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跟同事聊天聊電影,聊了一件小事。
先講結論:只依靠他人評價來決定自己的喜好是高風險行為。
同事『現在電影很看第一周評價呢... 大家看評價不好就不會進電影院了』
我比較不贊同這樣,畢竟電影好不好看還是自己看了才知道。
評價當然會參考,但不是決定進不進去看的主要條件。
其中一個問題點是:如果只依靠別人的評價,有可能會被片商放出來帶風向的帳號帶著跑(例如車某庫之類),因而錯過自己可能會喜歡的電影。覺得還是看導演/編劇/演員等綜合評價,依靠直覺去抓自己的好球帶範圍的作品比較好。雖然不保證不會遇到地雷,若因此踩雷,可作為下一次的評估資料,更新搜尋資料庫及接收雷達的接收波段。
他人喜好未必是符合自己的胃口,盡量不要養成別人投餵什麼就吃什麼比較牢靠。如果依照別人的評價,我想我有可能會錯過特技玩家跟幻幻之交;如果只依照票房賣不賣,那就有可能錯過盜賊榮耀,變形金剛源起等片子。
小丑2這種規格外實在很難評論,評價爆掉的理由是因為預告詐欺(作為宣傳的大樓梯那段根本沒在正片使用),完全不符觀眾期待且毀了前作,稱作亞瑟還沒那麼慘,問題是電影名是小丑續集。這種極端狀況應該會是相對少數。
他人評價有時候不足以做為參考的理由,是因為很多人搞不清楚要如何客觀評價作品(雖然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十足十,但會盡量),只是說自己喜歡跟不喜歡,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可參考程度偏低。
說得更明白點,有些人的評論單純只是喜好上問題,而不是這部電影做了什麼讓他喜歡或不喜歡,差不多就跟喜歡吃哪道菜跟不喜歡吃哪道菜,喜歡吃哪個菜系差不多,只是個人偏好罷了。
一些不喜歡可能是基於敘事手法,或者是電影的核心概念,或者是結局走向,導演的想法引導電影走向等其他因素,但這也可能是眼界不夠廣導致的結果。閱讀量不夠大,就很可能只說得出來自己主觀的感受,卻又說不出好在哪裡跟爛在哪裡。
只依靠他人評價來決定自己的喜好是高風險行為。
有時候還是要稍微放寬心、留點口德,是因為如果今天立場反過來,當別人這樣一昧指責跟批判會改變什麼嗎?其實不會。即便一部作品失敗,也可能有它有成功引起一些效應,或者是供其他人作為借鏡。
我喜歡看完後,思考哪些是我喜歡跟我不喜歡的事情,如果有跟期望落差的地方,那就至少思考要怎麼做才會是我會想看的東西,而不是只說這不是我的菜你不該端上來,問題就在於點菜(決定是否進場觀看)的時候是不是就已經發生什麼錯誤了?我覺得這樣才有意義。真的不喜歡就離場,關掉,其實也沒什麼。
重點在於養出自己的口袋名單,培養看作品的敏感度,找出期望值落點,放寬心欣賞作品。
雖然電影這塊我看得還不夠多,太多東西要慢慢補,但我認為追動漫畫也是差不多的狀況,找到喜歡的作者或者類別很重要。只是,漫畫稍微好一點,覺得苗頭不對就不看棄追就算了,但電影一看就是90分鐘起跳,普遍落在則120分鐘,部分是180分鐘,如果是在電影院看電影,中途沒有斷點,時間成本有點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