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串全文中心思想的第一章--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曾有婆羅門教男子問佛陀,如何確定死後能與婆羅門同在,佛陀回答若想與婆羅門同在,就要實踐四梵住。梵住的意思是住所或宅第,為真愛的四元素。慈的梵文是maitri,巴利文是metta;兩種語言中的悲都是karuna,喜叫mudita;捨的梵文是upeksha,巴利文是upekkha,若能實踐他們,它們就會在你的身上每天不斷地成長,直到能擁抱這世界為止,因此這四元素是「無量」。這四元素使人更快樂,圍繞在週遭的人也會變得更快樂。
慈,真愛的第一點是慈,是給予喜悅、快樂的意願和能力。要培養這能力就要諦觀和諦聽,這樣才知道如何才會使別人快樂。慈,不是給你愛的人不需要的東西。你必須明白它的狀況,或明白你所提供的東西會不會給他不快樂。沒有理解,愛就不是真愛。在我們心中都有愛的種子,我們可以培養這美妙的能量之源,孕育出不求回饋的無條件之愛。
悲,真愛的第二點是悲,也就是舒緩和轉變苦難、減輕憂傷的意願和能力。在英文中用compsaaion由在一起和受苦所組成是不完全正確。如果我們受的苦難太多,我們可能會崩潰,無力幫助。要培養心中的悲,就要練習觀呼吸,諦聽和諦觀。《法華經》形容觀世音菩薩「慈眼視眾生,諦聽世間苦」。若你知道某人苦不堪言,所以你緊緊地坐到他身邊,深觀他,深聽他,以便感受他的苦楚。
你和他有深刻的溝通和心靈交流,井是如此就可以替他帶來許多安慰。悲是帶有深刻關懷的。一個悲心的言語,行動或念頭,就可以減輕一個人的苦難,帶給他喜悅。因為他知道怎樣去對付苦難,怎樣去轉變苦難,所以他有辦法面對苦難微笑。我們要查覺苦難,但也要保持清醒,冷靜和力量,這樣我才能改變情況。
喜,真愛的第三點是喜。真愛總是替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帶來喜,如果我們的愛無法替雙方帶來喜,就不是真愛。有些佛教論師認為,快樂與身心有關,而喜只與心有關,另外說梵文中的喜意思是「憐憫的喜悅」或是「利他主義的喜悅」,換而言之,喜是當他人快樂時,我們所能感到的快樂,但此說太狹隘。喜的更深層的意義是充滿平何雨滿足的喜悅。看到別人快樂時我們會感到開心,但我們也會為自己的幸福而感到開心。如果沒有辦法為自己而喜,我們又怎麼替別人喜呢?喜是為了每一個人。
捨,真愛的第四點是捨。意指為平等心、不執著、不分別、平常心或放下。如果你的愛有執著、分別、偏見或是依戀,這就不是真愛。不理解佛教的人,有時候以為捨是不關心,但真正的捨既不是冷淡也不是不關心,捨不是不愛,而是一視同仁。捨也被冠上「平等性智」的標籤,這是平等的智慧,對所有人都平等看待,不分彼此。即使是與自己也極大的關係,也要保持不偏不倚,能夠去愛,去理解雙方,放下分別和偏見,移開彼此之間的界線。只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人重要或是與他人有所不同,就不是真正的捨。
少了捨,你的愛可能變成霸佔。夏日微風清爽宜人,但若想把這微風關到錫罐中,自我獨享,微風便會逝去。我們的鎖愛也是如此,向雲朵,像微風,像花兒,若囚禁於罐中,唯死而已。真愛容許你保留你的自由,也讓你所愛的人保有他的自由。這,就是捨。若是要將愛這四點帶到我們的生命,及我們所愛的人的生命中,我們必須要諦觀,並修行四無量心。
以下的慈觀引自《清靜道論》
願我的身心和諧、快樂、輕鬆。
願他的身心和諧、快樂、輕鬆。
願他們的身心和諧、快樂、輕鬆。
願我安全,不受傷害。
願他安全,不受傷害。
願他們安全,不受傷害。
願我了脫忿怒、痛苦、恐懼、焦躁。
願他了脫忿怒、痛苦、恐懼、焦躁。
願他們了脫忿怒、痛苦、恐懼、焦躁。
慈觀從自己(我)開始。
在能愛自己、照顧自己之前,我們對別人的幫助並不大。然後在別人(他、他們)身上修行:先從我們喜歡的人開始, 後是無利害關係的人,再來是我們愛的人,最後是那些一想起來就使我們痛苦的人。
修行第一步驟,要諦觀色蘊也就是我們的身體。首先我們問到:我的身體在當下好不好?在過去好不好?未來會不會好?
我們觀照自己的身體,看看它是不是和諧,或適病魔纏身。看清楚身體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若做得到這一點,我們的吃、喝、行,都會顯現出對身體的愛和慈悲。
接下來觀察我們的受蘊--樂受、苦受或不苦不樂受。受蘊向調和留在我們體內奔流,我們觀照那條受蘊之河,看每一絲感覺如何形成的,看是什麼阻礙了我們的快樂,然後盡力去改變。我們努力接觸已存在我們內心及這個世界的驚奇、清新和療癒的元素,這一樣一來我們會變得強壯,更有能力去愛自己及他人。
之後要觀想蘊。佛陀觀察到:「世上苦難最多的人,是那些有許多錯誤想蘊的人……。而我們大部分的想蘊都不正確。」我們必須知道,什麼樣的錯誤想蘊引來痛苦。透過慈觀幫助我們學習用清晰、寧靜來觀看事務,以便改進我們的想蘊。
接著觀察行蘊,是怎樣的想法、傾向、使我們這樣說話這樣做事。修行諦觀,以便發現我們行運的真正本性--我們如何被我們的個體意識所影響,又如何被我們的家庭、祖先及社會的集體意識影響。不健全的行蘊帶來動亂,健全的行蘊帶來愛、快樂、自在。
最後觀察識蘊。佛教說,識蘊恍若有千萬般種子的田野,有慈悲喜捨的種子,有忿怒、恐懼、不安的種子,也以正念的種子。識蘊是儲藏這些種子的倉庫,藏著這些種子,一切可能在心中升起的可能性。諦觀可能蘊藏識中的渴望和感覺以觀,尋找牠們的根源,於是我們才有辦法做到自我控制,看看哪一個感覺需要轉變,並且孕育那些帶來和諧、喜悅及健全的感覺。
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問其妻末利夫人說:有誰對你的愛,跟對你自己的愛一般多。而妻子回答:有誰比你更愛你自己。他們的對答向佛陀講述,佛陀於是說:「你們說得很對。全宇宙中,沒有人比自己還親密。心也許會朝向數千方向遊走,但他絕找不到更親愛的人。理解到愛自己的重要後,你就會停止別人受苦難了。」
波斯匿王和佛陀對話說到:「至尊,有些人以為他們愛自己,但他們的想法、言語、行為總是在傷害自己。這些人是自己的最大敵人了。」佛陀同意的說:「用自己的想法、言語、行為來傷害自己的人,的確是自己最大的敵人。牠們只會給自己帶來苦難。」「人們常常會以為他們愛自己。但,因為沒有正念,牠們的言行卻給自己製造了苦難。
想引用《清靜道論》來修行慈觀,首先要平穩地坐著,讓肉體和呼吸都平靜下來才開始念《清靜道論》,諦觀真正的自己,耕耘對自己的愛,決定怎麼對世界表達這份愛。此修行起於:「願我……」的渴望,然後超越這份渴望,諦觀禪修對象的所有好壞。我們全心全意諦觀,以便能理解。
一但明白到這世上,與我們最親近、最珍惜我們的人就是自己時,我們就不會在已對待仇家的方式,對待自己了。諦觀心中的忿怒種子,諦觀那些你認為傷害你的人。慈觀能幫助我們理解兩者,並且拋棄那些會使製造更多苦難的習慣性思考、習慣性行為。心胸一開放,苦難便會隨之離去。慈觀的修行,將我們從自己的苦難中解放出來。
若言及「沒有憤怒的人」,是指那些在蘊藏室沒有憤怒種子的人。一個沒有份憤怒種子的人可以永遠保持微笑,不論別人當著他的面說了什麼。如,有人咒罵佛陀,但佛陀只是微笑,使咒罵者更加生氣,佛陀回答咒罵者:「如果有人拒絕一向禮物,這份禮物一定要由送禮的人收回。第一個受到憤怒言行傷害的就是自己。真正的勝利者,不以牙還牙。沒智慧的人以為,不動怒的事蠢人。但說這話的人並不理解佛陀的深刻教誨。當若感覺怒氣上衝,要回頭觀呼吸,對方可能會看到你是有修行的人,甚至跟你道歉。
愛,就是要接受真正的自己。「認識自己」是修行愛的第一步驟。
下面的三項修行,是以《清靜道論》為基礎的更近一部慈觀修行:
願我學會以理解與愛之眼看自己。
願他學會以理解與愛之眼看自己。
願他們學會以理解與愛之眼看自己。
願我有能力認知、接觸心中喜悅與快樂的種子。
願他已能力認知、接觸心中喜悅與快樂的種子。
願他們有能力認知、接觸心中喜悅與快樂的種子。
願我學會識別、了解心中貪嗔痴的泉源。
願他學會識別、了解心中貪嗔痴的泉源。
願他們學會識別、了解心中貪嗔痴的泉源。
透過修行慈觀而能對週遭的人,包刮討厭的人有新的了悟。「願我學會以理解與愛之眼看自己」只要仍拒絕自己,仍舊繼續傷害自己的身心,就談不上愛他人、接納他人。有了正念,就有辦法認知我們習慣性思考模式,以及我們思維的內容。
一但你用理解之鑰匙打開了愛之門,你將體會接納自己和他人的感是。如果你還沒有辦法接納他人,那是因為你尚未接納自己。如果你與你周圍的人爭鬥,便是因為心中有掙扎。《妙法蓮華經》告誡我們,要以慈悲之眼來看眾生,這也包括了自己。如果我們愛某人,我們每天都需要認知,並接觸在他心中正面種子,不再澆灌憤怒、沮喪和仇恨的種子。
在修行有成時,將有能力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去理解、去愛、去照顧自己,便可以將他人作為慈觀的對象。先是選我們喜歡的人做禪觀對象,再來是與我們無利害關係的人,然後才是我們愛的人,最後是我們很厭惡的人。先要對喜歡的人修慈觀,因為要將愛心贈與喜歡的人必叫容易。如果我們以熱戀中的愛人做修行的開始,可能會被強烈的感覺吞噬。
不要拿已過去的人做禪觀對象,除非我們的正念堅實又真確,真切明白生到死不過是一種概念罷了,所以不會因為禪觀所愛的人、厭惡的人,或是已過世的人而迷失掉。已燃火為比喻。首先先點燃稻草,等稻草燒起來再加上小樹枝,小樹枝燒起來後再添入小木柴,更之後放大木柴,直到一些潮濕或青嫩的木材也燒起來為止。如果我們想要直接在一些濕漉漉的木柴上燒火,簡直是癡人說夢。
「願他的身心和諧、快樂、輕鬆。願他了脫傷害。願他安祥無恙。願他了脫憤怒、騷亂、恐懼、煩惱和焦躁。」專注於慈觀對象時,如果他他坐在你的右邊,就將你的能量延伸到右邊去。用愛的能量環繞著他,即使他不需要你的愛也要如此修行。全心全意於深刻的專注中,因為你知道怎麼愛自己,你有能力將艾給予喜歡的人,諦觀他的色受想行識五蘊。
在成功對喜歡的人坐禪觀以後,選一個既不愛也不恨,與你沒什麼利害關係的人來坐禪觀對象。一個毫無關係的人,可以是百萬人的代表。如果你說:「願一切眾生快樂」,但卻沒有明確實在對象時,你的願望也許會太過模。但如果指專注於一個人身上,也許會比較容易。諦觀,你將散發的正念能量,照亮你禪觀對象,真摯的見到總是會激起真摯的愛。
再過好幾個月,若你覺得可以做下一階段修行時,選一個你愛的人,甚至是你最親愛的人做禪觀對象。這是非常甜蜜的修行,也就是為什麼《清靜道論》警告我們,這項修行藏有魔障。在禪觀跟你關係密切的人時,你的專注可能會喪失。最後禪觀被你當成敵人,光是想就可以另你咬牙切齒的人,把自己放到他的處境中,然後想:「願他的身心和諧、快樂、輕鬆。」如果你還沒有辦法愛自己,你就沒有辦法愛你的敵人。
但當你可以愛自己時,就有辦法愛所有的人。若做到這點,你就會明白你所謂的敵人,也不過是個是苦難折磨的人罷了。只要能明白道,被你稱為敵人的人也在受苦難折磨,你就就有辦法去愛他、接受他。「敵人」這個觀念會消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他也在受苦難,也需要我們的愛和慈悲的真相。
「願我有能力認知、接觸心中喜悅與快樂的種子。」藉著你的言語,眼神,手的觸摸,關愛,你就有辦法幫他接觸到這些種子,雙方也因此受益。佛法用「一切種子」來形容意識。我們是園丁,確認,灌溉,耕耘最好的種子,我們需要真摯諦堅信,在我們心中有好種子。用適當的作意,在做禪,行禪或是日常生活中,與這些種子接觸。一但成耕與這些這面種子接觸,我們將知道怎樣一次又一次第與它們接觸,它們也會變得更茁壯。如果治療師知道怎樣再走路時維持正念,接觸自己健全的元素,寄知道怎樣幫助並人也這麼做。如果治療師只和病人談苦難,傷害可能太大。
「願學會識別、了解心中貪嗔痴的泉源。」我們心中都有些毒素,包括貪嗔痴。貪使我們追逐聲色名利,痴是無知,不理解。除了這三毒以外,還有其他毒素,包括慢,疑。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正念,了解他們帶來的苦難,外在因素並非唯一來源。在能夠幫助別人之前,我們必須控制自己的瞋。當怒火被煽動時,我們往往會攻擊那些灌溉我們憤怒種子的人。這就像是房子著火了,不去滅火,卻跑去追那些我們認為是放火的人。
生氣的時候,你的臉看起來就像是一顆隨時會爆炸的炸彈。必起眼睛和耳朵,回歸自己,好讓怒火平息下來。即使不容易做到,也要微笑。微笑可以放鬆幾百塊小肌肉,使臉看起來更吸引燃。隨地坐下,然後諦觀。最重要的是要灌溉正念的種子,讓他在你的心識中升起。正念就是隨時抱持正念,喝水時,要覺知你正在喝水,這就是喝水的正念。
我們要對憤怒培養正念:「吸氣,我知道我在憤怒。呼氣,我知道憤怒在我心中。」一開始憤怒的能量上升,接著正念的能量上升,讓正念平息憤怒的力量並使之消逝。我們不是要製造正念來趕走或挑釁憤怒,而是要來好好照顧憤怒。此方法是非二元,非暴力的。諦觀憤怒,要向諦觀你自己的小孩一樣,不要恨它或排斥它。觀呼吸可以平息安撫憤怒,正念可以滲透憤怒。
諦觀別人的苦難是很重要的。一個行為不仁慈,思想言語都不健全的人,必定是受許多苦難折磨。若能諦觀,明白它的苦難,心胸自然會敞開,理解的鑰匙也會自然浮現。佛陀再講四無量心時,會引用梵文薩婆多多耶(Sabbattataya)一字,意思是「與一切合而為一」,變成你的諦觀對象,去理解他的苦難。要學著接觸你心中的正面種子和苦難種子,一但理解道苦難的根源,你的心將變得平和、寧靜、輕鬆。
以下這三項修行也是從《清靜道論》中摘錄出來的。
願我知曉,如何每天滋育內心的喜悅種子。
願他知曉,如何每天滋育內心的喜悅種子。
願他們知曉,如何每天滋育內心的喜悅種子。
願我活得清新、堅實、自在。
願他活得清新、堅實、自在。
願他們活得清新、堅實、自在。
願我了脫執著與憎恨,且不冷漠。
願他了脫執著與憎恨,且不冷漠。
願他們了脫執著與憎恨,且不冷漠。
以上這些禪觀,幫助灌溉在阿賴耶識中的喜悅和快樂種子。試著讓自己激勵和他人的深刻快樂:「我立誓,要在早上將喜悅帶給一個人,要再下五解除另外一個人的苦難。」問你自己:「今晨,我要將微笑帶給誰?」這就是製造快樂的藝術。
我們的快樂觀囚禁了我們,忘了那些也不過是種觀念而已。我們的快樂觀可能會妨礙到我們得到真正的快樂,如果你以為快樂就該要以某種形式出現,就會錯過當下的喜悅機會。
做自己的島嶼。
依自己的島嶼。
佛是我的正念。
照耀咫呎天涯。
法是我的呼吸,
保護我的身心。
讓我逍遙自在。
做自己的島嶼。
依自己的島嶼。
僧是我的五蘊,
清靜和合工作。
依止自己。
回歸自己。
逍遙自在。
雖說這項修行可以使用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但當我們感到焦躁,六神無主時,這項修行就特別有用。依此修行,可以將自己送到最平靜,最安穩的地方。自我的島嶼便是正念,覺醒的本性,也是心中最穩定和平靜的基礎,照耀著人生的道路。若五蘊是在和諧狀態中,我們很自然地會依帶來平和的方式做事。觀呼吸帶來這種平衡,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呢?
如果你能使一個朋友微笑,他的微笑也將滋潤你。若找到了通往和平、喜悅和快樂的道路,你也是替大家找到了通往和平、喜悅和快樂的道路。與密有商談,找出滋育喜悅和快樂的具體方法是很重要的。若成功做到這點,你的苦難,憂懼和悲苦心態將會開始轉變。若以得禪觀的喜悅感覺充盈身心,體力和精神也會更堅強。喜悅的感覺有能力轉變在心中的憂鬱和痛苦的感覺。
學著已喜悅滋育自己和他人。你有辦法使他微笑嗎?你有辦法增加他的信仰和熱心嗎?如果做不到這些,你怎能夠說你愛他?愛他,就是要以具體的方式,帶給他喜悅和快樂。若是有技巧,你的言行將使他感到清新自在。修行這項禪觀,我們的愛很快就會圍繞並滲透所有五種人,所痛恨的人跟所愛的人之間分別將會消失。
冷漠和缺乏愛使我們受苦,但,執著使我們受得苦更多。少了正念,執著鐵並會變成憎恨。當執著成為憎恨之後,與愛人共度生命才是煎熬,分手似乎是唯一的選擇。極端的執著和憎恨都會帶來苦難,苦奈的根源依然會盤據不去。別說:「慈悲喜捨事聖賢的愛,我們既然不是聖賢,就不可能做到。」佛陀和菩薩也跟我們依樣,如此修行。起先,他們的愛也曾被執著,控制欲,佔有慾玷汙,但是由於修行,他們有辦法將這些毒素轉為無垠無涯,無我無別,妙不可言的愛。
2008年6月12日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