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日期是2024年4月19日,整理資料時發現沒有放,事後補放觀影感想。
這部電影的裏主題:『讓我們一起想辦法來面對困境。』
對於裏主題的問題,解答在電影中一直在強調:『齊心協力團結一心。』
話說,這種電影最好不要先去看wiki,單純的去享受就好。比預期好看很多,很精彩,但不壓抑,節奏適中。雖然臉盲看一半想不起人物關係但還可以,大致上最重要的就那兩位。啊,這場居然含某檄還有五個人,我以為要包場了說,快開演時人才陸續進來,只有我自己是隻身一人。
預告基本上就開頭,但中間到後半基本上沒有放進去。提到了難民問題,以為會更加尖銳,但其實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因為預告氛圍還不錯才想看這部,另外想了解英國酒館文化,英國酒館社交。不會刻意營造沉重真是幫了大忙,其實有擔心看了壓力大。知道結局沒說完,但用這樣的觀點來審視,其實有給大方向。提示,為什麼會有那一面代表老橡樹的旗幟(尤其是什麼場合跟什麼緣由),當它出現在遊行行列中代表了什麼,這是重點。
這部的畫面,無論是攝影還是剪輯都很讚,沒有不自然之處。演員?不,每個角色都在演出生活。貫串主題:團結一心(不是救濟),希望(隱含很多東西),文化苦難,痛苦。
感覺得出來為什麼要那樣收尾。很可惜這部就小眾作品,剛上映影廳就不太多,還好還看得到(長春國賓一天一場晚上八點)。長春國賓的11廳音效OK,很飽滿,坐前排大聲的地方其實會被嚇到,不會破音,但覺得就大聲了一點,可能是座位位置問題。椅子還算舒服。能夠買到1排1讚,不受後方干擾,但畫面會低很多,最佳位子可能落在二排或三排。
這部電影還蠻正向的,那是種:生活再苦,也還是努力過生活。這部跟一個人的逃亡一樣都是BBC FILM製作。畫面寫實但不刻意優化或劣化,相對客觀。喪禮那一幕,其實已經將收尾做足了,每個角色的立場跟態度改變的點都很值得深思,查里的態度也是。人們可以做出選擇,而不是僅有仇恨。狗狗,哭。
劇本很細膩,一些東西會反覆但不突兀的出現。戰爭,反戰的主題,有出現,但不刻意強調,不至於疏遠也不至於淪為背景設定。這部電影難免也有一點意識形態在裡面,但是是比較正向的,期望喚醒人們,透過這些議題喚起注意。
看了影片才又想起,這部電影的口音蠻重的,不太像是平常看英語系國家的標準口音。電影中難免也有一些英國式的嘲諷,但更多的我覺得是實際生活會見到比較粗鄙的用語,FUCK(形容詞)連發跟bastard(混蛋)之類的,FUCK的常見程度比較像形容詞,但店主的bastard感覺得出來他真的非常憤怒。
倒是好像沒有聽到狗娘養的。
喔對了,我喜歡這一部電影的字幕翻譯,蠻仔細的,用詞有拿捏過。好像沒怎麼見過這名字,印象是女性。
其實我覺得這部的調性感覺會比滯留生更容易讓人接受
滯留生有一大半都在消化場景在哪裡發生時間地點在哪裡的空運轉,這部就直接設想在英國的哪個角落。說到英國,這個場景設定是在曾經輝煌過的礦坑小鎮。
電影設定時間點是2016年,礦坑封坑前大概是1983年還幾年,之後就封坑了。設定上午十年前這些人過著苦日子,因為殘疾而退休,曾經爭取改善生活條件及更好的薪資,但最後看起來並沒有真的改變什麼(依照店主的說詞)。成功,比起鬥爭目標的成功,更多的是失敗,以及面對岌岌可危的經濟及生活,但活著就是要面對這樣的事情。
其實店主更常聽到他被叫TJ,雖然字幕應該是念他另外一邊的名字,但其實點酒的時候聽到就在想那是縮寫?
『齊心協力,團結一心』這代表的是讓每個人都能發揮作用,而不是單方面的,單純的救濟行為,所以他們必須學著自立,必須分享經驗,跟人產生互動,彼此相互協助邁步前行。
肯·洛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2%AF%C2%B7%E6%B4%9B%E5%8D%80
肯·洛區(英語:Ken Loach,1936年6月17日—),英國獨立電影與電視導演編劇,影視作品以寫實自然的技法與社會性題材,關注低下階層生活,勞工權益,以及宣揚社會主義理念而廣為人識。電影作品屢次獲得國際影展多個獎項,包括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及威尼斯影展的終身成就獎。
看了一下肯洛區的資歷,這傢伙也挺反骨的,但是還蠻有原則的
wiki的名字跟電影內使用的譯名不同。
但我也想不起來電影內是怎麼稱呼的(遠目
收折群星-廣護薳志
作為一位關注社會底層的導演,肯洛區能做的有限。一生中,他時常仗義執言,也用電影將社會議題顯露出來;在《老橡樹酒館》中,則將自己寄情於敘利亞女孩雅拉,重申影像具有的力量。電影以雅拉的黑白攝影畫面開頭,暗示著「影像紀錄」的重要性:既能定格呈現歧視的現況,也能將創作者的勇氣寄託其中。雅拉就曾有這麼一句台詞提及,攝影讓她看見希望。
補充一下,在看那個相機的故事時有個念頭是:當雅拉說相機保護了他。
這段並不是說相機跟鏡頭背後,或者是影像使他成為了什麼,而是"透過相機跟被攝物及攝影者的距離",這樣的距離使他抽離於現實的悲慘及痛苦。放大來看,這部電影多少也有帶著抽離,需要去探究的地方,需要觀眾去省思,並不單是看到希望這件事。
電影中,希望其實是一個更加籠統含糊跟令人害怕且難以處理的東西,直到喪禮。一部分是用那位被抓走的父親作為代替,其中一個段落提到,希望在他的朋友論述中更像是「意淫」(虛幻不真實)。
另外片尾的部分我跟影評觀點有落差。
其實那是一個意象,當老橡樹酒館的旗幟在遊行人群中一起推向前走去,難道那不表示那是在眾多流動之物中,代表著一個大時代的潮流流動(及其方向)嗎?
補一個買冷門片的閒話。
跟售票員說要看老橡樹酒館時,售票員一臉茫然(笑
我還特別提示這是晚上八點上映的老橡樹酒館。但不能怪他,假設當晚都是現場購票的人,我昨天很可能是第一個買票的(晚上六點就過去排隊買票了)。
以這部結局而言算半開放式。
導演有很明確的說明了他覺得他看到的畫面,才拍攝了那樣的景象。事情發展得如何了?這是開放給觀眾去思考摸索的點,但大部分都有留下線索,我覺得不難想像那個畫面。即便沒辦法在後廳繼續提供供餐讓這些人相互交流,一個基於善意的想法,而不是讓給對於自己生活困頓不滿,將怨氣跟怒氣隨便找更弱勢的人作為宣洩,為了要攜手前進而先釋出了善意,就跟他一開始就選擇幫助了雅拉,但拒絕向雅拉說明他認識那個人(因為他判斷不會改變結果,與其這樣還不如到此為止),TJ是個智者在面對困境中的表現。
那篇影評的切入點是雅拉,但我認為最核心的還是店主TJ,店主才是實際上一開始做出善意舉動,決定一些事情要不要做的人。而他的選擇牽繫起更多人,可同時受到更大的壓力。他懂失望的感覺,他懂痛苦,但他做出選擇。
用人文精神來說明很可以,但導演大概是更偏重於人的本質呈現的部分。
店主TJ有個形象,他代表的有可能是處在中立偏善良的群眾立場。
這部真的蠻冷的,是因為在看電影版的電影預告排行中被標題名誘惑到(因為在跑DND但欠缺酒館這種社交概念),但直覺果然還是準的。這部片的資訊在關鍵字上也只有七則,BUT我自己就佔掉了兩則,一則是售票,一則上述,其他就真的是其他。
不過不得不說,這個電影主題其實有打到我,的確算是我會有興趣的部分,但不是針對難民,而是如何面對困境跟活著的掙扎。
這部電影打到某檄的點在於:『善意的流動』
人也不全然是壞的,歧視是存在的,但彼此可以退讓,至少在悲傷痛苦的時,在一起,團結一心。
跟滯留生比,剪輯預告合乎觀看感受。跟一個人的逃亡比,電影給予的感覺蠻相近的(整體感)
挑這種沒有什麼宣傳的冷門片看,很吃電波,但看起來有好好的讓靈感大神抓到可能是我想看的片子。
感謝國賓長春還沒下片,還來得及看到這部片,感謝感謝!
(但以安全而言,不是很喜歡這間戲院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