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些昨天日記沒能寫進去的事,主要是關於昨天後半部去故宮旁聽,其他社大課老師的部分.那位老師上的是古物鑑定,本身是故宮博物院退休,對古物鑑定有異常的熱情和執著,即使是上只有三四個人的班級也能上得很高興,昨天則是老師個人的興趣想去逛故宮,所以就告知同學說有興趣的就去一起逛.因為古物鑑定跟美術鑑賞這兩方面有所差異,一個是判定物品真偽跟好壞,一個是從美學出發的鑑賞,有這麼個機會就跟如玉一起去聽課看看,若有興趣以後說不定會去上課.話是這麼說,昨天上完課的感覺是還可以,不過電波頻率需要調整一下,如果合拍說不定就很合,不合就不合,是那種喜好分明的狀況.
昨天三點多從故宮離開就搭車直接前往士林,在士林捷運站週邊買了些食物跟飲料,到故宮外悠哉吃了下午茶附加晚餐.五點多和老師碰面,老師是位上了年紀帶有種微妙的氣魄的人,從外表來說也還說不上老頭,當然也不能這麼稱呼,所以一率稱呼老師或大哥就好.週六傍晚五點後,就是一般博物館的免票開放時段,所以昨天主要只花了車錢,學到的則是稍微了解如何鑑賞判定古物.在故宮中有許多展出是展出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再看到,所以要珍惜每次看展所看到的文物.昨天從五點進去看到八點半閉館最後被趕出來,除了明清雕刻展是這次才看到的以外,其他都是之前到故宮都已經看過的展,如雍正大展,乾隆琺瑯瓷展,故宮鎮館之寶常態展.
這個老師的觀點有時還後蠻有道理的,在判斷古文物的基準點是以:只要看到有些不合理,感覺上是非自然的東西時就要有所警覺;器物的年代可透過些細節,如製作手法和繪畫表現來判斷;有些東西是今古用語大不同,不能混同等,總之聽多少算多少.看犀牛角雕的器物一開始就點名那些都是臘染色,竹子雕的器物要乾透底才不會裂,看象牙雕物指出有些東西是非一體成形但接合得很漂亮,非得要用X光才能照出來,木雕物則要看工匠依其形判斷,若是玉器或判斷其他真偽,可以看材料的紋理,材料本身紋理對就是對,有點不同就是有狀況.老師對於些真得很好的東西會說出好的點,但倒是對於鎮館之寶有點不以為意,指出有些是染色加工,有些的確是上品,例如白玉錦荔枝.
對於顏色,指出在以前的翡翠是指青空色,有點接近有點透明的水藍色,是單指顏色而不是現在說的玉石;以前也沒有猈咻這東西,這是商人搞出來的說辭;搶奪或在定法律後盜墓挖出來的算是非法,其他都算是正常管道等.結果昨天老師似乎是講得太愉快了點,沒有注意到時間都八點半了,於是保全就來趕人了,因為是最後一批人,所以保全就在後面緊盯著,但老師就還是有點意猶未盡還想繼續講下去,不過保全就在後面緊盯著,就這麼著被保全緊盯護送出了門,是個有點微妙的體驗.聽老師的評判也還算有趣,算是聽了個不同的聲音,只可惜昨天早上已經累個半死,反正聽多少算多少.下次若還有機會也就再看看了,主要是老師聲音很小聲,對於已經習慣有導覽機的人而言聽得實在有點痛苦,而聽不是很懂的地方也不少,但也就這樣了吧.
2009年12月13日
社大古物鑑定旁聽之故宮參訪
2009年12月5日
帝國大審判中審視良心對抗群體沉默惡行而發聲的白玫瑰
今晚至少把吵著說要看說了很久,都從燕阿姨那邊把帝國大審判VCD借回來卻遲遲未看,但今天總算是靠著MOD看完了,同上次再燕阿姨家看完帝國毀滅還有竊聽風暴,關於德國人對於追溯自身過錯的影片,基本上也看到個段落了,之後還堆著華爾奇麗亞和惡棍特工沒看,讀過小說的為愛朗讀也想找電影版來看,辛德勒的名單和竊聽風暴想重看,但也都另外再找時間吧.
上次看完帝國毀滅後好像還沒有寫心得,但還留有些印象.這次的帝國大審判,基本上算是帝國毀滅的同系列,不過也不知道能說些什麼.也不是說不知道能說些什麼,應該說是有些事情是非局外人所能批判的事,而這些基本上是按照真人真事的史實演出來呈現於觀眾面前,那些曾經是一代人一整個群體的傷痛,對於一個僅只是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所看到的很難說那是什麼.不過,在帝國大審判中,很明確的可以看到,一個審視自己良心決不對納粹惡行低頭的人,堅持著對於人的尊重的信念,被否定於人的種種對抗著,即使在前面的末路是無法抵抗的,但對於家人的諒解還有得到少許的支持回應,那些種子必將開枝散葉.最後帝國大審判中並未提及二戰結束後,在後來的後來,那些納粹相關人士的審判及後續結果,只有說明白玫瑰第六份傳單被挾帶到北歐再轉到英國,之後作為同盟國文宣從空中發散,署名慕尼黑的學生,最後但基本上這是個很明確的對立效果.
那些曾經對抗過惡行的人和製造惡行的群體,還有關於人的尊重,於現在的人們在反省那個時代的種種,是這幾齣片子的討論主題.不管是為愛朗讀也好,還是帝國毀滅跟帝國大審判也好,基本上這些跟納粹相關和對立的人們,都顯現出對於德國這個國家的一種概念,一種很模糊卻又相當明確的意向.那一小群的什麼,影射的德國當時的末路跟後續.作為一個國家的概念,實際上是相當分歧的,在戰時作為戰爭的必要宣傳鼓動人群的依靠,在戰後卻被嚴厲的被審視著,但是德國這個國家的人們並沒有因為過錯而掩蓋,而是非常痛苦且必要性的揭露事實,這點是相當令人敬佩之事.在看帝國大審判中沒有感到無趣的地方,雖然電影文案基本上把該捏的全捏完了,但電影步調一直富有節奏且順暢.最讓人動容的地方應該是壓抑許久卻仍堅持信念,父母堅持出席法庭,最後在要行刑前的會面讓兄妹倆的那段,這段看得十分鼻酸卻也感到欣慰,若很有控的時候才會再拿起來整部重看吧,現在還是稍微沉澱一下吧.
2009年12月4日
不知不覺最遊外傳就此完結了
*啊,裡面關於結局的部分捏有點多,很在意的人請不要繼續看下去.
追雜誌時總不能免去會看到內頁旁有廣告,平日幾乎是無視再無視,但今天卻難得因為廣告的緣故而被告知了意外的事情而有不同的發展.頁側廣告上寫著,最遊記RELOAD第十級完結篇,一整個就超訝異的,記得之前才買第九集中文版,如果第十集就迅速完結有兩個可能,一個是草草收尾的爛尾,一個是繼續待續的中斷,結果是後者.或許是峰倉大神另有想法,弄出了個接續跳槽時作為第一部完,現在就順勢弄個第二部完,扣掉外傳還有個第三部RELOAD AD BLAST的最後收尾,還有個據說是講述光明三藏年輕的最遊記異聞,總之這系列真的是購龐大了.
不過就在才剛開始搜尋RELOAD完結篇的事情同時,也搜尋出外傳完結篇的這件事,於是重心馬上從第二部移到外傳上,並且認真看完別人的捏他評論,最後看到有人附上連結才順便連過去看,緩慢地把之前一度有買有追卻又中斷的地方看下去,目前看到三十二話,而捲簾最早在二十九話領便當,天蓬則是在次一話領便當,至於金蟬的部分還有其他後續,因為在認真看捏的時候已經被捏得很徹底了,只是中間還有待補完,所以就繼續看下去囉.
結果,在追看連載的過程中,發現中途為了買峰倉大神的直筆色紙特別買的那期第二十八話還蠻高興的,也考慮要不要繼續一本本買,但是想到財力有問題所以思考很久之後還是放棄了.連載外傳第二十八話的WARD是四人封面,次回封面是捲簾,但是直到現在才知道,捲簾是在那話領便當的,更次一話那時就沒特別留神了,結果天蓬也是封面,也領了便當,更更之後的三十三話是金蟬領便當,當然也上了雜誌封面,真是太難過了這個,不過大家都還是笑著的,真好.
在寫到這時,不知不覺也看到了外傳完結篇三十四,外加RELOAD的最終話,結果外傳的最後善後是交給觀音,收尾是敖潤口白收尾啊,雖然沒明寫出末路的這件事,不過也已經說得很完全了呢.啊,比較大的問題是敖潤是否等同於白龍的這件事吧,這點並未被解釋,不過也就隨便了吧.這部真的是連載得夠久了呢,還遇到數次在不同月刊或月刊的單月連載到雙月刊連載之事,比起本篇故事,還是一開始老早就已經知道是末路結局的外傳,在整個故事架構鋪陳上真的是非常非常地讓人動容,即使已捏過才看但還是看得相當鼻酸.
雖然有些東西現在似乎還說不清,但是或許沉澱下來之後就會說出來了吧.當然,也已經決定了唷,應該說是理所當然的事,雖然不知道何時才有機會入手,但肯定會買下日文版的外傳第四集完結篇好好收著,至於臺版就不奢望它會出了,但如果出了當然也還是會支持就是.看著這麼喜歡的這群角色們,一個個堅持自己的信念然後笑著死去,即使是後來才省悟明白了全貌後的敖潤也還是那麼的可愛,真不枉費自接觸這部作品以來的一直支持,能看到這樣的結局真是太好了.雖然人生是別離,活下來和轉生的人也有活下來的人們該去做的事,但就像櫻花會再綻放,是如此的讓人感到欣慰一般.活著,體會人生,如此而已吧.
不過以下是小小的吐槽時間,是關於最遊系列跟外傳作品發生的事情的少少雜言.是說,最遊本篇實在是太混了點,就那樣的故事然後一直拖著,雖然是有繼續前進的感覺,但回到原點的意味更重啊.本傳太多太微妙生活系的老梗,扣掉很棒的埋葬篇外,真的不知道哪裡是真的特別值得一提,分支又多又雜又容易走回某種公式中,光這點就無法跟雖然是既定結局卻能轟轟烈烈地走完一程的外傳相比,外傳特色就在於專注描寫於主角群的羈絆,沒有過多不合理的部分,簡單明瞭,光是這點本傳就比不上外傳了,所以從某方面而言本傳在某檄內心裡,遠比不過外傳.換而言之,本篇只是外傳的註腳而已,在某檄心中差不多是這樣的感覺.不過當然還是會繼續支持下去,只是比較期待蜂之巢或WA,但這兩篇進度似乎也異常緩慢,真糟糕,BUSGAMEER也還會繼續支持啦.
然後,雖然有人說看捲簾領便當時比較有感覺,不過個人是認為天蓬的部分也很合理,也覺得很有感覺,或許該說是很合拍的感覺吧,畢竟某檄基本上也是這種人,老是在在乎些雞皮蒜毛小事.然後敖潤的致敬也很棒,有種肅然起敬的感覺.按照最後的描述來看,敖潤最後致敬完似乎是陷入麻煩中,在沒有辦法的狀況下放了手摔下去,所以下半身不行了身體也變得很糟,不過卻活了下來,然後自十八話左右就介入描述這這整件事並做了收尾,敖潤最後也受到那四人不小的影響呢,對於希冀這件事.不過比較有趣的事,這個老是克上司的捲簾倒是在最後救了敖潤這個上司一命,反過來被洗刷污名也算是彼此彼此吧,也算是個有意思的地方.嘛,恭喜最遊記外傳完結,至於之後的異聞就等有機會在追了,峰倉大神也請多保重身體吧.
2009年11月13日
漆黑夜裡輪轉著梵谷的星夜-臺北梵谷展
今天為了要去看梵谷展,出門前可努力填飽肚子,考慮到因為是拿收集前四天聯合報刊登的印花,可能跟購票入場的有別會要排比較久的隊伍,於是乎一點多出門約一點半到,好在是趕在人潮湧現前排到隊伍上二樓,否則之後就是場硬戰吧.上二樓後繞了一小段路,到剪票口的時候分成兩列,一列是聯合報印花在右邊,一列是購票入場列,進去後則全部擠在一團了.在服務處用購買這次梵谷展的多媒體導覽光碟,二九九送導覽機使用一次.租借完後才正式進入會場內觀賞.
這次梵谷展自今天開展到明年三月,展出內容是梵谷的二十張油畫及七十餘張的素描畫,展出地點在臺北歷史博物館.進入展場後,就被一大群擁擠的人堵住,後面馬上就有人在抱怨什麼叫做有管制,批評這次預售票限定場次跟人數的這件事.不過看完整個展場下來,雖然人很多但還不至於到真的很誇張的地步,上次米勒展入口處幾乎堵住才才可怕,這次有稍微控管還是有比較好一點.這次看展的前面一段以及最後接近出口的幾幅名畫處,還有有導覽機解說的點人會特別多以外,其他地方就還算好,中間走道都還挺有餘裕的,這點或許可以稍微高興一下吧.
這次梵谷展的展出,主要是依照時間序來排列,從梵谷的開始習畫到後來在巴黎接觸印象畫派,到後來自己有自己的表現手法,在到受高更的同儕影響之後精神狀況不佳住進了聖雷米療養院中,最後舉槍自繹.在這一連串時間序中,最明確的分界點是在梵谷到法國巴黎的那段時期,在早期的畫比較喜歡的是海牙一景跟努南的舊塔樓;在梵谷到荷蘭南部以下,接觸到印象畫派第八次也是最後一次聯展以後,還有看到日本浮世繪後,對於有別於高緯度的北國那種陰郁的氛圍有了重大地轉變,開始了一系列的實驗跟原創性的創作,例如餐廳內、自畫像、橄欖樹葉、柏樹和兩個人物、聖雷米療養院的花園、普羅旺斯夜間的鄉村路(別名有柏樹的星夜路),這些都是這次展出中特別不錯的畫作.
這回租借了導覽機有點貴,但用起來還算不錯,用起來有點像是有點薄的大哥大,選畫的按鍵是觸控頁面,在語音導覽的同時也會在螢幕上顯示該畫標題名跟圖畫縮圖方便辨識.不過很可惜導覽機預錄的導覽解說實在是不算好,雖然有些的確有說到重點,但對於畫的解說剖析不夠深入,有時候還會變成干擾,實在很傷腦筋.若是扣掉導覽機花錢,有種被扒兩層皮的感覺,對這場梵谷展到還覺得還可以.這場梵谷展還設置了阻擋人太過接近畫的檔牆,但還不至於感到不快,甚至可以安心往前推擠,也還算不錯.
關於這次的展出,用某檄的衡量尺來衡量,說實在畫覺得普通略好些,展場其實都還不錯,但是展出的畫太少了,票價太貴了些,若是全票兩百五還可以接受,賣三百真的太貴了.會場的畫來得不算多,不過自巴黎時期後的畫基本上都還有可觀性的,特別是看著明暗對比以及用的顏料筆觸厚度等都是一個課題,看到星空時也想了很多,也還算不錯.在出口的時候本想要買些什麼,但很多喜歡的居然沒被做成明信片真是難過,剩下來明天在說了,明天還要再去一次會場呢,就聽陳老師怎麼說吧.
2009年11月9日
陽炎-06、昉
所以說現在是什麼狀況。
夜深人靜,一人獨處,本該是回歸平靜,反省今日所作所為,把些白天未能完成之是繼續忙到個段落,為翌日鋪陳準備好自己的重要時段,房間裡卻存在著一個非人也不知其名,就連有無實體也不清楚,卻又讓人無法忽視。把房門掩上,將椅子反轉置於床邊坐下,手抵著眉間,隱隱自喉間發出低鳴。持續半刻鐘有,才微微抬起頭,看著一直板著臉看不出表情,始終筆直站立幾乎不動搖的他。起身改坐到床沿,對他指了指空出來的椅子,示意要他坐下。此舉假設可以立足於地,具有某一實在且不被物所穿透的空想。只見他微微地點個頭,動作輕卻有力,不帶含糊而俐落地,比艇端正地坐立於椅上,倏忽為此舉一震,卻又為眼前難解之問題收起那一絲訝異。
「難道截至今日為止,都還未曾為其他人所意識到過嗎?」微微歪頭,已經有點有點放棄思考眼前存在本身就是個大問題,略過此疑惑,換個比較次要的問題切入。只見他似乎稍稍陷入沉思,把頭放傾又歸於置中,才微微點頭,得到這樣的回答大概也如所料。繼續問下去問了名字,見他陷入一片深思,才發出了個單音。那個單音聽起來有些像疏水的疏,順手抄了本字典翻開指認,卻得縣曲阜洙水的洙字。勉強問清楚名字,姓氏等更多的就又得所以然。坐在床邊,繃緊神經,加上一天在外的疲勞,稍不留神就打了個大哈欠,雖然很失禮卻無法不露出疲態。
雖然事情有些超乎預期,但對方似乎須要點幫忙,至少今晚需要有個棲所能安歇之處,因為他選擇了離開前往到另一處,光是這樣的改變或許就是種變革。沒忘了在詢問對方的大名後補上自我介紹,至少交換了名字,方便稱呼彼此,即便對方似乎沒有什麼說話意願,但也該被視為是種禮貌。十三夜的月已經快爬上了天頂,簡略地在地上舖了草蓆放了薄被,除了隨意到外走動及同睡一床之事不被許可外,只要在不影響他人之行為,房間內的物品任憑使用。
把該交代的事情交代完,吹熄了桌上的燭火,爬上床窩入被窩中,背過身面對牆,禮貌性的道過晚安,閉上眼不久便沉沉入睡。半夢半醒間翻了身,隱約從眼瞼縫間,微明的月光透至窗內,有一人影面色平和地望向外面。一陣睡意襲來,拉了拉棉被調整了姿勢,又陷入夢中沉沉睡去。自墨藍深海中逐漸甦醒,無意識緩緩睜開雙眼,四周一片寂靜,視線直識所及微灰白色的濃霧。沉寂許久,才意識到平穩規律的呼吸聲。所能辨識的顏色,灰白自淡金黃轉為鵝黃,一層層堆疊的顏色逐漸加深,視線變得開闊起來。眨了眨眼,意識變得清晰,逐漸看清楚物體及週遭環境的輪廓。
指頭伸了伸,依著手肘撐起側躺的身子,用手撥了額前瀏海,習慣性的望向窗外,窗牖半開,晨光照入,有一人影立於其側,宛若為光所包圍,看不見被對向外的顏面,一時間受到迷惑。直到聽到從廚房那傳來的早膳準備好的打板聲,這才回過神來,不經意地發出了驚呼聲,並迅速下床著衣。目光一瞥,只見他似乎意識到而回過頭來,用著沒有高低起伏的聲調道了早。反射性地接了話,話才一出口,腦海湧現了昨晚一連串的事情始末,下意識地發出了驚叫聲,不知所措地將要拿掛在椅背上外衣的手懸擱逾半空中,足足呆立了半响有。
-------------「昉」
日初明也。
始也,昉此。
始98/4/2
終98/6/12
2009年11月7日
兩個世界數個結局的EVA二創佳作RE-TAKE雜言
話說昨天上墨線稿沒有進度,小說幾乎是在有點勉強的狀況,不是聽著篇四開頭的蕭邦雨滴前奏曲,而是在聽EVA的TV版原聲集完成的,部分補充則是今天聽著RE-TAKE的PV完成的.昨天大半時間都拿去看從驢子上載下的RE-TAKE跟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特別是RE-TAKE因為六本全所以檔案不小,偏偏某人耐不住性子會不時預覽看些進度,但到晚上九點多才總算下載完,後續則在不斷找尋相關補充資訊中,勉強是稍微了解到這部作品在EVA的二創作品的定位所在.
關於EVA二創作品RE-TAKE這部作品,曾經在之前似乎是重看EVA的TV版還是在看新劇場版序時,一度興起搜尋看看同人創作曾看到過有人寫的好評評價而有了初步的印象.不過,當時並未直接看到這部本體,也沒有太過認真想要追究,雖然當時似乎是在找些相關資料來看,或許的確有動念想要看看EVA的二創,但內心總有些隔閡跟疙瘩存在,所以中就沒有太過深入.之所以最後就連其他EVA二創都沒有太過認真去找二創小說或漫畫來看,部分原因是因為這部年代已久,當初看的時候距今也差不多十年有了,很多事情不是在當下認知到,以後大概也就不會在涉入.雖然現在的自己會習慣性或偶爾性的去找些正在追的作品之同人來看,不過在內心佔有極大地位的EVA,基本上是不容許被挑戰,即使他人寫的多好多知名,也沒必要刻意去補完那可有可無的部分.
說老實話,對某檄而言,其他作品可能還可以透過二創找到種不一樣的解釋或切入點,但唯獨EVA,幾乎只認定庵野秀明監督的TV及劇場版,以及跟貞本義行畫的漫畫版.至於其他後起跟EVA設定有點關係的那些,只是偶爾支持一下回味一下,從未有能夠取代那可以稱之為本篇的TV及三篇劇場版.不過比較特別一點的是EVA的新劇場版,這部因為還未有確實結局的未知數存在,而且目前只看了序篇且沒有給予高度肯定的狀況,外加還沒看破篇,所以在此議題中是暫時被排除在外擱置的,或者該說這是該花些時間才能知道期間的價值何在.不過雖然庵野秀明在十幾年後出了EVA的新劇場版或許的確有許多變革之處,但,說到底搶錢還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吧,這又是另外個議題了.
基於這樣的立場,在繼續說下去對RE-TAKE的觀點之前,還有個要被提出來的部分,是某檄本身對於EVA這個作品的評價.關於這部作品,記得當初應該是在1998年後中視撥出時看到的,在那之前偶爾聽人說到,但卻未曾刻意追究.當時在中視撥出時,從第一話開始就很熱中的追到最後一話,即使到別人家或出去某處也不忘在放送時間找電視看,幾乎是被人當狂熱者看待.不僅只是追逐的這個作品,當時在人際關係受到壓力有狀況的時候,基本上也是透過於此來提出並尋找些關於人生的關於自己的意義的問題,也因為於此,所以對其後的人格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而那些影響至今也深刻地展現著一定的影響力.同時,當時網路發展還不是那麼的完備,有像現在那麼多的資源,當時也僅只是個國中生而已,所能獲取到的資料資源等都是相當的有限.即使如此,這部作品深刻並內化於心裡,是不爭的事實.
EVA這部作品基本上沒有定論,正面評價跟負面評價以及對社會的影響力都難以輕小覷,覺得該被奉為神作或經典或是惡劣作品都有人支持其論點,但單就突破性和成果而言基本上是成功的.正因為作品影響力大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論調及見解,作品本身對於每個不同的個體其感受及體悟到的都有差異,所以就二次創作上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存在.單單只是喜歡零還是明日香這點就有各式各樣不同的論調,各方面的詮釋更是難以概括,到底怎樣的東西才能被多數人接受,是怎樣的底限才是被認可的,說到底EVA所帶來的爭議性也是相當可觀.
在這樣的狀況下,特別是TV版在第二十五、二十六畫兩話幾乎完全跳脫先前故事的結局讓多數人難以接受,其後又推出AIR跟真心為你還有DEATH的劇場版作為補完,但還是不是那麼讓人能接受,那到底是要怎樣的結局才能被認可呢?於是就有二次創作來補完這個區塊,而其中最為人所接受且好評的就是STUDIO KIWIGABUCHI花了數年完成的RE-TAKE.雖然很多人奉為神作,但在繼續說下去之前先稍微給個閱讀完的評價,這部作品對某檄而言並不是神作,真正的神作是TV版跟其後補完的劇場版,而RE-TAKE只能算是立基點漂亮且有深思熟慮,但還帶了點庵野味的作風,給多數人一個完美的結局的故事,甚至不脫大團圓的期待,即使如此,還是值得一看討論其內容.附註,在看到某幾個點上某檄數度落淚是事實.
RE-TAKE是在講述以真嗣所擁有能夠改變的世界狀況下,一個稍微脫離原作的另外種可能及結果,扣掉該作者似乎相當喜歡在某一合理狀況下的R18的內容外,在故事架構上還是有相當可看之處.該系列共六本全,一到三跟四是本篇故事,零篇是番外篇,但實際上也跟本篇故事緊緊相連,而且是在第四篇本篇結束前的一個要點所在,還有一個後日談後續給了個最終結局作結,另外還有個第一到第二之間的一點五畫作補充,另外在二創本體故事之外還有個RE-TAKE的原聲集.稍微補充一下,除第零篇明日香視點的獨白是六十頁,第四篇結局是兩百頁外,該系列作每本約一百頁上下的頁數,價錢則約一千兩百日幣到一千六百日幣間,若全套收大概要花台幣六千元差不多,但是因為收藏者跟年代關係會更貴也說不定.
基本上這是個兩個世界的兩個故事相融合而成,一開始並不那麼能夠察覺,但是看到後來作者都會交代的清清楚楚,但雖然是兩個故事卻隱含了數個結局,有點像是多重平行世界的概念,但作者也不會非常刻意的強調,而在最後基本上也都給了完整的結局.這個作品對某檄來說,真正好看的地方不是打鬥也不是成人指定的部分,而是在於原諒的這個議題上.那兩個世界的人,特別是真嗣,是如此地無法接受最後的結局到來,所以才創造了那樣的世界,但是因為這樣才有了另外個,或者該說是不斷地在痛苦中掙扎,以致於最後終於願意跟那些傷痛和解,原諒了那些不堪,而那些努力那些痛楚都將被記得,而這也是這部作品好看的地方.
當然,這作者參考大量原作,包含TV版跟貞本版的漫畫場景及故事作為立基,畫作的完整性很高,扣掉偶爾會覺得人物有點變形,但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就算了吧.作者重新詮釋且讓真嗣認清自己站起來,讓一直深陷於過去傷痛痛楚的明日香放下過去,兩人總算能和解回到原來的現實中,而新誕生的真嗣則接納了事實,那個殘留明日香的影子明日香,最後也明白了自己所該追求的事,這些都是原作本身跟其他相關二次創作多不可及之處,也算其作品優點所在.不過,某檄真的不是那麼喜歡真嗣的成人向的行為,這點多少是成為某檄觀看的扣分點,但也勉強能夠接受就是.看到明日香對真嗣以及對美里的我原諒你的和解,真的是有很多感慨,這部分會在認真思考並希望轉化到正在寫關於過錯跟自責的小說作品中,從某這點來看還是蠻高興看到這麼部高水準的作品真好,至於其他想到就再補充了.
2009年10月23日
陽炎-05、淪
逐漸昏暗的巷道內,影子逐漸消失於黑夜中。天邊明月尚未升起,注視輪廓有些透明的人影,只是注視著。
「天暗,見物行走諸多不便,歸否。」對著凝視著天的對象,出於禮貌而打招呼問候。但言語符號,究竟能否被意識並理解,本身都是個問題。本想藉此察言觀色,怎知對方毫無反應,連眼皮也沒眨一下。看著這高大的形體擋在窄小的巷道中,實在是有些困擾,歪著頭,有些不知如何是好時,就見那高大的身軀轉過身來,一臉茫然,目光游移有些找不到焦距,不知所以然也歪著頭。
但也僅止於如此,沒有更多動作,也不明白對方到底接收到多少訊息,但總算也有點反映了。只是,接下來要怎麼辦呢?直視著這高大的身軀,仍未改變進退不是的處境,只有不安的焦慮增加。正想點頭示意硬是要穿越那狹小的縫隙前,只見對方嘴角微微動了動,似乎想要說點什麼,但所能聽見的卻是週遭的風聲,遠方傳來炊好飯,叫在外與鄰家戲鬧的孩子回家的呼聲而已。
這回,耐著性子靜下心來,試著想要知道對方所想傳達,而屏息諦聽,雙眼凝視而不想漏看些什麼訊息。有個聲音微微發出聲響,但這聲音並非來自四方,而是直接在意識中迴響。正當要捕捉那些聲響時,卻不知道剛剛聽到了什麼,只能更加屏息凝神地嘗試捕捉些什麼。語畢,在內心中不斷覆述,連續幾次不得要領的失敗及片刻停頓後,總算是稍微理解了點隻字片語。雖然有些模糊且帶有些獨特古語般的腔調,將零散字辭重新組合得「汝,得觀乎於此身,吾身實存乎。」,但何問於此卻不得其解,若所見為不可見之物,令人匪夷所思。
糟了,天都黑了人卻還在外面,不但錯過傍晚至晚飯前的聚會,即使現在趕回家也沒晚飯了。下午跟母親上大人說好會趕快處理完事情趕快回家,處理堆積要送公館審核的公文。多虧家人的對外宣傳,左鄰右舍藉此機會圖個方便,送了些瑣碎差事來,本想裝作什麼也不知道的樣子度過這幾日,但似乎已成了空想。總之,當務之急就是把眼前的事情解決,趕快回家。
「汝,何出此言。萍水相逢,既不知其所來亦不知其所去,僅片面之緣,恕難為答此難之問。倘若無處可去,寒舍尚能借住一宿。天色已暗,不再多此逗留。如有冒犯之處請多海涵。」語畢,見對方微微一頓,彷若如有所思後,微微點了頭,側過身子讓出路來,自己也點頭示意,繞過對方,沿著原路出狹窄的小巷,加快腳步朝家的方向。身後一直有足音跟隨,雖然沒有更多言語交談,但既然跟來了,也就沒理由拒絕對方。還在想該用什麼理由說服家人,還沒想到辦法,人已先到了家門。
站在家門,背後沒了足音,回頭望去,本以為在的卻什麼也沒有,空無一物的巷子一片漆黑。進家門,向長輩問安,把下午處理之事作所報告後,回房拿了換換洗衣物,到後院拿些柴燒水,入浴室沐浴。月光自窗牖照耀於室,放了半滿水的檜木桶缸中,水面映照出自己的身影。投擲入水的小石子漾起水波,波痕自石子下沉中心向外擴散,石子緩緩沉入至底,其輪廓同一旁映於水面的燭光,搖擺、擠壓、分離、扭曲、融合,不斷改變樣貌。
回到房間,點起桌上的蠟燭,室內光影隨搖曳的燭光晃動。轉過身,本以為什麼也沒有的背後,無聲無息的站了個人,著實地嚇了一跳。幾乎一身白的高大形體,筆直地站在窗邊櫥櫃前,由窗檻透入的月光,清楚地在有些模糊的輪廓上,透出了背後物體的形體。那頭全白的頭髮在微光中似乎有著淡淡銀色光輝,臉上沒有明確的表情,視線卻不如先前渙散,但也看不出所以然。對這難以理解的存在,僅僅只是愣著。良久,才自喉嚨發出點聲音,把內心疑問毫不保留的吐出:「汝,非人耶。」
他只是稍微皺眉,一臉不解地,投以不明所以然的給了答覆。
-------------「淪」
條理,漣漪。
淪胥,沉沒。
始98/2/2
終98/4/1
2009年10月20日
充滿洗鍊細膩故事跟筆法的吉永老師的作品大奧
真不虧是吉永史老師,能夠把漫畫畫得那麼棒,突然有種看好漫畫就像在看好文學的想法,實在是不可思議.當然,除了鋪陳完整細膩的吉永史,還有很多老師的作品也都很棒,富檻義博或藤崎龍或浦澤直樹或荒川宏等,很多老師的作品看起來故事都不比一般文學作品鬆散,反而是更加的有力有魅力,看那些作品就有種說不出來的痛快或更多想法,所以才會一直想要支持下去.不過大手就是不一樣,至於比較普通通俗性的那就不在此討論範圍.有時候也會覺得那些過於通俗刻意迎合讀者的作品是輕薄的,明明有些看了就會直接吐槽這根本不合理,砍掉樹木浪費紙張,為什麼這種作品不趕快從市場上消失呢,雖然明知道並不可能卻也不能改變什麼.
扯遠了,回到昨晚看吉永史的作品上.各人相當佩服吉永史的作品有幾些特色,故事帶有些原創性跟類型都有不斷的切入點,細膩且洗鍊的重點描述,確實掌握出場人物的特色而不會混同,每個被創作出來的角色都有各自的發展,有時也會在故事上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分鏡跟繪製上也有明確卻又不失風味的個人風格,而那個人風格更能夠突顯於故事的存在等.雖然吉永史的創作量不少,多少偶爾也還是會有碰到自己不很喜歡的題材,不過大抵來說那些也還是值得被欣賞的.
之前就有聽過吉永史把頗受好評的時代劇大奧,做了男女性轉而畫了另外一個不一樣的大奧,而且據說畫得的確是不錯且不落窠臼,雖然之前就有打算要找來看,不過沒特別看到也就忘記了.昨晚一時興起把吉永史還沒看過的作品找來翻,其他作品當然也都維持著一定的水準,但吉永史畫的大奧真的是太棒了,幾乎是無話可說的好,有機會真想收一套,不過整套出完似乎還需要些時間吧,總之就在等一等了.因為是掃描版所以很多細節不是看得很清楚沒有很認真看,但昨晚大概也是一小時一本,跟認真看起來的幾些作品相同,甚至要花更多時間才能看完.
雖然沒看過時代劇的大奧,但看著吉永史的大奧也有許多感觸,同時也回味起去年去日本參觀二條城所看到的東西.雖然是性轉換的大奧,但是在男女的描述上卻有超過一般程度以上卻不違背認知,而起在故事的起伏轉折都維持著雖然不見得特別強調但卻有力的關鍵,那些都是可以被好好回味之處.人物的互動上也都很有味道,沒有特定要強調出什麼,但對於人的事,雖然悲哀無法抵抗,但那些人卻還是正面面對,這點上也很讓人感動.大奧一本約是一截故事的起承轉合,但故事本身還是有一定的連貫性,雖然不知道第四集會到哪裡,但很期待吉永老師能維持品質繼續畫下去,稍微等一下倒還是可以接受,只是不要真的讓讀者們等太久啊,祈禱一下囉.
2009年8月29日
卡格-埃勒特 Sigfrid Karg-Eler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pIdh-1DqCg
卡格-埃勒特(1877-1933)出生於1877年,是德國當時主要的館風琴音樂作曲家,1919年在萊比錫音樂院學習,之後在該院任職,1933年逝於萊比錫。早期受德布西、史克里亞賓和荀白克影響,此後在印象派、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複音音樂影響下,形成獨創風格,曾赴美國舉行管風琴巡迴演奏會。卡格-埃勒特對長笛作品有重要的貢獻,但是卻比較少有後人探索。他的音樂在20世紀幾乎少為人之的原因有好幾種,包括當時法國長笛曲盛行、作品的可德行及演奏難度。因此卡格-埃勒特以投入管風琴作曲聞名,以致於其它的長笛作品相對的受到忽略。相較於卡格-埃勒特的其它長笛曲,他沒有訂出曲名,有沒有為樂章命名,只稱作奏鳴曲,鋼琴部分的份量與長笛相當,各樂章都以ABA的曲式呈現。這首奏鳴曲流露出豐富的情感,段落間的速度常常不地轉變,總共可分三個樂章,但是不間斷的演奏,一氣呵成,作曲家宛如以色彩鮮豔的畫盤,彩繪出曲中的意境。
系統編號: 094FJU00248065
出版年: 95
研究生: 黃子玲
研究生(英文姓名): Huang, Tzu Lin
論文名稱: 卡格-埃勒特:《交響短歌》作品研究及詮釋探討
英文論文名稱: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Sigfrid, Karg-Elert: Sinfonische Kanzone"
指導教授: 游雅慧
指導教授(英文姓名): Christine Yu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 音樂研究所
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關鍵詞: 卡格-埃勒特 ; 交響短歌 ; 印象主義 ; 管風琴家 ; 作曲家 ; 演奏家 ; 教育家 ; 三十首長笛練習曲
英文關鍵詞: Karg-Elert ; Sinfonische Kanzone ; 30 Studies,op. 107
[ 摘要 ]
卡格-埃勒特(Sigfrid, Karg- Elert, 1877-1933)二十世紀前半期的德國作曲家,他同時也是ㄧ位管風琴家、鍵盤演奏家、音樂理論家以及音樂教育家。
這首《交響短歌》有明顯的後期浪漫風格,融合印象主義 、表現主義 及新古典主義 的手法來創作。作品中可見短小的動機發展、不停轉換的調性、豐富的和聲色彩、對比的旋律主題等特性,雖然他並非大眾所熟知的作曲家,但這些作曲上的特色,令人在欣賞過後會ㄧ再回味,在音樂會上也逐漸成為受歡迎的曲目。
http://tw.myblog.yahoo.com/jw!eCvvQByBGRgN2uT03Jo7jAveCA--/article?mid=344&prev=359&next=-1
Sigfrid Karg-Elert(1877-1933)
二十世紀初期有名的作曲家,樂曲作品等身,最廣為人知的有聖詠曲集、室內樂(為了鋼琴、管風琴、大鍵琴而寫)。
出生於德國的Oberndorf am Neckar,於萊比錫的Conservatory學習音樂,1919年成為該校教師。他的作品大大的影響了後進作曲家的作品風格,其中包括了Claude Debussy、Aleksandr Scriabin和Arnold Schoenberg。
Karg-Elert的作品十分受美國、英國、法國愛樂者的歡迎(尤其是寫給管風琴演奏的曲目),1933年時,他甚至前往美國舉行了一場演奏會,但卻不甚成功,1933年後期Karg-Elert生了一場重病也奪去他的生命,死後葬於萊比錫。之後他的作品逐漸式微,直至1970年代後期方才開始復甦。
"Nun danket alle Gott" 是Sigfrid Karg-Elert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之一,取自於66首 Chorale-Improvisations(為管風琴而作之聖詠即興曲,作品編號第65)被形容為近代以來最具原創性及影響性的聖詠曲。他的管風琴即興聖詠曲多於1908~1910年間完成。Karg-Eler的傳記作家Wolfgang Stockmeier針對作品第65號的管風琴即興聖詠曲做過以下表示:「『第65號管風琴聖詠曲』為自巴赫以降,達到顛峰且百年來已然不再活躍、失去活力的對位法寫作之管風琴聖詠曲再次帶來新的氣息。」
Sigfrid Karg-Elert
http://www.geocities.co.jp/MusicHall/6119/museum/kargelert/index.html
シークフリート・カルク=エレルト Sigfrid Karg-Elert (1877-1933)
ドイツの作曲家。本名シークフリート・テオドール・カルク。1877年11月21日オベルンドルフに,新聞紙の編集長をしていた父ヨハン・バプティスト・カルクと母マリー・フリードリク・ニー・エレルトの間に,12人兄弟の末子として生まれる。病弱な父は程なく他界。一家の家計を長姉が支えるという状況のもとに育ち,教会の宣教師であったブルーノ・ロツィヒ(Bruno Rothig)から音楽教育を受ける。エミール・ニコラウス・フォン・レツニチェックに見いだされてライプツィヒ音楽院へ進学するものの,ロツィヒの勧めもあって教師の道を歩むべく14歳でグリンマへ出向。音楽への情熱絶ちがたく,マルクランシュタット(Markranstadt)で3年間を過ごし,独学で楽典を修得した。次いでライプツィヒに戻り,楽団員やバーのピアノ弾きをしながら活動したのちライプツィヒ音楽院へ進学。パウル・ホマイヤー(Homeyer)にオルガン,サロモン・ヤダッソーンとカール・ライネッケに楽典を学び,1901年からはロベルト・タイヒミュラーの作曲法クラスで学ぶ。1902年にマグデブルグ音楽院のピアノ科教師となり,カルク=エレルトに改名。ライプツィヒへ戻ったのちエドゥアルド・グリーグの擁護を受け,彼の薦めで作曲活動への専心を決意。ノルウェイ表記のSigfrid,両親の名前をとってKarg-Elertに再改名。演奏活動をする傍ら,1911年以降ライプツィヒ音楽院で楽典と作曲法の教鞭を執りながら生涯を送った。晩年には海外でも評価され,1930年にはロンドンでカルク=エレルト・フェスティヴァルが開催。ピッツバーグのカーネギ 財団研究院でオルガン講師も務めている。作風は,初期にはメンデルスゾーン,グリーグ,シューマンの影響下にあり,後にドビュッシー,シェーンベルク,スクリャービンの影響のもと,より近代的な書法を採り入れたとされる。1933年4月9日,ライプツィヒで死去。
主要作品
※Sceats, G. 1950. The organ works of Karg-Elert. Hinrichsen Edition.入手。時間が出来たら作品表更新します。
管弦楽曲 ・ヘ長調の短い交響曲 Sinfonia brevis, op.1 (1897) ... 未出版
・組曲 Suite, op.21 (1902) ... Bizet: Jeux d'enfantsによる
・交響的行進曲【】 Deutsche Helden, (1915) {winds}
・室内小交響曲 イ長調 Kammersinfonietta (1918-1919) {chamber} ... 未出版
・交響曲 sinfonie (-) {orch}
協奏曲 ・ピアノ協奏曲第1番 ニ短調 Klavierkonzert No.1, op.6 (1900) {p, orch} ... 未出版
・ピアノ協奏曲第2番 変ニ長調 Klavierkonzert No.2 (1913) {p, orch} ... 未出版
室内楽 ・木管三重奏曲 ニ短調 Trio, op.49 (1902) {ob, e-hrn, cl}
・木管五重奏曲 ハ短調 Quintet, op.30 (1904) {ob, 2cl, hrn, bssn}
・ Etüden-schule, op.41 (1905) {ob/e-hrn}
・チェロ・ソナタ イ長調 Sonata, op.71 (1907-1908) {vc, p}
・パルティータ ニ長調 Partita, op.89 (1910) {vln}
・ヴァイオリン独奏のソナタ ホ短調 Sonata No.1, op.88 (1910) {vln}
・特徴的な小品 10 Leichte Charakterstudien, op.90 (1911-1912) {2vln} ... 1, 3, 4, 7, 8番をピアノ伴奏付の【喜遊曲】(op.90b)1920年に改訂
・小ソナタ ハ長調 Little sonata, op.68 (1914) {vln, p}
・【グラドゥス・アド・パルナスム】による奇想曲 30 Capricien 'Gradus ad Parnassum', op.107 (1918-1919) {fl}
・ソナタ・アパッショナータ 嬰ヘ短調 Sonata appassionata, op.140 (1917) {fl}
・交響的カンツォーネ 変ホ長調 Sinfonische kanzone, op.114 (1917) {fl, p}
・フルート・ソナタ 変ロ長調 Sonata, op.121 (1918) {fl, p}
・ Trio buccolico, op.121b (1918-1925) {fl, vln, p} ... フルート・ソナタを改訂したもの
・異国の印象 Impressions exotiques, op.134 (1919) {fl (pic), p}
・ Suite pointillistique, op.135 (1919) {fl, p}
・若さ Jugend, op.139 (1919) {fl, cl, hrn, p /cl(vla), p} ... ソナタ第二番(op.139b)と同一
・8つの小品 8 Pieces, op.112 (1922) {vln, p}
・クラリネット独奏のソナタ 嬰ハ短調 Sonata, op.110 (1924) {cl}
・25の奇想曲とソナタ 25 Capricien und Sonate, op.153 (1929) {sax}
・オーボエ・ソナタ sonata für oboe und klavier (-) {ob, p}
・ピアノ三重奏曲 klaviertrio (-) {vln, vc, p?}
・フルート独奏ソナタ sonate in einem Staz (-) {fl}
・主を讃えよ praise the lord (-) {org, winds}
オルガン曲 ・コラール即興曲 choral improvisationen (1908-1910)
・10の特徴的な音を持つ小品 zehn charakterische tonstüke (1911)
・3つの水彩画 drei pastelle (1911)
・4つのコラール風即興曲 choral improvisationen, op.65 (1914)
・三部作 triptychon (1930)
・ワルツ valse mignonne (1930)
・印象的な万華鏡 späteren kaleidoskops (1930)
・ヘンデルへの讃歌 hommage to Handel (-)
ハーモ
ニウム曲 ・パッサカリア passacaglia (1905)
・33の肖像 33 portraits (1913)
・交響的コラール symphonic chorale (-)
ピアノ曲 ・旅の写真 reisebider (1895)
・3つのワルツ=カプリス 3 walzer-capricen (1899)
・アラベスク arabeske (1900)
・ワルツの風景 walzerszenen (1901)
・バガテル bagatellen (1902)
・北方より aus dem norden (1903)
・4つの小品 4 stücke (1903)
・デカメロン dekameron (1904)
・我が故郷から aus meiner schwabenheimat (1905)
・シャコンヌとフーガ,三部作とコラール chaconne and fugue, trilogy with chorale (1908)
・3つのソナティナ three sonatinas (1909)
・ヒースの茂る原野 heidebilder (1920)
・ヘクサメロン hexameron (1920)
・パルティータ partita (1922)
・パルティータ partita (1924)
・ schwere düfte (1932-1933?)
合唱曲 ・ 4 Mannerchore, op.55 (1907)
・ 15 geistliche frauenchore, op.44 (1908) {3-4vo}
・ Pfingst-Motette, op.60 (1909) {solo-vo, 8vo, org} ... 未出版
・ Das christliche Kirchenjahr (1909)
・大勝利 Triumph, op.79 (1912)
・ Bs, op.82-1 (1912) {choir, vln, hrp, org}
・ Vom Himmel hoch: chorale canzone, op.82-2 (1912) {choir, vln, org}
・ Nearer, my god to thee: canzone, op.81 (1913) {solo-vo, choir, orch}
・ Die grablegung Christi: passion canzone, op.84 (1913) {sop, choir, ob, e-hrn, org}
・レクイエム・エテルナム Requiem aeternam, op.109 (1913) {8-12vo}
・ Die Verhullten (1914) {4-8m-vo} ... unpubd, R. Dehmel
・ 2 Mannerchore (1915) {choir}
・ 6 Frauenchore, op.59 (1920) {choir}
・ 2 hymns (1920) {alto (bass), choir, orch /a-fl, hmn, p} ... 未出版, R. Tagore詩
・ Ps i, woo 63, (1922) {vo, choir, org(orch)} ... 未出版
・ Mass, b, woo 64 (1923-1927) {solo-vo, choir, orch, org} ... 未完,未出版
歌曲 ・8つの歌 8 Lieder, op.11 (1898-1900) ... J. Uhland, T. Storm, F. v. Bodenstedt, A. Trager, A. Christen
・3つの歌 3 Lieder, op.4 (1900) ... L. Tiecke, R. Prutz, ?Grosse
・ 6 Lieder im Volkston (Uhland, G. Falke, J Ambrosius, A. Ritter, L. Ganghofer, B. Baumgarten), op.12, 1901?2
・ Schone Augen (Ambrosius), 5 songs, op.24, 1v, vn, pf, 1904;
・ Die Kunstreiterin, op.19 (1905) ... Christen詩
・ 8 Gedichte, op.52 (1905) ... H. Allmers, O. v. Leixner, F. Avenarius, F. Avenarius, F. Ruckert, F. v. Saar, M. Barth, E. zu Schonaich-Carolath, K. Woermann詩
・ Stimmen und Betrachtungen (J. Mosen, K. Muller, H. Heine), op.53, 1905;
・ An mein Kind (A. Trager, Karg-Elert), 3 songs, op.40, 1906
・ An mein Weib (R. Dehmel, Ruckert, T. Schafer, M. Itzerott, Muller, E. Rittershaus), 6 songs, op.54, 1906;
・ 2 Gedichte (F. Evers, Dehmel), op.43, 1907;
・10のエピグラム 10 Epigramme (F. Lessing), op.54, 1907;
・ 10 Impressionen und Gedichte (A. v. Wegerer), op.63, bk 1: 3 Rosenlieder, bk 2: 5 Gedichte, bk 3: 2 Madrigale, 1907?8;
・ 7 Gedichte (Barth), op.62, bk 1: 4 Gedichte, 1907, bk 2: 3 Nixenlieder, 1908;
・ 3 Geistliche Gesange, op.66 (1909) {vo, vln, org (hmn)} ... A. Hertz
・ 6 Kreigeslieder im Volkston, op.111 (1914) ... Dehmel
・ 2 Gesange (unknown poet), op.98, 1v, org, 1914;
・ Trostungen Nos.1, 4, 5, 8, op.47 (1918) {vo, hmn} ... G. Schuler, Bible, E. Morike
・ Deingedenken, op.58-2 (1919) {vo, hmn} ... Karg-Elert
・ Musik: Todesahnung (G. Herwegh), 1v, vn, vc, fl, cl, pf, woo 62, 1922;
・ 12 Gesange (J. Scherff), woo 42, bk 1: Ein Jahr 1918, bk 2: Einsame Gesange, 1922
カルク=エレルトを聴く
★★★★☆ "Sonata in B major / Impressions Exotiques / Chaconne / Sinfonische Kanzone / Suite Pointillistique / Sonate in Einem Satz / Jugend*" (Hungaroton : HCD 31925)
Gergelly Ittzés (fl, piccolo) Jósef Gábor (p) Csaba Klenyán (cl)* Gergely Sugár (hrn)*
--------------------------------------------------------------------------------
何とも胡散臭いハンガリーのレーベル【ハンガロトン】から出たこのCD,しかし中身の方はといえば大違い。専らオルガン作品ばかりに焦点が当たり,それ以外のカタログは皆無に等しいカルク=エレルトのフルート作品を集めた,殆ど唯一といって良いCDです。フランス近代の作曲家の作品表を見れば一目瞭然なように,軽く柔らかい音色を持つフルートは,彼らに最も好まれた楽器。一方独近代にフルートの名品がそれほど多くないことを見れば,この楽器の特質は明らかでしょう。果たしてこの作品は,作品番号も全て100番以降と後年のもので,カルク=エレルトの知られざる側面=フランス被れな側面を,他のどんなCDよりも見事に抽出したもの。1966年生まれのフルートはブタペスト音大卒。東欧出身らしく,ランソム・ウィルソンと同じサンキョーのフルートを使用。マルコ盤ピエルネのソナタ集で吹いたイシュツヴァン・マトゥッツや,セルジュ・ボードが指揮した1960年代のチェコ管の首席フルート(誰かは失念)あたりを彷彿させる湿って重い音色は,やっぱり曲に合わないとの感が拭えませんけれど,ヴィルトゥオーゾ至上主義な東欧圏らしく技術的には的確。ドイツ人とは思えぬほど柔軟な曲書きの才能に改めて感心させられる一枚です。お薦め作。
★★★★ "Trio in D minor / Sonata for Clarinet Solo / Sonata No.2 in B major / Quintete in C minor" (Hungaroton : HCD 32166)
Fruzsina Káli Fonyódi, Béla Horváth (ob) Hona Csizmadia (e-hrn) József Gábor (p) Lajos Rozmán (cl) György Lakatos (bssn) Péter Soós (hrn)
--------------------------------------------------------------------------------
カルク=エレルトには,かなりの量のオルガンやハーモニウム作品があり,今日聴かれているのも,専らそのジャンル。そして勿論,私もそこから入り,ついつい過大評価してはこうして周囲の芥溜めを漁っております。この御仁,作風は結構転々としていたようで,ピアノ作品はピンぼけ気味なシューマンといった印象。結論から申せば,日和見作家との印象に今回も輪を掛けることになってしまいました。初耳の奏者は1969年ヴァクー(Vác)生まれ。フラグスタッフおよびコンスタンツァ国際コンクールで一等を獲った腕利きさんということで,演奏は失礼ながらアヤシイ会社フンガロトンとは思えないほど良い。彼は近現代音楽が結構好きらしく,このレーベルには他に,多分管見の限りでは世界で唯一,ボザのクラリネット作品集も録音。なかなかどうして男気のある方と見ました。そんな姿勢がハンガリー著作権庁からの表彰されたこともあるようです(表彰したお役所も日本とはエライ違いですねえ・・)。そんな腕利きの演奏で,フルート作品集は過去最も印象派っぽかった彼・・となれば,これはロイヤル・ストレート・フラッシュに違いない!との読みだったんですがねえ・・。『ロ調のソナタ』は楽章ごとにミヨーの『協奏的二重奏』とプーランクのソナタをカップリングしたような佳品なんですが,初期の『三重奏』『五重奏』は脂汗を禁じ得ないバロック崩れの擬古典サロン音楽。独奏ソナタでは無調風のそれが入ってますし,ホントにカメレオン・・というか作風はあちこちに飛んでますねえ・・ここまで一貫性がないと,もう素人っぽいかも。色々な語法を学ぶべく書いてみました・・だったのかな・・(´~`;) もうど~でもいいっす。演奏は優秀なので,『ロ調のソナタ』2曲に賭けてみたいという奇特な方は買うがいいさ!うっき~!
★★★★☆ "Orgelwerke Vol.4 : Triptych / Sequence II / Chorale Improvisations / Homage to Handel" (CPO : 999 036-2)
Wolfgang Stockmeier (organ)
--------------------------------------------------------------------------------
全く何ひとつ期待することもなく買ったCDが思いがけず掘り出し物であったりすると,CD先物買いは止められなくなるものですが,このCDは久々に良いですねえ。作曲者は,今では全く知られていませんがライプツィヒ音楽院で教鞭を執った人物。近代和声法についての自書でも知る人ぞ知る知性派。グリーグに深く傾倒した作風は,一般的なドイツものとは一線を画し,師匠の持つ朴訥なロマン派オルガン曲の旋律と,ポスト近代(アランやラングレら)オルガン曲の持つ神秘主義的傾向を折衷したもの。あくまでロマン派的な旋律をベースにしながらも,スクリャービン的異教徒モード趣味を援用して主題を大きく拡張し,どこか大人しめのトゥルヌミール的な風情で耳を愉しませます。ジョンゲンからデュプレ,トゥルヌミール辺りまでの色彩感溢れるオルガン曲が好きな方なら,間違いなく快心の笑みを浮かべることになるでしょう。演奏するストックマイヤー氏はコローニュ・プロテスタント音楽院で院長を務めている御仁。やや大人しいながら襟の整った好演奏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
★★★★☆ "Orgelwerke vol.3" (CPO : 999 035-2)
Wolfgang Stockmeyer (organ)
--------------------------------------------------------------------------------
グリーグに私淑したオルガン好きの作曲家,カルク=エレルトの作品は,CPOが肩入れして録音を進めており,彼の本分であるオルガン,ハーモニウムの作品は,大半はこのCPOのシリーズで揃います。本盤は,コローニュ・プロテスタント音楽院院長のウォルフガング・ストックマイヤーが手がけるオルガン作品集の第3集で,『10の個性的な音の小品』と『3つの水彩画』という,いずれも1911年に書かれた2作品が収められています。第4集同様,こちらも師グリーグの影響下にある朴訥なロマン派書法を基調にしつつ,近代的な和声および旋法を採り入れて,巧妙に主題を引き延ばしていく筆致。恐らくは生真面目な方だったんでしょう。どちらも地味ながら,隠れた佳作。初期のためか,第4集の『三部作』ほど手広い主題拡張芸はありません。それでも第四集をお気に召していただいた方は,ほぼ自動的に気に入っていただけるの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しかし,ピアノ作品ではやや前近代であるにもかかわらず,なぜオルガン作品では近代的なんでしょうかねえ?楽器の特性ですか?
★★★★ "Orgelwerke vol.2: Phantasie & Fuge / Improvisation / Sequenz I / Kaleidoscope / Choral-Improvisationen" (CPO : 999 034-2)
Wolfgang Stockmeier (organ)
--------------------------------------------------------------------------------
結構買っている割に,「オオッふれんち!」と思えたのはフルート曲くらいだったような気がしないでもないカルク=エレルト。教育者の傍らオルガニストとして生計を立てていた彼らしく,現在のところ入手可能な作品集は大半が風琴系です。本盤は,1960年からコローニュ音楽院教授としてオルガン,即興演奏と楽典の教鞭を執るウォルフガング・ストックマイヤーが制作したカルク=エレルトのオルガン作品集第二集で,1905年から1910年に掛けて書かれた,3編のオルガン曲を収録しています。ご承知の通り,この御仁は初期にはグリーグやシューマンらのロマン派路線から出発し,次第にドビュッシーやスクリャービンのモダニズムへ接近した作曲家ということになっています。恐らく,オルガン曲としては比較的早い時期の作品なのでしょう。禁欲的かつ控えめにロマン派情緒を秘めつつも,あくまで基本はバッハ的な形式感を持つバロック的主旋律。旋律は基本の拍子を外さぬよう三歩下がって歩みを進め,前後の因襲的連関で前後の脈絡が容易に把握できる,保守的な筆致のオルガン作品です。以前耳にした『第四集』に比べ,まだ伝統的ロマン派の傍流だった時期のものが多いことが理由でしょう。それでも,最も遅い時期に書かれた大規模な『即興とコラール』辺りになると,後年の『三部作』に通じる,ラングレ突入前夜の拡張型モード・スタイルの萌芽くらいは感じることができますし,保守的かつ地味ながらどれもメロディアスで,近代駆逐艦の魅力くらいは十分に味わえるのでは。ストックマイヤーさんの演奏は,いまひとつ即興性が希薄で,ちょっとのっぺり一本調子で起伏に乏しい気はしますけれど,曲を聴く分には問題ない好演です。
★★★☆ "Piano Works vol.1 :
Hexameron / Bagatellen / Arabeske / Schwere Düfte / 3 Walzer-Capricen / Partita" (CPO : 999 683-2)
Ernst Breidenbach (piano)
--------------------------------------------------------------------------------
オルガン作品を聴いて吃驚,ちょっと集めてみようと購入したカルク=エレルト。CPOは,この知られざるマイナー作家に彼に殊の外肩入れしており,前述オルガン作品とこの2枚のピアノ作品集のほかにも,2枚組のハーモニウム(一種の室内用オルガン)作品集があります。で,内容なのですが・・・オルガン作品とはまるで異質の,ロマン派田舎風サロン音楽。手元の資料では,年齢とともに作風は大きく変化した人物のようなので,案外とグリーグにとことん憧れ,彼の叙情小品集を目指して朴訥なドイツ・ロマンティスト道を模索し続けたのかも知れません。後年の作品も含むこちらは多調様式になり,少しは近代的な面も顔を覗かせますが,ロマン派寄りの作風が延々と続きます。その手の音楽が好きな方には秘曲として楽しめましょうが,近代の煌びやかな色彩感はほとんど期待できません。演奏は良いです。
★★★☆ "Piano Works vol.2 :
Walzerszenen / 4 Stücke / Aus dem Norden / Partita / Reisebider" (CPO : 999 711-2)
Ernst Breidenbach (piano)
--------------------------------------------------------------------------------
カルク=エレルトのピアノ作品集の,こちらは第二集です。ここでも,やはり彼の書法のベースはシューマンの周辺にあるでしょうか。グリーグに私淑したという経歴が示すとおり,彼のピアノ曲はシューマンほど構築的でなく,もっと朴訥なロマン派様式。後期ロマン派前期の作風といったところでしょうか。優美なフランスのサロン音楽,それも装飾音の多い絢爛としたものではなく,もっと田舎臭くて,のんびりとした風情を持った作風です。当然ながら,印象主義の作品としての魅力はほとんど皆無で,近代ものを愛好する方に訴える魅力は殆どなし。こちらをご利用なさる方にはあまり推薦できませんですねえ。ピアノのブライデンバッハははコローニュ音楽院でアロイス・コンタルスキーに師事し,現在はダルムシュタット音楽院ピアノ科で教鞭を執る人物。技量確かです。
2009年7月14日
天理教的成立與教義
天理教的成立與教義
摘要
日本人對神的定義相當廣泛,可比照萬物有靈的概念,甚至連「神就是佛,佛就是神」的思想,在日本被視為理所當然。十六世紀中葉傳入日本的基督宗教,長時間交融下也予以某種程度的接納,出現耶穌也是種神的概念,為神道多元的表徵。只是,外來宗教及新興宗教在政治操作下易受到迫害,「島原之亂」就是一例。
天理教作為幕府末期興起之宗教,天保九年(1838)10月,時年四十一的中山美伎,領受天啟成為「歐諾彌格多」元神的神龕。受到親戚近鄰的非難嘲笑,神官僧侶的妨礙,甚至更受到自國家權力的迫害打壓,卻仍不懈怠地繼續傳達「欲觀人類過康樂生活,並與人同樂」的神意。
日本受到歐美文化衝擊,迅速向外學習改制舊有體制,短短數年間成為亞洲大國。軍國主義思想盛行,受到復古神道影響與國家結合成國家神道,對待些許與神道教思想對立的新興宗教,施加壓力修正核心思想,給與合法化作為妥協。天理教的世俗合法化並非重點所在,卻還是做了讓步。合法化後還是受到取締及傳教困難,且受到國家神道的影響,轉而向外開展枝葉,於海外設置佈教所傳教,臺灣也是其一據點。
兩次世界大戰後,神道指令終止國家對於國家神道長時間的密切關係,終止國家及地方對神道教的援助。喪失了有力後援及其權威性後,發展出現停滯,但與國家神道同時代發跡的教派神道及後起新興宗教,卻得到蓬勃發展的生機,天理教在此時開枝散葉。天理教取得合法化後,被收為十三支神道教團中五大系統裡的純教祖系,但天理教是作為單一宗教,或附屬於神道教中一支是有待討論之事。天理教的成立與教義,在日本整體的宗教史中的立場,這些都是本論文想嘗試想解決的問題。
關鍵字:天理教、月日神龕、神道教、教派神道、復古神道。
2009年6月13日
陽炎-04、困
小時候,在庠序完成了一天的學習後,同其他同窗離開庠,有時不直接回家,而是跟著走同一方向回家的同學一起走,稍微地在家附近晃蕩,直到把同學都送回到家後,才自己一人折返要回家。一個人走在到處都是屋齡超過三、四十幾,有些甚至是年過一甲子都有的老巷弄中,有些房子因為諸多不可知的原因而被棄置,屋樑坍塌只剩環堵四面的殘骸。長時間下來,從中孕出了許多草蕨,石牆縫中長出了樹苗,依牆向上伸展枝葉,最後長成了棵足以遮蔭的大樹。遊蕩回家的路途上,有時周圍沒有人時,停下腳步站在牆邊樹下稍微休息,附近偶有桂花香飄來,在那片刻,是一天得以喘息的美好時刻。
隨著歲月增長,有些過於老舊的房設被改建,做了修葺,逐漸地失去了孩提印象中的那些美好。在家人的支持下進了隸屬於縣級下的邑庠,半被迫地離開家鄉到外地讀書,久久才能回鄉見親人們一面,卻又不能待太久。其實這個家供孩子上私塾或鄉設的庠序還不成問題,但是要供至邑庠就有些勉強,但長年臥病在床的祖母總盼家族中有人能繼承祖父的遺志,還是盡可能地將讀完了庠序或私塾,似乎有點希望的孩子,送至邑庠讀書。雖然讀書學習本身是有趣的,但有了附加條件,混入了他人期望及評價的壓力,本質變質而不再純粹,進而讓人難以忍受。基於這樣的原因,完成鄉庠的學業後,通過考試而進了鄰鄉的邑庠讀書。
上午隨母親到南門的小舅舅家探喪,下午至公館處理些文書事務,把事情辦妥後,天已暗了一半。避開人群聚集的大路,鑽入人車較少的小巷中,朝著自家的方向的方向,一路抄小路前進。從外地走回自幼當作後院的巷弄中,因為回到熟悉的環境中而放鬆了心情,腳步自然也放慢。比照印巷中巷弄街景,以前同期在庠序學習的同窗,幾乎在完成學業後離開庠後就失去聯繫,不知道那些人的近況,更無從得知是否有人仍記得自己,惟有這些巷弄及建物,依然於地表之上之事沒有改變。
朝向家宅的方向前進,倏忽地瞥見一小路,那條小路小得彷若只有貓才能穿越,但印象中卻似乎曾走過。回想記憶時間點模糊的同時,雙腳不由自主卻彷若自然地走進小巷。小巷深處的一部分是由兩側木造房舍其圍牆遙遙相對,圍牆內的樹長年只有幾些葉子,似乎到了特定季節才會開花。想不起該印象記憶到底是在何時經歷,是否真的發生過,但卻似乎就認定是如此。走入了巷弄深處,在後來才建起磚瓦房之末,四五棟似乎頗有年歲的木造房舍,並列聚集成一落,圍繞於小巷的末梢。更前面似乎還能繼續走,但似乎就會走到別人家後院裡,於是就不再向前,停留原地,呆呆的注視著週遭。
受到一時的鼓動而鑽入了似乎熟悉但卻陌生的巷子內,雖然還未走到底,但卻倏忽地失去了方向,停止前進,想不透這麼做有什麼意義,天色也更加暗了。不是每個早晨傍晚都有彩霞,今天的傍晚沒有下雨,但也沒有宛若紅絲帶般的流雲,只有逐漸暗沉的灰藍色不斷被加深。注視著夾縫中的天空,感覺到自己是一個人,沒有人在的地方,沒有不斷確認自己的存在,彷若不存在一般,千千萬萬的事也變得不重要。抬頭注視著轉為黛色的天空,頸子也酸了,稍微伸個懶腰,準備往回頭走,就看到有一身著白長袍,袖領邊上滾了紅滾邊的奇裝異服,身高很高頭髮全白,且留了及腰的長髮,前額瀏海也很長,看不見眼睛,側著身子地站在巷道中間,抬頭仰望著。
那人何時無聲無息地站到背後,一點也都沒注意到。定下心神注視著一動也不動的他,昏暗之中,輪廓有些模糊透明。看到第一眼時,有種異樣的感覺,是什麼並不很清楚,卻沒來由地肯定他不是在等待,也不是在守候些什麼。他總是在凝望著天空,沒有理由的。在看到、意識到的同時,有了緊緊相連的預感。
-------------「困」
圍困,包圍。
始97/12/16
終98/2/2
2009年3月10日
回歸於那天的在那之前
回歸於那天的在那之前躺在床上蓋著薄被,那條從以前用到現在的薄被,有很多很多的思念在其中.以前那條薄被主要是放在中和直線那邊,二樓休息室的床上專用,在那張床睡覺總是有種微妙的味道,後來才知道那是棉被的味道.那味道即使洗過了曬過太陽,還是依然存在的味道,彷若無數的寒暑假每每到了公司,躺在那張床上睡覺,有種回到從前的感覺,雖然老早已經回不去了.
想起魚缸裡的吸壁魚,那張老舊的桌子磨損的斑剝的邊緣,裡面的空酒瓶及霉味還有雜亂的紙張等物,高架的層架,書櫃,小電冰箱,椅子,隔壁老爸工作室的電話聲,看出去的窗戶,照射進來的陽光,專業用的繪圖臺,大大的桌子一堆機具,隔壁的老媽工作的地方,出貨時的忙碌,銲錫的味道,打開木門推開的小陽台,嚴禁煙火的牌子,假人蔘的花跟種子,斑剝凹凸不平的地板,放了各式各樣電阻電容器的架子及櫃子,手動記數器,通往一樓的石樓梯,轉角,攀爬其上滑下去的扶手,掛鍾,祭祀神龕,弔念的紀念盤,各式機具,淹水的痕跡,昏暗的光線,圍牆內的空地空間,紅色的大門,積滿灰塵的地板,堆滿各式各樣雜物堆滿灰塵的廚房,那個昏黃燈光下不熄滅的浴室.我明白了為什麼選在那裡了,終於明白了,因為回憶.
過了那麼久我才終於明白,那麼久的時間,終於明白.
這個世界上比誰都還要愛著的家人.
於980421補記.
2009年3月3日
陽炎-03、唁
一早醒來,一時想不起來自己身在何處,只覺得所呼吐冷冽空氣中存有令人熟悉的氣味,發霉麵包皮味,遠方傳來市集趕集人買賣的叫喊。視線集中於半開的窗,窗外的景色有倚靠牆生長的草藤,趁著好天氣而拿出來曬的被褥,金黃色的陽光照入於室,昏暗一側的牆上。彷若沒有多少改變而一直存在著,有種難以言喻的感慨油然生起。下床更衣,整理了床舖,梳整容貌,先入廳堂向先祖及家人們相互問候,一齊至飯廳用膳。
用完早膳後,準備了些東西,整好衣裝,同與母親一起出發到住在南門附近的親戚家探喪。三、四年前,大舅公於寒冬中離世,次年又有一親人離世。過了好一段時間,喪親哀慟稍微平緩,不料今年秋末將入冬之際,竟傳惡耗。大舅公走後,小舅公也走了。短短歲月中進有如此大之變化,一個家失去了撐起家的主幹,實在讓人難以堪忍,但好在大小舅媽都還挺得住,領著已成年的孩子扛起一家子,也就勉勉強強還過得去。
比較令人欣慰的事,是小舅公的孩子,就輩分而言該稱為大舅的兄長,實際上只長自己不足五歲,與相識相交十年的女子將共結連理,將扛下對這個家的責任。雖然長輩認為小舅舅肩上的擔當仍有些薄弱,不過若有心扛下責任,有心想去完成一件事,這個世界就會給予幫助。只有迷惘,不知道自己的底線所在,對自己不認識,不清楚自己立足點者,才會被未知的焦慮所困。
面見小舅媽一家,致上哀慟之意,於小舅公的靈前上香慰唁。聽了大舅和小舅所知,事情發生的過程,以及討論接下來將完成的後事詳細細節等,於正午前告辭。母親囑咐了待辦之事先行回家,自己則帶著文書文件前往公館辦事。好不容易把事情辦妥,天色已有些昏暗,拿著許可文件,行經某一排木造老房舍之小巷,在那撞見了某一超越理性認知之存在。
-------------「唁」
唁之,慰問。
始97/11/21
終97/12/11
2009年1月1日
陽炎-02、囘
陽炎-02、囘
對他人不抱以希望,對自身無力感到倦怠。從日復一日重複之事感到煩躁,用刀具不慎傷到了手,及些繁瑣事,趁著秋季農忙稍閒時,告假回鄉。依家族親人變故,實為逃離人群言論中,只想要獨自一人。徒步走山道下山,花了半天多的時間,至山腳已是黃昏。找戶人家借住一宿,次日一早向借住人家道謝道別,隨即再出發。
歸鄉路途遙遠,思念卻不因路途遙遠而動搖。長久離家所堆積的思念,每每與家人書信往來,收到來信寫回信,書寫在學堂受師長指導,學習著如何學習之事等。很想在書信文字間寫些實際辛苦難過的實況,但實在不願使家人擔心,於是每每隱忍壓抑,不敢被知曉。即使是壓抑著,但並非不在乎,而是因為太過在乎而卻不能這麼做。正巧於心念煩躁時有正當理由可以歸鄉,自然順其勢而行。
花了三個整天的時間,有時借搭農家的牛車,若無便車可搭則徒步前進。於遠遠那方看見從小看到大的外郭城牆,長時間壓抑於心底的些情感騷動著,但是同時也生起些許抗拒的矛盾感。雖然懷念於記憶中的一切,卻害怕離鄉的這段時間家鄉的改變,不再是記憶印象中的樣子,與歸鄉的思念衝突。
進入關口入城,踩踏著腳步走在街道上,照著腦海內從小深深刻劃,用身體記憶的路徑,穿越了小巷,切過鬧區穿過人群,眼前的景色越發熟悉,搖動的心變得踏實了起來,轉過小巷轉角,看見總是佇立於圍牆上的老樹,即使在秋末入冬之際,枝葉仍茂密翠綠,樹蔭下的是快兩年未能踏入的家門。一步步踏進,走過稻埕,踏進家門面對廳堂。稟告列祖列宗,晚輩霽月奉旨歸來。
-------------「囘」
歸返,避開。
始97/10/24
終9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