但他們的想法、言語、行為總是在傷害自己。這些人是自己的最大敵人了。」佛陀同意的說:「用自己的想法、言語、行為來傷害自己的人,的確是自己最大的敵人。牠們只會給自己帶來苦難。」「人們常常會以為他們愛自己。但,因為沒有正念,牠們的言行卻給自己製造了苦難。

想引用《清靜道論》來修行慈觀,首先要平穩地坐著,讓肉體和呼吸都平靜下來才開始念《清靜道論》,諦觀真正的自己,耕耘對自己的愛,決定怎麼對世界表達這份愛。此修行起於:「願我……」的渴望,然後超越這份渴望,諦觀禪修對象的所有好壞。我們全心全意諦觀,以便能理解。

一但明白到這世上,與我們最親近、最珍惜我們的人就是自己時,我們就不會在已對待仇家的方式,對待自己了。諦觀心中的忿怒種子,諦觀那些你認為傷害你的人。慈觀能幫助我們理解兩者,並且拋棄那些會使製造更多苦難的習慣性思考、習慣性行為。心胸一開放,苦難便會隨之離去。慈觀的修行,將我們從自己的苦難中解放出來。

若言及「沒有憤怒的人」,是指那些在蘊藏室沒有憤怒種子的人。一個沒有份憤怒種子的人可以永遠保持微笑,不論別人當著他的面說了什麼。如,有人咒罵佛陀,但佛陀只是微笑,使咒罵者更加生氣,佛陀回答咒罵者:「如果有人拒絕一向禮物,這份禮物一定要由送禮的人收回。第一個受到憤怒言行傷害的就是自己。真正的勝利者,不以牙還牙。沒智慧的人以為,不動怒的事蠢人。但說這話的人並不理解佛陀的深刻教誨。當若感覺怒氣上衝,要回頭觀呼吸,對方可能會看到你是有修行的人,甚至跟你道歉。

愛,就是要接受真正的自己。「認識自己」是修行愛的第一步驟。

下面的三項修行,是以《清靜道論》為基礎的更近一部慈觀修行:

願我學會以理解與愛之眼看自己。
願他學會以理解與愛之眼看自己。
願他們學會以理解與愛之眼看自己。

願我有能力認知、接觸心中喜悅與快樂的種子。
願他已能力認知、接觸心中喜悅與快樂的種子。
願他們有能力認知、接觸心中喜悅與快樂的種子。

願我學會識別、了解心中貪嗔痴的泉源。
願他學會識別、了解心中貪嗔痴的泉源。
願他們學會識別、了解心中貪嗔痴的泉源。

透過修行慈觀而能對週遭的人,包刮討厭的人有新的了悟。「願我學會以理解與愛之眼看自己」只要仍拒絕自己,仍舊繼續傷害自己的身心,就談不上愛他人、接納他人。有了正念,就有辦法認知我們習慣性思考模式,以及我們思維的內容。

一但你用理解之鑰匙打開了愛之門,你將體會接納自己和他人的感是。如果你還沒有辦法接納他人,那是因為你尚未接納自己。如果你與你周圍的人爭鬥,便是因為心中有掙扎。《妙法蓮華經》告誡我們,要以慈悲之眼來看眾生,這也包括了自己。如果我們愛某人,我們每天都需要認知,並接觸在他心中正面種子,不再澆灌憤怒、沮喪和仇恨的種子。

在修行有成時,將有能力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去理解、去愛、去照顧自己,便可以將他人作為慈觀的對象。先是選我們喜歡的人做禪觀對象,再來是與我們無利害關係的人,然後才是我們愛的人,最後是我們很厭惡的人。先要對喜歡的人修慈觀,因為要將愛心贈與喜歡的人必叫容易。如果我們以熱戀中的愛人做修行的開始,可能會被強烈的感覺吞噬。

不要拿已過去的人做禪觀對象,除非我們的正念堅實又真確,真切明白生到死不過是一種概念罷了,所以不會因為禪觀所愛的人、厭惡的人,或是已過世的人而迷失掉。已燃火為比喻。首先先點燃稻草,等稻草燒起來再加上小樹枝,小樹枝燒起來後再添入小木柴,更之後放大木柴,直到一些潮濕或青嫩的木材也燒起來為止。如果我們想要直接在一些濕漉漉的木柴上燒火,簡直是癡人說夢。

「願他的身心和諧、快樂、輕鬆。願他了脫傷害。願他安祥無恙。願他了脫憤怒、騷亂、恐懼、煩惱和焦躁。」專注於慈觀對象時,如果他他坐在你的右邊,就將你的能量延伸到右邊去。用愛的能量環繞著他,即使他不需要你的愛也要如此修行。全心全意於深刻的專注中,因為你知道怎麼愛自己,你有能力將艾給予喜歡的人,諦觀他的色受想行識五蘊。

在成功對喜歡的人坐禪觀以後,選一個既不愛也不恨,與你沒什麼利害關係的人來坐禪觀對象。一個毫無關係的人,可以是百萬人的代表。如果你說:「願一切眾生快樂」,但卻沒有明確實在對象時,你的願望也許會太過模。但如果指專注於一個人身上,也許會比較容易。諦觀,你將散發的正念能量,照亮你禪觀對象,真摯的見到總是會激起真摯的愛。

再過好幾個月,若你覺得可以做下一階段修行時,選一個你愛的人,甚至是你最親愛的人做禪觀對象。這是非常甜蜜的修行,也就是為什麼《清靜道論》警告我們,這項修行藏有魔障。在禪觀跟你關係密切的人時,你的專注可能會喪失。最後禪觀被你當成敵人,光是想就可以另你咬牙切齒的人,把自己放到他的處境中,然後想:「願他的身心和諧、快樂、輕鬆。」如果你還沒有辦法愛自己,你就沒有辦法愛你的敵人。

但當你可以愛自己時,就有辦法愛所有的人。若做到這點,你就會明白你所謂的敵人,也不過是個是苦難折磨的人罷了。只要能明白道,被你稱為敵人的人也在受苦難折磨,你就就有辦法去愛他、接受他。「敵人」這個觀念會消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他也在受苦難,也需要我們的愛和慈悲的真相。

「願我有能力認知、接觸心中喜悅與快樂的種子。」藉著你的言語,眼神,手的觸摸,關愛,你就有辦法幫他接觸到這些種子,雙方也因此受益。佛法用「一切種子」來形容意識。我們是園丁,確認,灌溉,耕耘最好的種子,我們需要真摯諦堅信,在我們心中有好種子。用適當的作意,在做禪,行禪或是日常生活中,與這些種子接觸。一但成耕與這些這面種子接觸,我們將知道怎樣一次又一次第與它們接觸,它們也會變得更茁壯。如果治療師知道怎樣再走路時維持正念,接觸自己健全的元素,寄知道怎樣幫助並人也這麼做。如果治療師只和病人談苦難,傷害可能太大。

「願學會識別、了解心中貪嗔痴的泉源。」我們心中都有些毒素,包括貪嗔痴。貪使我們追逐聲色名利,痴是無知,不理解。除了這三毒以外,還有其他毒素,包括慢,疑。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正念,了解他們帶來的苦難,外在因素並非唯一來源。在能夠幫助別人之前,我們必須控制自己的瞋。當怒火被煽動時,我們往往會攻擊那些灌溉我們憤怒種子的人。這就像是房子著火了,不去滅火,卻跑去追那些我們認為是放火的人。

生氣的時候,你的臉看起來就像是一顆隨時會爆炸的炸彈。必起眼睛和耳朵,回歸自己,好讓怒火平息下來。即使不容易做到,也要微笑。微笑可以放鬆幾百塊小肌肉,使臉看起來更吸引燃。隨地坐下,然後諦觀。最重要的是要灌溉正念的種子,讓他在你的心識中升起。正念就是隨時抱持正念,喝水時,要覺知你正在喝水,這就是喝水的正念。

我們要對憤怒培養正念:「吸氣,我知道我在憤怒。呼氣,我知道憤怒在我心中。」一開始憤怒的能量上升,接著正念的能量上升,讓正念平息憤怒的力量並使之消逝。我們不是要製造正念來趕走或挑釁憤怒,而是要來好好照顧憤怒。此方法是非二元,非暴力的。諦觀憤怒,要向諦觀你自己的小孩一樣,不要恨它或排斥它。觀呼吸可以平息安撫憤怒,正念可以滲透憤怒。

諦觀別人的苦難是很重要的。一個行為不仁慈,思想言語都不健全的人,必定是受許多苦難折磨。若能諦觀,明白它的苦難,心胸自然會敞開,理解的鑰匙也會自然浮現。佛陀再講四無量心時,會引用梵文薩婆多多耶(Sabbattataya)一字,意思是「與一切合而為一」,變成你的諦觀對象,去理解他的苦難。要學著接觸你心中的正面種子和苦難種子,一但理解道苦難的根源,你的心將變得平和、寧靜、輕鬆。

以下這三項修行也是從《清靜道論》中摘錄出來的。

願我知曉,如何每天滋育內心的喜悅種子。
願他知曉,如何每天滋育內心的喜悅種子。
願他們知曉,如何每天滋育內心的喜悅種子。

願我活得清新、堅實、自在。
願他活得清新、堅實、自在。
願他們活得清新、堅實、自在。

願我了脫執著與憎恨,且不冷漠。
願他了脫執著與憎恨,且不冷漠。
願他們了脫執著與憎恨,且不冷漠。

以上這些禪觀,幫助灌溉在阿賴耶識中的喜悅和快樂種子。試著讓自己激勵和他人的深刻快樂:「我立誓,要在早上將喜悅帶給一個人,要再下五解除另外一個人的苦難。」問你自己:「今晨,我要將微笑帶給誰?」這就是製造快樂的藝術。

我們的快樂觀囚禁了我們,忘了那些也不過是種觀念而已。我們的快樂觀可能會妨礙到我們得到真正的快樂,如果你以為快樂就該要以某種形式出現,就會錯過當下的喜悅機會。

做自己的島嶼。
依自己的島嶼。
佛是我的正念。
照耀咫呎天涯。
法是我的呼吸,
保護我的身心。
讓我逍遙自在。

做自己的島嶼。
依自己的島嶼。
僧是我的五蘊,
清靜和合工作。
依止自己。
回歸自己。
逍遙自在。

雖說這項修行可以使用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但當我們感到焦躁,六神無主時,這項修行就特別有用。依此修行,可以將自己送到最平靜,最安穩的地方。自我的島嶼便是正念,覺醒的本性,也是心中最穩定和平靜的基礎,照耀著人生的道路。若五蘊是在和諧狀態中,我們很自然地會依帶來平和的方式做事。觀呼吸帶來這種平衡,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呢?

如果你能使一個朋友微笑,他的微笑也將滋潤你。若找到了通往和平、喜悅和快樂的道路,你也是替大家找到了通往和平、喜悅和快樂的道路。與密有商談,找出滋育喜悅和快樂的具體方法是很重要的。若成功做到這點,你的苦難,憂懼和悲苦心態將會開始轉變。若以得禪觀的喜悅感覺充盈身心,體力和精神也會更堅強。喜悅的感覺有能力轉變在心中的憂鬱和痛苦的感覺。

學著已喜悅滋育自己和他人。你有辦法使他微笑嗎?你有辦法增加他的信仰和熱心嗎?如果做不到這些,你怎能夠說你愛他?愛他,就是要以具體的方式,帶給他喜悅和快樂。若是有技巧,你的言行將使他感到清新自在。修行這項禪觀,我們的愛很快就會圍繞並滲透所有五種人,所痛恨的人跟所愛的人之間分別將會消失。

冷漠和缺乏愛使我們受苦,但,執著使我們受得苦更多。少了正念,執著鐵並會變成憎恨。當執著成為憎恨之後,與愛人共度生命才是煎熬,分手似乎是唯一的選擇。極端的執著和憎恨都會帶來苦難,苦奈的根源依然會盤據不去。別說:「慈悲喜捨事聖賢的愛,我們既然不是聖賢,就不可能做到。」佛陀和菩薩也跟我們依樣,如此修行。起先,他們的愛也曾被執著,控制欲,佔有慾玷汙,但是由於修行,他們有辦法將這些毒素轉為無垠無涯,無我無別,妙不可言的愛。

2008年6月9日

最遊記外傳日文本1-3未完雜略記

終於有在網拍上看到有人拋出最遊外傳,雖然有點貴加上郵資不便$宜,不過終於是了卻了件心事,省得到日本時還要到處找並扛著很重的書回來,畢竟這三本加起來就要一公斤多一點,不算輕就是.昨天趁空時,從外傳第一集努力地閱讀,雖然很多地方都看得一知半解,不過大概也抓出事情脈落,多少也托當時的最遊東與西有連載最遊外傳,所以許多地方靠記憶還看得懂.第一集就跟台灣翻譯的不分沒什麼差,至於有沒有翻錯的地方就暫時不得而知.

第二集主要是放在捲天的部分,由天蓬和金蟬的對話中漸而帶出哪吒的一些事情,悟空與哪吒的再次相遇,卻因為李塔天而有重大的改變,促使齊天大聖在極度悲傷之下殺人.金蟬童子天蓬元帥捲簾大將因包庇齊天大聖而被包圍,因天蓬俘虜西方軍上司西海龍王敖潤,故得以無故脫離現場回到西方軍所在並挾持全管人員為人質.第二集的附錄部分是大家的しゅみ趣味是什麼,天蓬是看書和從下界帶一堆有趣的東西回天界,捲簾是釣魚,悟空喜歡的很多,爬樹摺紙等等,二郎神是在瓶中撐船,觀音的趣味被二郎神制止,金蟬的趣味是在公文上蓋上完美的印章,某兩人默然.

第三集主要部分是接續哪吒自戕,天蓬捲簾金蟬帶著悟空挾持敖潤離開事發現場,挾持全管人員處理悟空的高燒不退不醒並等待時機.自十八篇開始,也就是敖潤被俘虜之後,劇情先從整件事情之末開始由敖潤倒述,不過敖潤右眼上有深深的疤痕,這大概跟之後發生的事情有很大的關係,但因為還沒發生所以就暫時保持些許臆測吧.悟空醒來並在金蟬的包容下恢復精神,然後對李塔天挑釁後,趁李塔天突破防線突入時趁亂走地下通道離開.在地下通道處,捲簾天蓬向敖潤說明理由,而敖潤仍處在綑綁狀態下,要求兩人「那麼就,(對我)報告吧」,雖然敖潤也很明白這樣做其實不具任何效力或者是能改變點什麼,但還是讓那兩人當面辭退職務,目送那離開天帝城圖書館並進入天帝城.

進入天帝城後受到同為西方軍其他署隊的包圍,但因天蓬捲簾所屬小隊其隊員私自介入,受到幫助的天蓬順手殺了突擊的円雷,殺出條血路後繼續前進.西方軍第一小隊在接受天蓬下達最後命令,之後捲天兩人也提到下次要請吃燒肉兩人一起請,就為了這群「命令是要自己下判斷」追隨並一起戰鬥的下屬,雖然做了約定下次要在去吃燒肉,但是事情是誰都在心底明白的.突入之後往通往下界處走,早料到電梯有問題而改走樓梯,但樓梯年久失修讓爬樹因看得到底而不畏懼,但在看不見底的地方有高所恐懼症的捲簾倒是很辛苦.樓梯間一戰發生些許意外,但是金蟬緊緊抓住悟空不放,之後從通風口脫離,以致於見到所謂哪吒的真身,同時天帝被殺卻被說是被謀反人所殺,實際上卻另有篡位之人在搞怪.

因為終於看到通風口之後的這段,所以才明瞭為什麼之後敖潤會出現在那,而敖潤對捲簾說為什麼不提出報告,但是說了再多捲簾卻執意希望以自己的方式解決,於是對敖潤挑釁,即使被打趴在地上卻還是不認輸,若無意外大概現在也就到這裡吧.若要說的話,外傳跟本傳相比較之所以較精采,或許是因為外傳不拖戲吧,不過喜歡什麼事見仁見智,敖潤大人的格好才是重要.

正面都以悟空為主,其他人為輔.


背面幾乎是捲天的天下,特別是花藤下的第三集[樂].


最後附上唯一拍下來的內頁,因為是敖潤大人所以是超級特例[心].取於第三集卷末工作人員表.



敖潤大人萬歲!

2008年6月2日

骨髓中尋父-簡媜<漁父>

骨髓中尋父-簡媜<漁父>

簡媜-漁父 內容分析:

.序言
.日日哭
.前尋
.手溫
.後尋
.撿骨

────────

簡媜的<漁父>是一篇帶有小說結構,寫從小到大記憶中與父親互動,父親身影即對父親深深思念的散文。整篇文章主要分六大段,陳述各時期所發生的事和心境,文中許多地方皆前後呼應,但又可從其中見簡媜的心境轉變。若用起承轉合套入,未定名的部分姑且稱之前言或者是序言,序言和日日哭兩部分視為起,前尋視為承,手溫和後尋是轉,撿骨是合。

<漁父>是簡媜對父親的呼喚及渴求父愛的追尋,「尋」透過「詢」的意念貫串了整篇文章,每段文章開始和收尾,不斷地在回憶間追尋著父親的身影。序章一開頭就向父親詢問「父親,你想過我嗎?」,明白且內斂地表白,接下來才開始說明表白之由,一層層的揭開思念的深處,追尋著已故父親的身影,觸摸著心中的痛。

序言裡點出簡媜和父親只相處了十三年,而在回想時距離父親往生已十一年,文中提及撿骨的時間也是十一年,所以簡媜在十一年的時間點上,回想著十一年以前的十三年的時光,在最後部份將追尋父親及省視心中的痛整個連貫起來。序言裡從「想念」切入,淺描一陰一陽的生死之別,並說出了「還是不要想,生者不能安靜,死者不能安息。」是為在追尋父親所承受的苦惱,以及些許的悔恨。因為生者背負著殘缺無法被滿足的想法,甚至是些許自責無法放下,所以對應的亡者若地下有知也不能放下,此處表無法適懷的心情,漸而拉出在還在娘胎中至出生後的日日哭。

還在娘胎中,包裹著「做父親」的期許懷著生下來會是個「壯碩的男丁」,可是,父親,我們第一次謀面了,我是個女兒。在<漁父>互相連結的各片段的文中,前後多會呼喚父親,且對著無法在有所回應的父親對話,但是那些呼喚和話語終究無法得到回應,有的也只有像是自言自語般的獨白。每篇章的前後獨白,帶出了整段主要所要表達的情感,但是轉折的手溫後,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著痛的感覺,到最後一段的終於適懷放下,再次呼喚著父親之名,但是這跟最開始就有不同的情感在裡面。

父親所期盼的女兒出生,還未取名字前,太陽下山後的每個夜晚都淒聲的哭起來,「本願還原我身為那夜星下的一縷遊魂!而父親,只有你能了解我們第一次謀面後所遺留的尷尬。」本來越哭越使父親焦躁,即便挽留仍舊抽槒地哭泣,終於使父親惱怒地用兩指頭掐住鼻子使之不能呼吸,但最後父親仍然心軟了,之後的確也就不再哭了,竟然乖乖地聽命長大。「父親,我在聆聽自己骨骼裡宿命的聲音。」

日日哭篇裡,以父親一時之舉止一嬰一父的互動,說明了在那時代在那家庭裡最初的衝突。衝突因為手軟心軟而讓女兒留了下來,父親對於男丁的心願,轉嫁於稱呼女兒為「老大」,但是實際上卻無法揣測於原始心意。「我畏懼你卻又希望親近你。」前尋,在逐漸長大的身心的女兒心中,渴求於父親的父愛,卻因父親的在家的地位及父親的威嚴只能卻步。做些小動作,裝做不在意或不知情,暗地裡偷偷的觀察,在那些表面不完全即是真心有意的舉止中,尋父親的父愛。

跑出去玩卻又遲疑地懷疑傳來的呼喚,直到聽見了父親回來的機車引擎聲,才抄小路從後院回家,趕快換下髒衣服,塞到牆角去。「老大呢?」你問,你知道每天我一聽到車聲,總會在曬穀場上等你。父親聽完了不見人影的理由後,只是說「老大,提去井邊洗。」心中明白其中道理,我明白你原諒我的謊言了,提著一座海洋與一山果園去井邊洗,心情如魚躍。被要求要幫父親脫鞋,將脫下的鞋放到門廊上去,便衝出門溜去稻田小路上坐著。我很憤怒,朝墨黑的虛空丟石頭,石頭落在水塘上:「得攏!」月亮都破了。只有這一刻,我才體會出你對我的原始情感:畏懼的,征服性的,以及命定的悲感。「然而,我們又互相在等待、發現、尋找對方的身影。」

在河邊摸蛤蠣,聽到遠方竹林處將要行經此路段的車聲,怕被發現在玩水所以躲入路洞中,猜想若大聲喊「阿--爸啊!」然後躲起來,只讓你聞其聲不見其人會不會擔心害怕,但是卻沒這麼做,車行已遠,才將那兩字吐到河水流走。這邊提及「叫你阿爸好像很不妥貼」,漸而提及遲歸的夜晚,躺在床上假寐等待,等待父親的提問等待父親的尋。

父親撥著女兒的肩頭叫喚,假寐的女兒默默的接受並希望更多的互動,父親言「伊愛吃さしみ。」做女兒的也聽在心裡。自假寐中醒來,一臉惺忪的問著「做啥?阿爸。」,得到的回應是「吃さしみ。」並威嚴地走出房門,好像仁盡義至一般。「但是,父親,你尋覓過我,實不相瞞。」做女兒的偷偷地觀察著父親,在期間尋求著一絲父愛,即便外表被威嚴的父親身分所包裹,但在包裹之下卻表父親對兒女之情,若只一味的期盼父愛而不懂得去理解去明白,那麼就不會有文中些許的惆悵存在。

*さしみ(sasimi),漢字寫作「刺身」,即日式料理常見的生魚片。

自手溫開始,文章出現重大轉折。女兒讀完小學剪了頭髮要進國中時和父親在田裡收割,暗自在心裡與父親比賽追逐而追了過去,終於勝過父親,但是卻不敢回頭看父親,表情感中欣喜卻失落交錯。在當父親發現女兒剪了頭髮,這才發現女兒在不留神的日子裡,彷若一眨眼的成長感到訝異以致於感到陌生,之後父親就到南方澳出海捕魚。一變必有一劫,自此開始女兒與父親的互動,以及心境上都出現了改變,而這樣的改變維持到還來不及改變就天人永隔,這樣的缺憾致使做女兒的心懷悔恨以致於自責,無法跳脫隱忍的憂傷。

某次父親從外地回來,半夜回來卻喝個爛醉,敲打著家裡所有物發洩情緒,但看在女兒眼裡卻是心痛與心碎。父親將酒腥、肉餿、菜酸臭,連同你的罈底心事一起吐在木板床上,流入草蓆裡。跑出門的女兒在夜中行走,月在水田裡追隨著我,我抓起一巴沙石,一一扔入水田,把月砸破,不想讓任何人虧見我心底的悲傷。水田中的月如女兒的心,所以用沙石和被沙石砸破,代表父女關係的裂痕,幾乎想放棄追尋父親,故言「要這樣的阿爸做什麼?要這樣的阿爸做什麼?」父親,我竟動念棄絕你。

七月十四日女兒在河邊洗衣,阿爸,你的車聲響起,近了,與我擦背而過,我蹲踞著,也不回頭看你了,反正,你是不會停下來與我說話。把長褲放在水中洗,若輕輕一放指,長褲就流走了。但我害怕,感覺到一種逝水如斯的戰慄,彷若生死就在彈指之間。我快速地把長褲收回來,扭乾每一滴水,將它緊緊地塞進水桶裡。好險,撿回來了,阿爸!雖然長褲被檢回來,但是阿爸卻一去不返,這裡一實一虛一明一暗,流水中洗滌的褲子,表心中的阿爸之意象好不容易尋回了,但現實的發生卻來不及讓人冰釋,只得懷抱著缺憾撫著那雙冰冷的手。

夜深卻未歸的阿爸,是因為在外面出了車禍,由遠村帶路的男人領警察說是撞車了,命在旦夕。阿嬤和阿姆出去,自遙遠路頭帶來哭聲與半個血肉糢糊,還沒有死,用鼻息呻吟著。我們從未如此尷尬地面對面,以致於我不敢相認,只有你身上穿著的白襯衫我認得,那是我昨天才洗過晾過疊過的。所有的人都面容憂戚,但我以聽不見任何哭聲,耳殼內只迴響著老鐘和你呼長呼短的呻吟。後院將破夜的香,但這香也醒不了誰了。面對著井壁痛哭,若有一命扺一命的交易,我此刻便換去,阿爸。

天快亮時,他們將阿爸送去鎮上就醫,而女兒留在井邊濤米,將家中的血痕洗去刷洗乾淨,好像刷掉一場惡夢,但惡夢終究是沒有醒,而是現實。自七十歲的大伯公那聽見了殘酷的事實,他蹣跚地走去,獨留女兒一人在野地裡哀痛。那是唯一的一次,我主動地從伏跪的祭儀中站起來,走近你,俯身貪戀你,拉起你垂下的左掌,將他含在我溫熱的兩掌之中摩挲,撫摸著你掌肉的厚繭、跟你互勾指頭,這是我們父女之間最輕熱的一次,不許與外人說(那晚你醉酒,我說不要你了,並不是真的),拍拍你的手背,放好放直,又回去伏跪。「當我兩掌貼地的時候,驚覺到地腹的熱。」

手溫篇一開始就言「那是我今生所握過,最冰冷的手」,手溫篇最末言「當我兩掌貼地的時候,驚覺到地腹的熱」,兩者前後互相互應,同樣地說著父親那雙手是如此的冰冷,同時父女二心無法再交談,是冰冷的痛徹心扉。之所以手能感覺到地腹地表的熱,是因為那雙手的冰冷帶走了撫摸著手的溫度,所以摸到地面時只感覺到地表的熱度,連心也陷入了哀痛到底的冰冷。後尋,對應手溫篇前的前尋,一個是寫父親生前一個是寫父親往生後,兩者心境上的大不同。

「死,就像一次遠遊,父親,我在找你。」從學校回來,路過別人家而停佇腳步,但是別人家也記得她在服喪,於是也不好久留。父親,東逝水流,東逝水流,我是按土上奔跑迫索的盲目女兒,眾生人間是不會收留你的了。女兒在人生路上希望尋父親,但已尋不著。父親死去已逾八年,天倫親情之求不得,只好尋人倫來彌補,人倫則指人際交友。即便想尋,但年過久已女兒也在成長,就算見面了或許也認不得,抽離情境的思念,卻得不到一絲期盼的渴求。

痴傻的人才會在情愫裡參太多血脈連心的渴望,父親,逆水行舟終會覆船,人去後,我還在水中自溺,遲遲不肯上岸。女兒的思念沉重的使人無法喘息,執迷不悟地走上偏峰斷崖,無非是求一次粉身碎骨的救贖。撿骨篇的時間序回到十一年,第十一年按照家鄉的舊俗,幫父親撿骨。看好良辰吉時開棺,懷抱著十一年反反覆覆的思念,破土開棺。拔起棺釘,上棺嘎然翻開,我真睜開眼,借著清晨的天光,俯身看你:一個西裝筆挺,玄帽端正,革屢完好,身姿壯碩的三十九歲男子寂靜地躺著,如睡。我們又見面了,父親。

「啊!天,他原諒我了,他原諒我了,他知道我那夜對蒼天的哭訴,是孺子深深愛戀人父的無心。」如果說您的不願腐朽是為了等待這一天與人世真正告別,為至親解去時衣年前那場惡夢所留下的繩索,有誰比我更應該迎上前來,與你心心相印,與你祇犢共宴?我也該舉足,從天倫的窗格破出,落地去為人世的母者。共做了十三年的父女,至今已緣盡情滅,卻又在斷滅處,拈花一笑,父親,我深深地賞看著你,心卻疼惜了起來,你躺臥的這模樣,如稚子的酣眠,如人夫的靦腆,如人父的莊嚴。或許子女賞看至親的男子都含有這三種情愫罷!父親,濤濤不盡的塵世且不管了,我們的三世已過。

三世:佛教言現在過去未來。

工人們說:合上吧!不能撿。按著葬禮第二次親手葬掉你,父。遠遊去吧!你二十四歲的女兒送行到此。回歸安靜的墓地,想陪父親抽支煙。煙升如春蠶吐絲,雖散卻不斷,像極人世的念念相續。如果還能乘願再來,要當身體髮膚相受。「不知該如何稱呼你了?父親,你是我遺世而獨立的戀人。」如外省人言,女兒是父親前世的情人,而相依相續的情愫,雖已人世分離但卻真切地存在過,以致於曾懷抱殘缺悔恨甚至是自責,但是最後終將釋懷。一連串長時間的心境,隨著人生際遇和時間的流逝而改變,但是伴隨十三年生活過的歲月,留在心中的父親,卻仍鮮明地活在心中不死,但卻不再是自責的理由,轉化成現世活著的意念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