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紀錄片是好作品,但他不夠好。
雖然在電影院內看很好,但不在電影院看也沒差。
該紀錄片,有請專業人士及其弟子或曾有其因緣之人,針對作品及楊大師的創作上做了不少論述。但,這部作品欠缺一些東西,欠缺關於楊英風之所以是一代大師,其最核心、最根本的敘述。
裡面有放了一些當年創作的影像,親筆日記的部分畫面,一些研究者從研究的角度來說明他們所看到的楊英風,以及有兩段楊英風原音重現的錄音片段,楊英風學生及相關人對於這個人的互動敘述。
作品本身仍為主要陳述的部分,但有一些有趣的事情,例如當年在大阪的萬國博覽會貝聿銘的作品被韓國壓下去,有人引薦,教育部請楊英風用三個月的時間做出作品放在現場,這個事件我蠻喜歡的。楊英風跟舞蹈家合作的速寫,這段人物訪談我覺得不錯,有帶出更下一個階段的事情。回到臺灣走過鄉村,版畫系列還不錯。那個講解戲台後的版畫那件,看板畫跟解說這裡還蠻有感的。
北京研究者在評論楊英風的作品受到影響的論述我覺得他是有料的。日本那位建築學會名譽學者在討論楊英風的景觀造景作品早了五十年,以及他在讀日記讀到十五歲的男孩的熱情的情感那段,感覺得出來他內心的澎湃感動。喜歡放在紐約的那件特大件作品(圓形在外面的那個),這段有拍攝人跟作品的互動不錯。最後另有宜蘭作品,齊心協力去布置的事情,很不錯。太魯閣系列作品有一些俯瞰圖跟一切視角切入我覺得不錯。
很多學者跟子弟在討論他們的老師,那個神韻跟口氣是感受得出來它們對於這位老師是如何的敬重,佩服他的作品跟人格。忘了是哪位有提到:他們在課堂上討論塑造雞蛋,實際上本職是在討論生命。
楊英風是大師,但他的為人風範,在面對人跟對於自然、環境等,方方面面是如何使他轉化內心,將各種媒材、各種物品,塑造出超乎一般人想像的樣貌,而那樣的物品會與人互動,尤其是公共藝術類的作品更是如此。使他成為大師的並非只是有形之物,這部紀錄片欠缺對於創作核心,關於人的那一部分敘述。雖然有,一些是透過他人口述說明,但很零散。
這部紀錄片欠缺一個最核心的,可以貫串整個故事的主軸,這不該是以一個人的時間年表來做這件事,而是應該回歸到楊英風這個人,這個人之所以偉大,之所以厲害,之所以不朽的原因,那個最為核心的東西,沒有被帶到,很可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